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文化品牌研究

時間:2022-05-08 08:29:21

導語:高校校園文化品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校園文化品牌研究

摘要:在建設“雙一流”的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應該選擇特色化與差異化的建設策略,充分發揮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的帶動效應,不斷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和學生的文化素質,幫助學校贏得社會廣泛認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幫助其贏得充足而高質量的生源,達到學校、老師、學生多方互利共贏。

關鍵詞:雙一流;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培育路徑

地方高校數量占據我國高等教育主體地位,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力軍,而生源問題是地方高校發展的關鍵。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尤其是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受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在硬件方面地方高校難以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媲美;再加上受名校報考和名校情結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面臨著生源數量和生源質量下降的雙重挑戰。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到高校都高度重視“雙一流”建設,不同類型高校應選擇多樣化、特色化與差異化的建設策略。校園文化品牌是高校各種校園文化的濃縮精華,是校園文化內涵的外在顯現。英國的現代廣告教皇大衛•奧格威說:“品牌意味著一切,所有各種產品和服務,都在考慮如何穿越自己狹小的范圍,成為大受歡迎的品牌[1]。”因此,在建設“雙一流”的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應該注重文化內涵建設,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發揮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的帶動效應,不斷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幫助學校贏得社會廣泛認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幫助其贏得充足而高質量的生源。

1加強思想價值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近年來,地方高校通過思想研討、宣講交流、故事分享、社會實踐、主題團日活動、辯論賽等形式,著力打造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項目,實現思想價值引領全覆蓋。第一,圍繞學習宣傳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黨的精神,結合形勢政策教育、團日活動、學習分享會、文體競賽等多種途徑,積極開展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第二,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喜迎•堅定跟黨走”、紀念建團95周年、紀念建軍90周年、五四表彰、“與信仰對話”成長論壇、“領跑青春”文藝匯演、第二十七屆校園文體藝術節嘉年華暨“第二課堂”成果匯報演出等系列活動,大力推進大學生黨史國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第三,深入開展“學講話做合格共青團員”教育實踐,專門印制工作指導手冊,不斷堅定團員青年的理想信念。第四,做強做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將“三個一百”培訓工程(“青馬100”、“青創100”、“青科100”培訓班)貫穿到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中去。第五,大力推動“網上共青團”建設,以廣東“青年之聲”平臺為依托,繼續實施“青網計劃———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完善學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體系,積極創作和推廣優秀網絡文化產品,豐富青年精神成長供給。

2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校園文化品牌價值

地方高校要積極挖掘專業與地方特色文化有機融合,可在文學藝術類專業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新路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校園文化品牌[3]。以韶關“紅色文化資源”為例,地方高校可以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韶關市五里亭中共粵北省委舊址,南雄水口戰役遺址、瑤坑村中共廣東省委舊址和梅嶺梅關,樂昌的龍王潭(三龍谷)、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始興縣沈所紅圍中共廣東省委舊址,仁化的石塘雙峰寨以及曲江犁市當鋪等。以韶關“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例,利用韶關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注重文化提煉,打造具有韶關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如韶關名人文化(張九齡)、韶文化、禪宗文化、丹霞文化、瑤族文化、曲江采茶文化、客家文化、珠璣文化、古道文化、紅色文化等。以韶關“特色音樂資源”為例,如韶樂、禪樂、粵北采茶戲、乳源瑤歌、仁化石塘月姐歌等,體現地方文化底蘊、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音樂資源,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為地方音樂文化提供較好的繼承與創新機遇。

3豐富校園文化載體,提高校園文化品牌社會效應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功能,以品味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占領校園文化主陣地。地方高校充分融合傳統手段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形成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校園氛圍。第一,利用校報、書刊雜志、宣傳欄、櫥窗、校園廣播等線下傳統手段。第二,運用校園網、微博、微信、QQ群、電子閱覽室等線上新媒體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縱向聯動、橫向互動,全方位立體宣傳活動,將地方高校品牌文化滲透到每位師生的內心深處,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第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增加校園文化品牌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升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持久影響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第四,使用微信公共平臺開通校園文化品牌展示欄目,利用便捷、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定期高品質、有內涵的內容,向外界展示大學生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在校園內營造“共同關注,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增強校園文化品牌活力是有效實現品牌價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證。因此,要高度重視對校園文化品牌的宣傳工作,尤其是要加強本土校園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推廣,通過對文化品牌的包裝、宣傳與推廣,使其在全校師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引起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提升了校園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5]。

4創新校園文化機制,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校園文化品牌是否具有生命力,與其是否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強大影響力和感染力息息相關。就優秀團隊而言,深厚的品牌文化積淀是實現其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就優秀個體而言,深厚的品牌文化底蘊是實現其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動力之源。而制度創新是高校文化品牌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和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6]。地方高校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對高校提出的“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新要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師生成長成才,不斷創新文化品牌建設體制機制,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完善實踐育人評價體系,激勵師生融入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踐行文化育人、傳播優秀校園文化。第一,完善校園文化品牌的制度保障體系,建立“以生為本”的制度創新機制引領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著力推進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第二,加大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保證學校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培育和打造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感染力強的校園文化品牌項目,保證其健康、持續、穩步地發展。第三,地方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發揮“制度育人”功能,主要表現為價值導向功能、目標激勵功能以及行為規范功能。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校園文化品牌價值的認同感。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黨中央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教育部對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大力推動下,全國各高校競相走差異化的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路線,旨在通過精心打造一系列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淀、豐富和創新校園文化品牌,厚實文化內涵,重塑大學人文精神,傳承文化底蘊,逐漸成為各高校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的共識[7]。

參考文獻

[1]劉程.新常態背景下的財經高校“一院一品”校園文化品牌的藝術塑造與傳播[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1):33-35.

[2]新華網.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800.htm.

[3]楊曉玉,王培豪,羋雙海.寸心思報國育人在光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嘗試[J].中國德育,2011(6):53-55.

[4]楊紅燕.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機交融[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33-36.

[5]夏軍英.試論校園文化品牌培育的意義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2(9):27-29.

[6]蔡勁松.樹立文化強校意識建設先進文化示范區[J].北京教育(高教),2012(9):51-52.

[7]蔣赟.高職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基于浙江省的個案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黨建與思政工作研究,2014(6):22-24.

作者:劉帶 倪婧 單位:1.韶關學院創新創業學院 2.韶關學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