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述略

時間:2022-03-28 03:25:40

導語: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述略

[摘要]經歷了幾千年封建制度禁錮統治的鄂豫皖邊區,文化教育事業十分落后。為推動鄂豫皖蘇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地各級政府均設有直接負責文化教育工作的機構。鄂豫皖蘇區文化教育事業的建設經驗和優良傳統,極為豐富和寶貴,是紅色基因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鄂豫皖蘇區;文化教育衛生;發展述略

鄂豫皖蘇區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根據地的不斷擴大,為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創辦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制訂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確定正確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廣大工農兵的文化、教育和健康水平。

一、文化事業建設

1931年7月,鄂豫皖邊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蘇維埃臨時組織大綱》規定:特區政府、縣政府、區政府、鄉政府下設文化教育委員會,辦理文化教育事宜。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建設的提出和各級機構的設立,為指導根據地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一是新聞出版事業。鄂豫皖蘇區黨和政府在領導根據地的斗爭中,把新聞出版作為團結教育蘇區人民、打擊消滅敵人的銳利武器。新聞出版被列入根據地文化教育的總體規劃之中,并提出具體任務、基本思路和隊伍建設等相關要求。創辦最早的黨刊是1927年10月懷寧臨時縣委出版的《新生活》,鄂豫皖根據地統一后,報刊種類增多,有條件的縣及直屬區也積極創辦報刊。據不完全統計,到1932年春有50余種,既有黨報黨刊、政府報刊,也有紅軍報刊、群眾報刊等。在創辦和發行報刊的同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蘇維埃政府還鼓勵書籍出版,并在特區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內專門設立了出版科,負責書籍出版。還有俱樂部,亦稱列寧室,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群眾性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在根據地內,幾乎每個村鎮都設有俱樂部,各個俱樂部內都備有報刊、圖書和娛樂器材,供群眾翻閱和進行娛樂活動。二是群眾文化運動。鄂豫皖軍民在反對軍事“圍剿”的同時,還反對國民黨文化“圍剿”,因而建立了各種社會文化團體和各種文化設施,群眾性文化運動得到極大發展,群眾有了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舞臺。群眾文化宣傳隊,每隊多則十幾人,少則三五人,由立場堅定、政治觀點明確的共產黨員當隊長,成為宣傳教育群眾的骨干力量。每所列寧初級小學和機關在駐地幾乎都設立通俗演講所,各縣文化委員會按期編寫通俗演講大綱,供演講人使用。各演講所以反帝反封建為中心內容,聯系當時實際進行形勢與任務、政策與措施教育。各縣訓練大批演講員,分配到各地參加演講。此外,“新劇團”、音樂隊等在當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別山區的工農群眾雖然不識字,但在勞動時愛唱山歌、茶歌、秧歌以及各種小調。根據地新的斗爭生活,大大激發了工農兵群眾的創作熱情,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群眾性的文藝活動,不僅有效地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而且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傳播革命思想。文化事業的發展,它不僅以嶄新的面貌和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出現,而且還與黨的理論和宣傳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群眾文化運動、新聞出版都能結合鄂豫皖根據地的實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一般工作決議、通令、通知、消息、國內外大事、紅軍戰況、先進個人先進單位事跡等。通過廣泛的宣傳,廣大干部群眾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黨的理論、政策、方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黨的意志更直接地傳達到基層群眾中間,這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也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

二、教育事業建設

鄂豫皖蘇區黨和蘇維埃政府從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的實際出發,革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廣大軍民的階級意識和文化知識。為此,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蘇維埃政府采取了多種教育形式。一是紅軍教育。紅軍教育包括政治、軍事和文化等幾個方面。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黨的重要決議和指示,紅軍的性質、任務和紀律,革命形勢和革命前途等;軍事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軍事理論和實踐技術;紅軍文化教育的要求是能夠認識常見的生活、軍事用字用語,能寫信、講話。二是干部教育。隨著根據地各項事業的開創和迅速發展,干部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也需要不斷提高。因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干部教育,并采取了學校教育和實際培養的兩種渠道。1929年初,中共鄂東北特委開辦了黨務干部學校。1930年6月,在六安縣七鄰灣辦起了皖西教育干部訓練班。1931年2月,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在郭家河開辦了列寧高級學校,培養了蘇維埃干部300余人。三是小學教育。鄂豫皖蘇區為使根據地里每一個工農勞苦兒童、紅軍子弟都有讀書的機會,積極創辦農村小學,通稱為列寧小學。各地小學均屬當地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領導,學校教育行政則由各校校務委員會負責。學制均為5年,分初小3年,高小2年,學生多為6至20歲的工農子女。根據地各小學,對工農子女實行免費和減費教育。四是社會教育。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社會教育的重要任務是掃除文盲。其形式有開辦夜校、創辦工余學校、組織識字班、創辦列寧學習室和開展群眾性的識字運動周。當時印發的《識字運動周刊》提出了“工農每天至少要學一個字”的號召,這些舉措為掃盲作出了很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到1932年春,整個鄂豫皖根據地參加學習的工人2.3萬人,農民30萬人,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指戰員24萬人。根據地教育事業的發展,改變了鄂豫皖邊區千百年來文化教育事業落后的狀況。

三、醫療衛生建設

由于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無視人民群眾的健康,鄂豫皖邊區的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落后。為改變此種狀況,根據地建立后,各級蘇維埃政府都設有衛生工作的領導機構,為根據地醫療衛生事業的興辦提供了重要保證。一是建立紅軍醫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規模較大的紅軍醫院,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后方總醫院。1929年5月,鄂東特委即著手在黃安縣紫云區劉家園創辦了鄂豫皖邊區第一所紅軍醫院。1930年1月,紅軍后方總醫院初具規模,有醫務人員10名和簡單的醫療器械。3月,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特委和紅軍:“應該設法建立自己的軍醫院。”從而加速了紅軍醫院的建設。除了紅四方面軍后方總醫院,皖西紅軍后方總醫院也具有一定的規模。由于紅軍經常轉移作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紅軍還在蘇區的一些地方辦過短期的紅軍醫院。為了辦好紅軍醫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蘇維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向中共中央申請派遣一些醫生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二是教育和改造一部分被俘的國民黨醫務人員為紅軍服務;三是向白區聘請一些進步醫務人員來根據地加強紅軍醫療隊伍;四是自己培養,即通過工作實踐或紅色醫務訓練班來進行培養。為了調動和提高紅軍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鄂豫皖根據地蘇維埃政府明令對“經過查考之醫生政府要特別優待”。二是創辦地方醫院。鄂豫皖根據地縣級以上蘇維埃政府積極創辦地方醫院。1930年11月,羅山縣蘇維埃政府在宣化店成立縣醫院。1931年先后在燕子河、武廟集、諸佛庵、花園、仁和集、陶家灣、河口鎮成立五星、固始、霍山、破孝北、演川、英山、河口7個醫院。1935年5月,皖西北特區蘇維埃政府在金家寨成立皖西北特區醫院。各級蘇維埃政府還指導消費合作社設立藥房,配備醫生,實行前店后醫,購銷藥材與醫治病人相結合。此外,鼓勵與支持民間醫生行醫,對其中有名望的醫生進行登記注冊,允許年老體弱的醫生坐轎下鄉看病等。三是普及衛生知識。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蘇維埃政府在創辦醫院的同時,積極開展了普及衛生知識的工作。這一工作由各級蘇維埃政府內務委員會和各級衛生局(衛生委員)具體負責,其他部門予以協助。為了普及衛生知識,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蘇維埃政府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第一,反對封建迷信,提倡有病就醫,宣傳防病治病基本常識。1930年10月10日,鄂豫皖紅軍后方總醫院醫務部編印了《衛生讀本》,部隊和地方以此為教材,向廣大指戰員和人民群眾宣講常見病、多發病的原因和預防方法,號召大家講究衛生,向不良的衛生習慣做斗爭;第二,開展衛生運動,定期進行衛生檢查。在衛生運動中,除宣傳一般醫療衛生知識外,還進行大規模的環境衛生清掃;第三,大力糾正婚姻的紊亂狀況。為糾正鄂豫皖邊區近親結婚、早婚、病患者結婚等“婚姻的無政府狀態”,鄂豫皖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規定了結婚登記制度,并在各級蘇維埃政府內務委員會下設婚姻登記處,負責婚姻登記。鄂豫皖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不斷完善,起到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動員群眾的作用,為鄂豫皖根據地的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鄂豫皖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幾千來來剝削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改變了鄂豫皖邊區千百年來文化教育落后狀況,開創了由工人農民自辦教育和自己享受教育權利的新時代,“蘇區群眾的文化程度比國民黨統治時代提高得多了”。黨和蘇維埃政府戰勝各種困難,建立和發展蘇維埃的醫療衛生事業,救死扶傷,為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1]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成仿吾.工農干部和識字運動.載鄂豫皖區《識字運動周特刊》.1932年1月16日.

[3]中共六安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皖西革命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中共金寨縣委黨史辦公室著.金寨縣革命史(1919—1949)[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鄧正霖 單位:安徽金寨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