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論文

時間:2022-09-25 10:04:00

導語: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論文

摘要: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的一門基礎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或科學學科課程相銜接”。但長期以來,初高中物理的臺階太大,高一物理難學,一直是一個困擾教師和學生的問題。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高中物理老師的首要任務。本文結合本人在實際物理教學的一些體會,談談對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一些認識。

一、充分認識造成高中物理難教難學的原因,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關鍵。

1.初、高中物理教學互相不了解實際情況

初高中分離后的教學,使廣大初中物理教師不了解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廣大高中物理教師不清楚初中物理課程的設置與特點,人為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困難。

2.學生不同時期的思維特點

初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形式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快速發展階段,并且抽象邏輯思維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在掌握復雜的抽象概念時,他們仍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如果沒有具體形象作為基礎,他們往往就不能正確地領會這些概念。

高中學生正處于抽象思維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得到了較高的發展,對比較復雜的問題一般能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們還能自覺要求自己把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用理論去解釋具體現象和認識新事物。但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已劃分為青年初期,其實在心理發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們對于高中物理的難度高,較抽象的特點缺乏思想準備和心理接受能力,這樣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壓力。

3.初、高中物理知識層次的變化特點

初中物理知識從生活實際、觀察實驗入手,直觀性較強,相對簡單,如密度、同一直線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發、沸騰、壓強、浮力、杠桿等,都是生活中常見,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對思維深度的要求比較低。初中對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較直接形象,敘述簡單,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維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義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而不是十分嚴密。如在運動學中不提位移只講路程,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義作為速度的定義教給學生。初中的物理規律少而簡單,對規律的適用條件基本上不作重點強調,數學表達式也簡單。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能從物理學的角度對一些自然社會現象做出簡單的解釋,一般只要求對物理現象做定性說明,簡單的計算,整個內容較少,且在升入高中前有大量時間進行聯系,成績可以短期內提高,造成了學生們認為物理很簡單,學習很容易的感覺。

高中物理知識相對比較系統、抽象,前后聯系緊密;經常需要對物理現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說明、數學化描述等。如:質點、單擺、理想氣體、電磁場。高中物理概念相對抽象、復雜,對思維能力的要求高。例如:從“標量”到“矢量”的跨度,從“速度”到“加速度”,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變化與速度的大小、方向的變化的關系”學生就更困難了。學生在理解這類問題時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維定勢,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難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講的物理規律往往牽涉到多變量的過程,狀態,數字表達式較復雜,還經常要用圖象來描述,而且矢量進入物理規律的運算中和圖象中,強調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因而對數學運用,數學結合,抽象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例如運動學四個基本公式,牽涉到s、t、a、v0、vt五個物理量,初中一個學期都學不到四個公式,而高中一節課就學完,他們的困難可想而知。還有S—T圖象和V—T圖象。雖然圖象表述比較形象直觀,但在初中卻很少用到,學生對此一時很難適應。還有高中物理對實驗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時量的記錄、測定方法、實驗數據處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

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也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提高。

二、適當調整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有效途徑。

1.加強直觀性教學,提高物理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這不僅是學好物理課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課的教學目的之一。學習是一生的事情,有了興趣才能不斷學習,不斷上進。對周圍事物的濃厚興趣和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要讓學生有興趣首先就要讓學生學得會,學不會不可能有興趣。首先,教學要求適度不可否認,在只學必修物理課的學生中,許多人的理科基礎不太好,因此,教學要求必須切實可行,不能隨意拔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真正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其次,循序漸進,為學生搭好“臺階”。許多學習中的困難是由于學習環節中的過分跳躍引起的。再次重視物理情景的建立。一些學生物理學習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方法上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應盡量采用直觀演示,多注意啟發誘導,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多活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介紹彈力時,我們不要給彈力下定義,主要通過日常生活和體育項目中實例(如:撐桿跳高等)說明什么叫彈力,并說明彈力的產生條件:物體直接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彈簧和彎曲竹竿的彈力學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體對一些物體表面的壓力也是彈力學生就難相信,因為學生看不見不易形變的物體(如桌面)的形變,做好微小形變的演示顯得很重要。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如:用光學實驗的激光演示儀放在水平桌面上,激光儀產生的光照在白墻上形成一個亮點。讓一個學生壓這個水平桌面,就發現光亮位置的改變,引導說明,讓學生確信微小形變的存在。將本節課創設的簡易實驗激活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通過教師設計物理情景,才能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但總的模式不發生根本的變化。順應是認知結構的更新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許多事例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的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如高中學習電學的電阻定律時,可以利用初中所學的電阻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知識來同化。但學習歐姆定律,尤其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就需要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達到知識的遷移。高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

3.掌握初、高中物理學習中銜過渡的難點,縮小臺階

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從思維方法上,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完成認識能力的一大飛躍。初中研究力學問題,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識,摩擦力只作為阻力的形式介紹而已。而進入高中后,一開始就要對較抽象的彈力、摩擦力,進行全面的定量研究,還要選定研究對象、采取正確的方法受力分析等等,這些是橫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個臺階,跨不過它,高中物理將很難過關。公務員之家

其次,從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學應使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數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觀察和實驗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物理規律大部分是由實驗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頓運動定律則要經過推理得出,而且在處理問題中要較多地運用推理和判斷,因此推理和判斷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提不高,就學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階段以常識性介紹、說明為主要學習內容,對數學工具有應用只是簡單的觸及;進入高一,在學習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時,就體現了數學能力的培養和要求。學生要善于把數學知識運用于計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這對剛進入高一的新生來說,無疑是第二大臺階。高中階段的學習,要對物理量和物理規律進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運用數學簡明確切地表達問題,綜合運用數學進行推理和運算。我們知道,物理知識不是公式的堆積,不作物理分析,亂套公式,不是數學本身的過錯,而是不會運用數學。學生要善于把數學知識運用于物理,學會運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結論,是在高中階段應逐步培養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4.加強研究方法的訓練,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作為學生來說通過學習物理,更為重要的是學到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這是受益終生的;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會運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實際的物理問題。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學銜接在教授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開始教學放慢進度,給一段時間讓學生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使學生從中體會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在對高一新課程第二章第二節《質點和位移》的教學,講質點概念時,就要強調從形象中抽象出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第四章《相互作用》的教學時,對于彈力,也不能因為初中已學過而輕描淡寫。而應從彈力的產生、大小、方向、作用點等方面認真分析,為以后不同性質的力做示范,通過比較學習能較好地掌握彈力、摩擦力。

培養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培養能力首先要講清講透概念和規律。對每一個概念和規律要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弄清來龍去脈,弄清規律的性質、單位、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如:靜力學中的合成和分解、運動學中速度的變化量和變化率、動量和沖量、理想氣體與真實氣體等,都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其次,要重視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的教學。中學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是:確定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進行簡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圍內研究物理模型,分析總結得出現律,討論規律的適用范圍及注意事項。平行四邊形法則、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另外,教學中要注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指導。講解習題時,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上,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并逐步介紹中學物理中常用的類比法、等效法、對稱法、估算法、假設法、設直法等解題方法。解題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學生解題時的難點是不能把物理過程轉化為抽象的數學問題,再回到物理問題中來,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闖過這一難關。如在學習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時,有些學生認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學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則,使學生認識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個邊;根據三角形中的三邊之間的關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兩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兩分力之和,其與三角形中三邊邊長之間的關系相似。成良好習慣。復習小結,提高綜合概括能力。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方法,讓學生會歸納知識、整理知識,使知識系統化,便于記憶和掌握運用。同時對所學的思維方法及解題方法進行分類總結,找出其個性與共性,區別與聯系,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考方法。

總之,對于走入物理課堂的高一新生來說,雖然臺階客觀存在,但只要我們認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學習中銜接和過渡的特點,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學生就一定能實現初高中物理學習的自然過渡,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