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分析
時間:2022-01-11 03:08:37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源頭,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高校思政教育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弘揚、提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以文化自信為教學指導原則,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全方位、多維度構建文化自信,這樣才能以文化為思想動力,全面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
源頭1)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石。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發展進程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文化自信的力量歸根到底要通過(個體)人來實現,而思想政治教育(簡稱思政教育)的價值目標就是立德樹人,它承擔著向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樹立和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任務。因此,文化自信培養和思政教育兩者相互依托,缺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價值的喪失。在考察北大時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高校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地。要引導青年學生正確對待各種文化,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形成科學的文化思維,以自信之心展望未來。2)思政教育要扎根文化,培養青年學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動力來源,思政教師要引導青年學生對自我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現實有一定的理性認知,培養對已有傳統文化成就的禮敬與自豪之感,要講清楚中國文化的當前發展態勢,對當下文化發展道路有清晰和自覺的認識,對未來文化前景產生積極的希望與信心。因此,高校要重視青年學生發展,通過扎根文化,耳濡目染和熏陶,堅定文化自信,讓文化走進學習,走進生活,體現思政教育之價值。此外,青年學生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西方文化。一方面,真切體悟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對民族文化懷虔誠之心和敬畏之感,要引導青年學生通過對西方文化的正確認識、批判和改良,激發他們的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3)文化自信是塑造青年學生政治情懷的直接動力。指出:“思政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2]。”思政教育是情感教育,情感源自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傳承和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指導下社會發展的情感認同,要發揮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力量教育和影響青年學生,提高他們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養,以文化自覺的力量形成高尚的政治情操。高校思政教育要緊跟時代步伐,借助網絡傳播手段,占領文化價值觀傳播新陣地,展現弄潮兒一般的時代自信,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自覺和堅定;思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通過大量史實、社會問題、新聞事件,把空洞無味的教材知識轉化為豐富的教學知識體系,積極培養學生文化人格和政治情懷,鼓舞學生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
2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它引領我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長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甘霖滋養。1)立足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生性和引導力,它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潛藏于民族文化血脈,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嶄新呈現[3],也是思政教育話語得以鮮活的精神源泉。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4]。”思政教師要結合傳統文化寶貴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變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體現的是古人的豁達和自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彰顯的是中國人的自信與擔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是堅持不懈的奮斗自信。《禮記•中庸》中講:“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體現的是包容精神與和合之道,“和而不同”則體現家國一體和人民為主體治理觀,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與秉性。思政教師要投入熱情、底氣和自信,現身說法弘揚傳統文化,承擔起育人與創新的歷史使命。2)以革命文化為要點,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政教育,是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而革命文化是主陣地的重中之重。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形成了獨特鮮明、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又形成了像雷鋒精神、大慶精神、航天精神、奧運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等。思政教育離開革命文化,價值觀自信的構建就無從談起,教育的現實就無從談起,它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在推進文化發展進程中有所依循、頑強進取的定力與韌性所在。思政教師要加強人文關懷,通過話語媒介,使革命文化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思政教師要通過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實踐教學等,加強與青年學生互動,用革命歷史喚起他們的興趣,用革命文化培養他們的素養,用革命精神提高自覺與自信。這種自信有益于擴大高校思政教育的體驗力,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3)以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5]。我們的自信來源于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當代中國先進文化,這些文化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這些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引領國家發展的前進方向,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靈魂。因此,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文化創新和超越現有文化,既是中華民族走向強盛的命脈,也是我國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思政教師要指導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分析和解決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尤其在多元意識形態涌入我國的今天,能夠以清醒頭腦進行正確價值判斷,健康成長、文明生活、科學發展,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思政教學中文化自信構建的途徑
思政教育沒有固定模式,要以文化自信為教學指導原則、創新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由此達到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鮮活,教學形式多元化的理想教學效果。1)以文化自信為教學指導原則。文化自信的產生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價值觀的確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潤物細無聲地在青年學生心中產生的內心信念。首先,要將文化自信滲透到思政教學內容當中,培養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信賴。有學者提出:將理論自信融入“原理”課教學、將道路自信融入“綱要”課教學,將制度自信融入“概論”課教學,將道德自信和法治自信融入“基礎”課教學[6],非常值得思政教師教學借鑒。道路自信始終是“綱要”課上高昂的主旋律,這是思政教師需要把握的一條主線。其次,以文化自信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加強互動,促進文化知行統一。“原理”課是建設社會主義,實現文化復興的基本思想和理論,把文化自信融入“原理”課,符合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內在要求,“原理”課中唯物論和辯證論對青年學生客觀看待社會、接人待物有莫大益處[6]。理論教育若不能在文化土壤中扎根,就無法汲取生命力量維持理論之樹成長。因此,只有以文化自信作為教學指導思想,把握思政課主渠道,才能促進知行合一。最后,通過文化實踐,深入理解思政理論生成和相關社會影響。“概論課”以中國共產黨創立、曲折發展史實為依據,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理論與實踐的整套體系,思政教師要多結合現實、史實和案例,深入淺出進行講解,讓青年學生切身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盡量讓文化內涵生動起來、活潑起來、趣味起來,滿足學生求知欲。2)創新教學方法改革,回應文化自信。蔡元培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進,既要保持教育目標內容的連續性,又要根據時代、社會發展和學生特點,適時充實新理論、新內容,改革傳統的教與學形態。思政傳統教學方法以說理灌輸為主,而今思政教學要情理交融,融情于理,用文化自信把價值觀自信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思政教師要以獨有教學風格,用合適的、接地氣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遞給青年學生正確文化和價值觀信息。創新教學方法,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堅定民族信念,堅定共產主義道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創新教學方法,要通過線上線下,運用多渠道教學和互動式體驗,重視文化價值,提高文化自覺意識,促進師生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創新教學方法,要以教師底氣更足、學生更有信心、教學更有效果為檢驗標準;創新教學方法,要注意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注意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結合。文化自信是因時而進的推動力,教學改革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將價值觀自信真正帶到青年學生心中,喚醒他們的自覺與自省,做到回歸本分;教學改革,要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和價值資源,增強高校軟實力,讓青年學生真正投入社會、適應社會,學做人、學做事,成長成才,做到回歸初心、回歸夢想。3)推動實踐教學,全面實現文化自信。實踐教學是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思政教師要引領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感受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和先進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認識我國在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客觀問題,激勵他們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首先,將課堂與實踐有機結合,用參觀考察、社會調查、話題、訪問、志愿者服務等形式,結合校內外各種資源,確保青年學生實踐參與率,增強思政理論課的現實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利用假期“三下鄉”、創新創業、學雷鋒活動等,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學校團委、學生處、宣傳部等多方合作,讓青年學生深入實際,親歷參與并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等重要思想的現實力量,培養青年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其次,利用網絡和數字化資源,為青年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環境,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VR交互技術模式,高校逐漸在引進,還原歷史事件和背景,像“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第一次國共合作”“重慶談判”和“三灣改編”等典型案例,這種在高度仿真情境中,在全面互動式教學中,使學生感受歷史、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僅突破傳統教學抽象單調的形式,還加強了理論說服力,提高了教學效率。此外,近兩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大學生講思政公開課、“我心中的思政課”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思政課藝術作品展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夏令營等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為青年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深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展現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精神風貌,理論知識活學活用,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最后,以課堂專題講授為主,結合新聞播報、話題討論等課內實踐形式,構建“聽、看、讀、思、議、寫”立體教學體系。聽:聽老師專題講課和專家講座、報告、演講;看:觀看與課程相關的記錄片和文獻資料;讀:引導學生讀經典讀原著;思: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結合現實問題進行思考,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談:通過課堂新聞播報、小組話題討論等形式談體會、談心得,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互動;寫:撰寫專題小論文。
4結語
文化自信是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不變的底色。面對知識獲取和傳授方式變化的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帶頭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和責任,引導青年學生切實做到愛國、勵志、求真和力行,以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力量,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韓震.中國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兼論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1-10-16(03).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項久雨,吳海燕.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18-24.
[4]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
[5].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6]楊清虎.“文化自信”如何走進思政教學課堂[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7(9):51-52.
作者:汪沛雯 鄭建輝 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