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究
時間:2022-09-26 08:17:54
導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應秉承孔子所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文探究了高職院校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十八大對這一問題進一步作出了戰略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新形勢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強調: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2015年7月,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中一條重要舉措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需要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界定
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由得道圣人為傳天地之心而來,又經歷代仁人志士承傳踐履。然而,清朝末年在西方堅船利炮的轟擊下,愛國志士開始向西方尋求救國之路: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中國知識分子艱難地探索中華民族的出路。1919年中國知識界舉起了科學和民主的大旗,發起了有別于“舊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在這樣一種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了具有確切含義的“傳統文化”的概念。它的最初含義是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創造的“舊文化”。然而,中國歷史并非終止于1840年。雖然中國近現代延續的文化與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十年暴風驟雨、鋪天蓋地地反傳統;改革開放后多文化的影響,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是,這一切畢竟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產生的。而且,對于今天來說,這一段歷史文化也同樣成了傳統文化。正如錢穆先生所說:“文化是一‘存在’,而存在則必然有‘時間性’,任何一事物,不能霎地存在,霎地消失。存在的時間,即是此存在之傳統。試以人來作例,每人就各有一傳統。今天在座諸位,若是一位三十歲的人,便有他三十年的傳統。沒有此傳統,便沒有此人。……傳統中之有‘變化’言,如一樹,生根、發芽、長干、抽枝、報葉、開花、結果,這一連串,即是它的生命傳統,亦可說是生命之持續。……文化既是一生命,它本身定是要變,不是我們要去變它,它自會變。一如小孩變大人,一個根埋在地下,到頭會開花結果變出新樹來。但沒有舊的,那會有新的。一切文化只是一傳統,只是一舊,但定會日新又新,不斷往新的路上走。”[1]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與所謂的“封建文化”或所謂的“舊文化”混為一談?!爸腥A傳統文化”是在“世界文化”涌入中國之后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獲得獨立的、確切的概念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滄桑而浴火重生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當今時代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指導綱要》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备呗氃盒锌鬃铀裕骸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志于道。“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2]。由此可知,古之小學所教之禮、樂、射、御、書、數,皆為應用性或技術性的知識技能;大學所教之詩、書、禮、樂、易、春秋,皆為修身治人之道。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雖然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但不能因此忽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更不能自降身價成為職業培訓所,否則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從何體現?“愛因斯坦說僅僅靠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地生活。雖然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不過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此話雖是復旦大學楊玉良校長在詬病當前的大學教育過于重視就業忽視育人,但同時也指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嚴重不足。《指導綱要》指出:“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著力引導青少年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養青少年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苯裰呗氃盒km然培養的是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但君子不器。作為君子,不能只囿于一兩門技藝,不能只求發家致富,而應關注社會,心系國家,參贊天地之化育。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有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怎樣的胸襟和氣度。2.據于德。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道”的深遠、微妙,貫徹于德的漸次顯明之中,貫徹于恢復自性本善的過程之中,貫徹于格物修身止于至善之中。五倫、八德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最佳概括,現代中國人讓其蒙塵太久?!抖Y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高等教育是當今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環,也是奠定其人生志向、思想品格的重要一環。《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3.依于仁?!?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說,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年前的中國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的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3]。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愛。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薄兜茏右帯吩疲骸胺彩侨?,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比蕫鄣乃枷胧桥c當今社會流行的利益至上原則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也是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不二法門。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時,發表講話:“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彼麖娬{,“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要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鉀Q當代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貧富懸殊、社會誠信與道德倫理每況愈下等突出難題,需要現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人類歷史上累積而來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4.游于藝。2004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將高職高專的專業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共分為類: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繪測、材料與能源、土建、水利、制造、電子信息、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財經、醫藥衛生、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傳媒、公安、法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中國制造的主力軍,是中國技藝的傳承人。高職院校的學生要結合所學專業,深入了解學習相關的中國傳統科學、技藝,從中吸取營養、激發靈感,對于瀕危的技藝加以呼吁、保護、拯救、傳承,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高職院校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
1.以《弟子規》為切入點,使學生樹立是非、善惡、美丑、智愚的標準和做人的準則?!兜茏右帯肥侨寮业幕A德行科目,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概括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兜茏右帯芬罁墩撜Z•學而》第六條“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編寫成文。所以,《弟子規》是孔門弟子的規矩,是孔夫子當年教導學生的規矩。孔門弟子依此能夠成圣成賢,我們更應勤勉學習,自性性德。通過學習、落實《弟子規》,培養優良的品德,成就事業,擁有幸福,成圣成賢?!兜茏右帯菲婚L,語言易懂,然“三歲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如開篇的幾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今日講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大學生怕是鮮有幾人能做到。以《弟子規》為切入點,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端正學生的是非、善惡、美丑、智愚的價值觀方便可行。可令學生在早自習、晚自習各誦讀一遍,早上讀警示,晚上讀反省。會讀、會背、會講不是目的,關鍵要“做到”?!兜茏右帯返膶W習重在落實,要知行合一。學??啥ㄆ陂_展以《弟子規》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如心得體會座談會,《我學<弟子規>》征文并刊發于校報,企業經理講《<弟子規>與員工守則》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弟子規》的認識和學習。2.以《大學語文》和思想政治課為主陣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薄洞髮W語文》課不能僅僅局限于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及其近現代文學史,或是介紹幾個著名作家幾篇經典作品,或是應用文寫作。“大學”的宗旨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大學語文》的宗旨是通過文學經典教導學生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中華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最主要載體。《大學語文》課要通過對中華經典的解讀、慎思、明辨、篤行,讓學生感悟先賢的智慧,洗滌靈魂,完善品格。四書五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在《大學語文》課上若能選取其中的精華章節,令學生誦讀百遍,必能其義自見。再加之老師的點撥領教,更會讓學生有醍醐灌頂般的開闊明朗。譬如《大學》的總括段落,寥寥兩百字卻把大人之學的宗旨、次第概括得如此精辟,可以給初入大學的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指導,助其樹立高遠的志向、心懷仁民的情感、鍛造高潔的品質。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是端正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陣地,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資料素材作為課程教學資源?!吨笇ЬV要》中指出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效果”。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可開設中華傳統文化概論、經典誦讀、中華禮儀、傳統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并拓寬選修課覆蓋面。3.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為第二課堂,在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在學生生活例行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職院校應響應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的號召,開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學習太極拳、組織拔河、開展足球比賽等。通過增加體育運動,讓學生遠離網絡,感受陽光,增強體質,磨煉品格,健康身心。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元宵節猜燈謎、清明節緬懷先烈、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賞月分食月餅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民族念祖追遠、忠君愛國、寄望團聚等情懷,感悟孝、悌、忠、信等傳統美德,理解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認同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其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深入開展創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顒?,邀請傳統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族樂團、民間藝人進校園、進課堂,開展文藝表演、主題教育、學術講座、理論研討等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第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依托共青團、學生黨支部、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開展關愛空巢老人、貧困鄉村支教、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模擬狀態、經典條件反射、直接聯想、間接聯想和角色選取”[4]等方法喚醒移情功能,從而產生和強化關愛、公正、友善等親社會心理并做出親社會行為,在關愛社會中體驗和認可中華傳統美德。4.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興媒體為磁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利用校園網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網絡中增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欄,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內容,選取傳播貼近高職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困惑、引領學生向上的詩文歌賦、故事散文、音樂電影等內容。依托高校網絡文化示范中心、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等,拓寬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線上教育平臺。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騰訊等社交軟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有關部門、任課教師、學生組織、學生社團,都可以開設公共的微信、微博或QQ群,定時向學生推送古典詩詞、深度好文、中醫養生、中華飲食、琴簫胡笛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5.以實踐行動為最終衡量標尺,跟蹤評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企業實習,都應加大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素養、職業道德方面的評測比重,制定相應評測標準,反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將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納入整體教學計劃,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作用方法、目標要求、形式內容、時間要求、成績評定、工作量計算、獎勵措施、組織領導等有關政策做出明確的規定。實踐教學中建立了經費保障制度、獎勵制度、指導教師制度、崗前培訓制度等,為實踐教學順利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密切與實習單位聯系,做出明確要求,定期反饋學生實習工作思想狀態和行為事件。
作者:蓋俊竹 單位:山東旅游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4-7.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1.
[3]鐘茂森.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研習報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3:156.
[4][美]馬丁•L•霍夫曼.移情與道德發展[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42-60.
- 上一篇:農村社區文化教育探析
- 下一篇:淺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