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探究
時間:2022-05-24 04:32:00
導語: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和主要特征
1.1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反映著學校的精神面貌、辦學特色、教育理念等。校園文化主要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校園中所有成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共同創造而形成的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校園文化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園文化的精神層面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學院傳統、領導作風道德風尚和校園廣大師生的精神風貌,精神文化層面是校園文化的內核,是軟文化范疇。物質文化層面是校園文化的表層,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主要內容包括:校園物質設施、校園景觀、校園景觀、教學手段等。校園制度文化層面處于校園文化的中間層面,是建立和規范校園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規章制度、學校的校紀校訓、管理機制、行為方式等。不論哪一種形態或哪一個層次的校園文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塑造著學生的內在品格,直接或間接地發揮著其獨特的育人作用。
1.2高職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應該具有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但必須強調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它的目標是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要以素質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并重,提高學生職業綜合素質。高職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征:
1.2.1文化主導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與戰略要求,并強調:“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有所作為的特殊群體,他們年輕、朝氣蓬勃、有個性,他們的價值取向是整個社會人群價值觀發展的“風向標”。高職校園文化的主導性就是要以學校為陣地,積極發揮廣大師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宣傳作用,用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學生,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職業道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1.2.2獨特性
高職校園文化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這個特定的環境中,由廣大師生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不同于普通大學本科文化,由于職業院校辦校時間短,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直接從中職學校發展起來,因此學校辦學質量提高的速度比較緩慢,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特色。有的高職文化建設直接照搬照抄大學本科文化建設模式,而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高職校園文化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校園發展的文化底蘊,建立蘊含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1.2.3職業性
根據教高[2006]16號文提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求: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應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加強和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等。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精神文化的同時,除了培養師生的愛崗敬業、誠信品質、團隊精神等精神文化外,更要立足學校實際,著力塑造反映辦學理念、體現職業特性的大學精神,比如我們環院,在加強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公民素養、愛國情操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教育。
2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職業學院學校正面臨著重大轉型,如職業學院能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職業學院能否在與本科院校不斷擴招的前提下保障學校有足夠的生源促進學校的發展?職業學院在學生素質、能力有限的條件下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等問題?能否在社會挑戰中成功轉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已經從幕后走到了前臺,成為不可回避和解決的社會問題。我們只有認真研究和面對這些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和治理,促進校園和諧和健康發展。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偏移
校園主導文化價值取向反映的是社會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社會生活的反映。在當今復雜的社會形勢中,高職學院應積極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也存在一些亞文化價值觀偏移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首先,商業文化色彩濃厚。走在校園路上,你隨處可見林林總總的商業廣告。一些企業明目張膽地在校園內推銷自己的商品,商業化氣息的濃厚影響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性。其次,不健康的戀愛觀,隨著心理年齡的成熟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明,學生談戀愛不僅是正常的現象,而且形單影只者反而被視為異類或者心理不健康者。他們所謂的新戀愛觀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種不健康的戀愛觀導致了校園內分手和不負責任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后,網絡負面文化。暴力、商業化、性已經成為網絡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市場邏輯已經成為網絡的主宰,一些軟件開發商為了追求暴利,制造出大量的“不健康”的產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總之,這些多元化的價值觀影響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影響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本文以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為個案,以2010級高職學生為樣本依據年級和專業以隨機樣本為基礎組織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65份。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采用自編問卷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問卷共30道題。題目分別針對學校校園文化認知度、存在問題、建設障礙、如何建設方面進行調查。對于當前學校校園文化主要存在問題,學生比較一致觀點認為缺乏系統規劃,文化檔次不高(40%),校園文化建設形式上比較枯燥(35.4%),內容上比較膚淺(36.9%)。在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主要障礙上普遍認為是觀念落后(36.9%)和組織不力(33.8%)。學院在建校初期對校園文化建設滯后導致文化建設需求跟不上學生的需要。
2.2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投入不足
文化建設,重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先進校園文化建設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載體。校門、宣傳櫥窗,教育方針、校訓校風、報刊宣傳等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物質文化建設影響到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風格的形成和辦學目標的實現。對此,我們從文化設施、文化網絡、校園形象設計幾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應注重文化設施(33.8%)和校園環境(35.4%)建設,而且認為此類建設對學習生活很有幫助。這反映出這兩類建設是學校目前最缺失的。大多數高職院校主要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現在正處于學院由外延建設到學院內涵建設的轉型期。由于新學院的擴建,資金短缺造成學校不能完全配備各項設施。突出表現在圖書館、藝術館和網絡建設不完善。所以,依據現有條件,學生在選擇校園文化傳播媒介上偏向選擇廣播電臺(30.8%)和校報、宣傳欄(26.2%)。在選擇增加宣傳欄公告欄放在何處,大部分學生選擇教學樓(43.1%)和食堂(29.2%)。缺乏專門的文化宣傳陣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先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由此可以看出學院對文化建設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2.3思想道德方面
首先從高職學生現狀來看:由于目前高職生都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生的,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溫室成長起來的一代。中小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是導致學生素質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學生把許多不良行為帶進校園:上課進進出出、吃東西,碰到老師熟視無睹、亂扔垃圾、說臟話、曠課、逃學、違反規章制度等現象非常普遍。這給校園文化建設增加了難度,增強了緊迫感。其次社會價值選擇的多樣化,誠信價值體系受到威脅。面對市場經濟發展的負效應,學生人際關系淡漠,誠信行為缺失,現在無論用人單位還是社會都呼吁學生講究誠信原則,重塑誠信價值體系,建立和諧校風。最后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現代學生,心理問題尤其嚴重。現在,高職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抑郁癥,人際交往中的自卑和孤僻心理,情感焦慮和學習焦慮等心理問題。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高職學生這一群體特殊性給高職學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3高職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德育教育主渠道,多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職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緊緊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教學,發揮其宣傳的主陣地作用。作為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地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政課教師要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覺悟。主要包括:首先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要把一些社會問題吃透,講解透徹;其次,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高。要起好模范帶頭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同時,高職學院要注重多渠道開展實踐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班級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和方法,與學生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最后,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專業教育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師的工作,更是全體教師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參與的工作。高職院校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專業課教學,特別是學生的專業實訓課和學生的頂崗實習中,應該在具體的專業操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3.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針對學校商業文化、低俗文化、網絡文化的負效應對校園主導文化的影響,我們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針對我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由學院領導牽頭,開展多渠道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學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深受師生的好評。比如學院舉辦了切合時代主題的朗誦比賽和辯論賽:“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紅色經典詩歌朗誦比賽、“心繡未來”演講比賽等,提高了學生的競爭和參與意識,也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操;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為了讓學生明確的認識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學校每年針對新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總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有助于學生用先進的文化武裝自己,陶冶了學生情操。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逐步樹立“成功者”的心態,激發了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動力,學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明顯提升,也促使學生對學校校訓“厚德、精業、創新、有為”有了深刻的了解,立志成才,學會感恩,回報社會。
3.3積極營造和諧優美的文化殿堂,加強校園學風、校風建設
我們要建設校園文化必須:首先要美好學校自然環境,寬敞明亮的教室、鳥語花香的自然公園,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現代生態文明意識,這就需要學校加大對校園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學校圖書館建設、校園宣傳欄建設,要拒絕商業文化對干凈、純真校園文化的侵蝕,保證校園環境的寧靜。其次要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高職人際環境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同事關系、領導關系等關系的融洽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標志,只有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才能共同促進校園的和諧發展,才有和諧的人文氣息。學校應加強高職學校校風、學風建設。良好的學風是學生校園文化最寶貴的財富,是學校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障。學風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已經以校風建設為前提,以學風建設為核心,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校園作為知識薈萃的陣地。為了落實校園校風、學風建設,學院陸續了相關制度文件,如《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督導管理辦法》等文件要求,營造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育人環境,增強全院師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院學風、教風、校風建設深入開展。建設校園文化環境不僅要有如詩如畫的校園環境和整齊美觀的校園設施,而且還要有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使校園每一個角落洋溢著自然美和文化美,提高廣大師生的審美觀和凈化師生心靈。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它需要文化的沉淀和時代精神的指引,它需要全校師生,乃至整個社會的長期不懈的努力建設。我們應利用學校的辦學特色,與企業、社區、媒體全方位努力,形成學校社會的全方位網絡,借助社會的力量,真正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反映時代氣息,立足民族精神,豐富多彩的品位高雅的精神共同體。
作者:丁艷 單位: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白同平.高校校園文化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劉德宇.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論[M].北京:中國海洋出版社,2004.
[3]丁長銀.構建和諧校園,推進高校文化建設[J].黨史文苑,2007(2).
[4]戰燕.論我國高校文化建設[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 上一篇:文化建設在衛生監督工作的重要性
- 下一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