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探究5篇
時間:2022-05-03 03:04:49
導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探究5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摘要】物理教學中運用一些實物教具可以增強物理教學的直觀性,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立足當地實際情況,組織學生一起開發生活資源,共同制作物理教具,并且靈活恰當地運用到物理課堂教學中,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增光添彩。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教學效果
教具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教學器具,具有很強的直觀性。靈活恰當地應用教具,對學習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有很大幫助。在物理教學中,就地取材,創新性地利用、設計制作教具,不但可以緩解物理教學對教具的需求,還能夠讓物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彰顯物理課程的實踐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究物理奧秘。
1.立足學習內容,選用教具材料
自制教具是為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在制作教具之前,需要結合物理教學內容,從自己身邊的材料著手,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本著實用、易操作的原則,精心設計,制作出生動直觀的教具,滿足學生的物理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三物理《力和機械》中“杠桿”的內容時,根據這一節的教學目標,即需要學生掌握杠桿的支點、力臂、杠桿平衡的條件以及運用杠桿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可知需要設計制作杠桿。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工具,思考這些工具怎么使用,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引入了“杠桿原理”。然后,教師結合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通過用剪刀、繩子、鐵釘、鐵皮、完全一樣的6個螺絲帽、細木棒和記號筆,在課堂上現場制作了一個杠桿小秤。教師通過演示杠桿的操作和使用,讓學生明白杠桿的“支點”“力臂”等概念,取得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初中物理教具的制作需要立足實際,從現實中選擇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材料,創造性地應用,對教具形式進行創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幫助。
2.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教具形式
現有的物理教學中,也配置了一定數量的教具,但是整體來說還是比較缺乏,而且現有教具的形式相對單一。教師通過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教具,可以豐富初中物理教具的形式,拓展物理教具涉及的內容,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支持,引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人教版九年級物理中的《大氣壓強》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需要進行馬德堡半球演示實驗,這個實驗是一個古老的物理實驗,實驗內容距離現在初中生的生活實際比較久遠了,學生的興趣沒有得到充分激發。于是,教師為了滿足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大氣壓強的實際需求,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西瓜和盤子作為教具,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教師先把西瓜切成兩塊,將帶把兒那塊西瓜的瓜瓤挖出來,制成一個類似半球的教具,然后把這半塊西瓜用力按壓在盤子上,再用手提著西瓜把兒,學生發現盤子也被吸起來了,而且還需要用力才能把西瓜皮與盤子分開。有的學生對這種現象唏噓不已,有的則搖頭置疑,覺得不可思議。過后,教師布置了一個課后探究實驗,讓學生自己回家操作,并且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究,感受到了大氣壓強是真實存在的,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制作物理教具時,需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從學生的物理學習需求出發,對物理教具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進和創新,利用各種新穎獨特的教具,讓物理學習更加輕松有趣。
3.調動學生參與,創新教具制作
既然物理教具的制作和應用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自制教具讓初中物理課堂更加精彩學習物理知識,那么在制作教具時,教師不但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要組織學生一起參與,共同討論教具的設計制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物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光的反射》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初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的了解,知道學生對生活中光的反射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為了幫助學生鞏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共同制作教具。首先,教師讓學生先準備一些學習用品,包括一些打印紙、量角器、激光筆、平面鏡、鉛筆等,然后設計一個證明光的反射現象的活動。接下來,師生一起動手,先把打印紙豎立在平面鏡上,再用激光筆緊靠白紙按照某一個角度發射光,并且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出這束光線的入射角;然后再觀察激光筆發出的光線,經過平面鏡的反射光線(投影在白紙上),再用鉛筆做好記錄;最后借助量角器測量光線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發現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度數相等,從而證明了光的折射定律。這個實驗過程中所用的教具比較簡單,再加上學生的積極參與,這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設計制作物理教具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突破固化的思維,把學生引入教具制作的過程中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領悟教具制作的意義和價值。
4.結合學習過程,優化教具應用
自制教具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師經過深刻思考,根據學生的物理學習需要,設計制作的教具,只有在恰當的情況下應用,才能充分發揮自制教具的教學價值。所以,教師在自制教具時,要創新自制教具的應用方式,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增強物理學習實效。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液體的壓強》教學中,教師根據這一節課的學習內容,首先選取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礦泉水瓶和塑料袋等作為簡易教具,用針在礦泉水瓶身上不同的高度扎了一些小孔,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操作,讓學生觀察現象,體會液體壓強。首先,教師先用塑料袋裝了半袋水,學生發現塑料袋脹起來了,認識到液體確實存在,而且是各個不同的方向。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調動起來了,教師再用扎了孔的礦泉水瓶子,先裝上水并舉高,讓學生觀察各個小孔流出的水的射程。學生發現位置越低的小孔射出的水射出的距離越遠,對于液體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有了初步的感知。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物理教具,開始上課時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根據初中物理教學經驗,對自制教具應用的突破以及自制教具的改進,能夠增強自制教具的實用性,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制教具對學生物理學習的輔助作用。
總之,開發設計物理教具,既能為初中物理學習增添很多的樂趣,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創造的快樂,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在制作教具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樂于動手,促使學生愛上物理,體驗創造性學習物理的愉快和成就感。
作者:劉曦萍 單位:雙流中學實驗學校
第二篇
摘要:初中物理課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較強的應用性,對初中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而新課程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學可通過情境創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而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方法可降低初中物理課程中知識展現的難度,也能讓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物理知識。基于此,文章就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問題情境創設;案例分析
創新來源于問題,沒有問題就談不上創新,而問題卻來源于情境,情境可以激發問題,引導新問題的探索。結合案例分析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有利于對抽象的物理知識進行易于理解的具體化處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物理問題與應用物理知識。
一、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概述
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是一種建立在“問題創設、問題解決”基礎上的教學理念,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產生疑問和探索欲望,激起學生的求知興趣,進而讓其在這個過程中去思考、探究問題,同時在享受學習的情感體驗下,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而在初中物理實際教學中,除了借助問題情境創新教學方法,也可以應用案例分析對復雜的物理知識進行簡化,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1]。
二、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的實踐與運用
(一)基于生活經驗的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
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可結合學習課題,通過假設想象將想要呈現的抽象化事物進行具體化,創設出符合課題的情境,進而將學生帶入該情境中進行物理問題的探究、學習、討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營造出輕松和諧且具備創新性的教學氛圍。在“聲音和介質”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水滴在盆里的聲音在時間的推移下會發生什么變化?又和水滴在塑料盆、玻璃瓶中的聲音之間存在什么區別?”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將其帶入該教學情境中,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聲音與不同介質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課桌一端進行敲擊,讓另一個學生耳朵緊貼桌面聽取其傳遞到另一邊的聲音,結合教師的講授,讓學生理解到聲音能夠通過固體進行傳播。由此可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生活經驗+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具有實踐價值。
(二)基于物理實驗的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
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結合物理實驗對物理知識進行講授,能讓學生更易于理解。也可以讓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進行實驗,并口頭闡述實驗過程,提高其實踐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活躍的思維能力,更加積極地思考與探索物理知識[2]。比如,在電路的模擬實驗中,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家庭電路是串聯還是并聯?電表在電路中的什么位置?等等。通過提出問題,創設出家庭電路連接的情境,利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串聯、并聯、電阻以及電流等一系列基本物理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掌握物理電路的實際內容。
(三)基于物理現象的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先融入各種物理現象,再結合案例分析,將物理教學和存在各種物理現象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杠桿原理”的教學中,將社會中的建筑工程施工對杠桿物理現象的運用與杠桿原理課程進行聯系,再結合實際施工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教師可提出問題:吊車有哪些部位運用到了杠桿原理?其受力情況如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建筑施工吊車的構造,思考與探索杠桿原理在其中的實踐應用。
三、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的拓展
要讓學生學習好初中物理知識,還需要注重物理課程的應用性,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物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清晰的理論分析思路[3]。教師應該繼續發揮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的作用,采取任務型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如在對上文中的“杠桿原理”進行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后,教師可以將其與“力和機械”課程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自主選擇自己想要探究的學習方向,進而布置教學任務。任務可以包括生活案例探究、小模型制作等相關物理知識任務,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實際運用進行探究與了解,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結合案例分析,并基于生活經驗、物理實驗以及物理現象進行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實際運用能力。另外,繼續發揮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的作用,拓展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能進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蔡鵬飛 單位:甘肅定西岷縣秦許初中
參考文獻:
[1]關劍飚.中學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分析[J].讀寫算(教研版),2013(9):263.
[2]李恩武.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3):99.
[3]張義勇.基于情境創設的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模式[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33(5):9-10.
第三篇
摘要:在當前時展趨勢下,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逐漸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變革以適應時展,教育改革中提高素質教育比重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而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培養發散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契合了當前素質教育需要,因此應保持重視,合理應用,加大推廣。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能力培養
當前正處于教育改革進程之中,素質教育成為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在此形勢下,對初中物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實驗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性和主體性,從而提高學生素質[1]。對于教師而言,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實驗能力,具有緊迫性,在此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能力培養的實踐進行探究。
1確立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思想,對于教師的教學安排、課堂活動的設置和舉辦、教學方法的確立與實施等皆具有指導性意義,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實驗能力,首先,教師應端正態度,在思想觀念上提高對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的重視,確立并完善教學理念,將教學理念與教師實踐向結合。這是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的理論準備和實踐基礎,教師在理論準備和實踐基礎上較為完備時,再通過通過其它方式、方法和活動,從教學實踐角度探究提高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的措施。
2在授課過程中提高探究性實驗比重
在傳統的物理實驗中,一般情況下皆屬于驗證性實驗,即學生已對實驗中體現的物理規律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實驗,將物理規律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以加強學生對該物理規律的理解和認知。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只需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便可達到實驗目的,對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實驗能力基本無影響。探究性實驗則是在學生對實驗結果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在實驗過程中仔細體會其中奧妙,通過學生討論、探究從而得出結果,再與相關規律進行驗證。比較兩種實驗方式,可以明顯看出,探究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研究性能力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提高探究實驗比重。以光的折射實驗為例,實驗步驟如下:第一,教師應保證學生對該實驗原理不知情;第二,將學生按四人一組進行分組,每組準備一個透明水缸,一個簡單的激光發射器,一支筆;第三,四人輪流進行實驗,先將激光由固定位置射入水缸,給激光到達水缸底部的位置做好標記,再在水缸中注水,同一位置射入激光,同樣做好標記,檢查兩處標記位置差異;最后,小組成員討論此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并將討論結果整理之后交給教師點評。通過探究性實驗的進行,使學生處于自行討論和探究科學原理的過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3校園活動突出探究性實驗能力培養
校園活動是學校生活的組成部分,對于學校氣氛的培養非常重要,往往通過校園活動的設置和進行,對學生起到激發興趣、提高積極性的作用,因此,通過校園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具有實踐意義。探究性實驗能力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其思維需要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通過校園活動如物理知識競賽、探究性物理實驗比賽等活動的舉辦,一方面以課外活動的形式帶動學生學習,豐富了教學方式,優化了教學結構,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探究性物理實驗比賽等活動的舉辦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觀念。在探究性物理實驗比賽中,以獎品設置吸引學生注意,學生需要充分發揮其創造性,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進行物理實驗、獲得對實驗中蘊含規律的科學認識,實驗結果由物理教師審評,在審評過程中,針對學生實驗中的不足進行針對性指導,學生不僅可以在實踐中印證所學知識,并且還可以通過他人評價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從而加以改善和提高。
4結語
文中從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探究性實驗在教學中的比重以及校園活動突出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三個方面提出提高初中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的措施。可以看到,探究性實驗能力培養契合了當前教育改革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有助于改善學生學習情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解放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教育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各中學應對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能力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并將其應用于具體教學實踐當中,加以推廣。
作者:張繼樓 單位:江蘇省漣水縣高溝中學
參考文獻:
[1]程丹.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
[2]夏兵.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119--
第四篇
摘要:結合課程實踐,探討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應用實驗儀器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實驗儀器
1前言
物理是建立在對物理現象進行觀察、實驗分析、總結概括基礎上的探索性學科。實驗教學是讓學生直觀感受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1],而這些都離不開實驗儀器。
2儀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例談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充分重視實驗,同時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有效組織開展實驗教學,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演示實驗的目的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掌握實驗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2]。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演示實驗,應用儀器的方法和技巧,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從而自發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如在教學“大氣壓”這節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對“大氣壓”這個詞感到費解,既摸不到也看不到,不僅學生理解起來困難,教師解釋起來也很吃力,這時可以采用演示實驗的形式向學生解釋什么是“大氣壓”。首先,準備實驗需要使用的實驗儀器和一些輔助自制教具,比如硬紙板、水、杯子等,第一步向杯子中注滿水,并且將杯子上面蓋上硬紙板,隨后提問學生:如果將注滿水的杯子倒過來會發生什么?按照生活經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認為水會流出來,但將杯子倒立過來后卻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杯子中的水并沒有流出來,而且硬紙板也沒有掉下來,這一神奇的現象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將他們的求知欲激發出來,在此基礎上再引入“大氣壓”的概念,有了興趣,學生學習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互動交流——開展分組探究分組實驗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意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分組實驗過程中,教師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積極參與指導和引導,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以達到預期的三維目標。作為物理教師,要加強巡視工作,針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喜歡教師,從而喜歡上物理課程。如在“測小燈泡的電阻、電功率”實驗中,需要用到滑動變阻器,教師在演示實驗過程中,只需強調接線柱的接線方法即可,不需要詳細講解在移動滑片時,實驗者的手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當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時,會發現有的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指針來回擺動,非常不穩定。當學生提出這一疑惑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此時課堂氛圍會變得非常活躍,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探究和討論,最終發現:在使用滑動變阻器時,應該一只手穩定瓷筒,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輕輕移動滑片,手掌盡量不要接觸金屬桿,之前的實驗故障實際上就是手的位置不對而造成的。通過這樣的小實驗,可以讓學生明白: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動手動腦,而且要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和分析,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實驗目標。又如在進行“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時,如果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小于焦距,那么不管怎樣移動光屏都無法成像,只能得到一個圓形的光斑。很多學生對此疑惑不解,感到手足無措,此時教師要加以提示,要求學生通過凸透鏡來觀察蠟燭,此時學生就可以看到正立的、放大的虛像了。通過趣味性實驗教學,不但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而且可以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細節方法——提高學生實驗能力實驗技能的提升會間接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水平,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給予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實驗習慣,掌握正確的實驗步驟和實驗技巧[3]。在實驗之前必須要做好實驗準備,比如弄清楚實驗的原理,將實驗步驟理清,準備好實驗中需要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在實驗過程中則要做好記錄工作,將實驗數據記錄在案,為分析實驗結果做好充分的準備,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如在進行測量物體質量這個實驗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弄清楚實驗的原理以及實驗的正確步驟,留意實驗的注意事項,比如取物體時需要使用鑷子夾取,不能直接用手接觸,避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再如在進行電學實驗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電壓表和電流表正負極接法,避免接反導致得不到預期的數據,甚至致使儀器損壞。掌握了正確的實驗方法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自主動手,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實驗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的實驗能力,同時還能所學知識,對其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達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大大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另外,要多給學生創造觀察實驗和動手實驗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實踐,從而豐富經驗、提升能力、活躍思維,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習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動力。動手動腦——利用低成本的實驗器材設計小實驗運用低成本器材設計實驗,不但可以節約成本,而且器材容易得到,學生還能自己動手設計,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實驗內涵,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如可以巧妙利用乒乓球來攻克“浮力”中的難點問題——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對于“浮力方向”的問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直觀展示,雖然學生能夠理解浮力是向上的,但是難以理解浮力“總是垂直向上”。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乒乓球來設計這樣一個簡單易行的小實驗:將棉線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端固定在一個沒有底的可樂瓶中,把瓶口用瓶塞塞好,然后往可樂瓶中注水,乒乓球此時會上浮,棉線呈豎直狀態;將可樂瓶傾斜,棉線仍然呈豎直狀態,不管可樂瓶往哪個方向傾倒,拉著乒乓球的棉線總是呈豎直狀態,這就充分說明“浮力總是垂直向上的”。通過簡單易行的小實驗,不但便于設計,而且便于操作,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直觀了解物理原理,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課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回家自己設計小實驗,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實驗器材,然后拿到課堂上進行演示,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教學“阿基米德原理”時,實驗室中沒有充足的溢水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一次性紙杯,在杯子底部插入一根吸管,讓吸管口低于杯口位置即可,這就是一個簡易的溢水杯。又如可以收集廢鋼鋸條用以很多小實驗中,如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振幅、振動發聲、磁化現象等。此外,還可以用自己的身體進行簡單實驗:雙手搓手發熱來體現“摩擦發熱”現象;用手拍打桌子感到手痛,以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等。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模擬實驗教學實驗的一大特點就是轉瞬即逝,很多細節用肉眼是捕捉不到的,一旦錯過就很可能使實驗效率大打折扣。信息技術具有暫停、放慢、回放等強大的功能,對于一些肉眼無法準確捕捉的畫面可以輕松地捕捉并展現在學生面前。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進行模擬實驗,這樣既可以將實驗過程拆分開來,同時還能提高實驗可操作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實驗效果。如在研究能量轉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采取的實驗方案是探究皮球在落地一瞬間發生的能量轉化,但這個瞬間我們用肉眼是根本捕捉不到的,所以需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的Flash技術來模擬皮球落地瞬間,將皮球落地時發生形變的瞬間以及恢復原狀的瞬間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就會明白皮球因為發生形變從而發生能量的轉化。另外,有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這類實驗在演示過程中一旦操作出現問題很可能會給學生造成傷害,因此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模擬實驗的過程,這樣既可以形象生動地呈現實驗現象,同時還能避免危險的發生。如在研究“觸電”現象的時候,實物演示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模擬觸電現象,這樣也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認識觸電現象。除此之外,也有些實驗現象不易觀察,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觀察清楚,從而提高實驗的效果。比如在教學電表的結構時,可以一邊用攝像機將電表結構放大給學生觀察,一邊講解工作原理,這樣可以實現抽象概念的具體化和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強化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再如,對于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電荷用語言是很難講解明白的,所以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模擬電路的工作流程,比如帶“+”號小球代表著正電荷,帶“-”號小球代表著負電荷,這些小球的運動規律就代表這電荷運動的規律,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對電荷運動規律形成形象直觀的認識,效果遠遠高于教師口頭詳解。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演示實驗,教會學生物理知識,還應傳授給學生儀器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探究知識本質,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增強物理實驗效果,實現物理教學目標。
作者:許東 單位:淄博市周村區城北中學
參考文獻
[1]萬思榮.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加強實驗教學[J].才智,2009(27):134.
[2]韓會一.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2010(1):27-28.
[3]王鐵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物理實驗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7(6):88-89.
第五篇
摘要:和諧教學法是協調與平衡教學各要素、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的一種狀態。和諧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更加融洽,還能有效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和諧初中物理教學方法。
關鍵詞:和諧教學法;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和諧教學法是協調與平衡教學各要素、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的一種狀態。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落實與深入,全面推翻了傳統物理教學的觀念,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時代需求。為了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打造成高效、優質的課堂,讓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得到學校、家長、學生的高度認可,我試著將和諧教學法引入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當中來。和諧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更為融洽,還能有效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和諧教學法,我認為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本著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應分為七個步驟,即課前考勤、回顧舊知講評作業、單元導入明確目標、自學指導合作探究、大組匯報教師點撥、鞏固練習拓展提高、達標測試課堂小結。其中從自主學習———小組互查互助———大組討論和匯報———老師點撥———鞏固練習,是一個小循環,每個小循環要一步一清。在本文中要對這個小循環進行著重講解。初中物理課堂在應用和諧教學法時,還需考慮:(1)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物理知識相對于其他課程的知識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大部分學生沒有直接的學習經驗,在和諧教學法融入到物理教學中時也要注意觀察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具體情況,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時引導、點撥。(2)由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實驗探究課,也由于學生很少接觸到所要接受的實驗探究的現象、過程、評估結果和交流教材,需要教師適當加強對初中學生物理相關知識方面的學習和訓練。(3)根據物理獨有的學科特點,物理教師可以設計出實驗探究課、習題課和新授課等。在本文中,我根據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經驗,以新授課為例來談一談和諧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當中的應用。
1溫習舊知識,對作業予以講評
此環節設置為大約3分鐘。設置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搞好新舊知識的和諧鏈接,通過物理教師考察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熟練掌握程度,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為新物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主要是通過對上節課或上單元重點、難點的回顧,對學生上次物理作業的優劣予以點評。要在溫習、講評中,關注到所在班級的每一名學生,堅決杜絕只提問優等生,對于后進生的鼓勵和關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物理課堂更加和諧。
2情境導入,明確學習目標
此環節設置為大約5分鐘。物理教師在編寫學習目標時,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和物理教材的要求綜合考量本節所教授內容在該單元應起到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要在設計上著重突出重點、難點。要將即將教授的物理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或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在學生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以生動、有趣的和諧教學法形式導入出來。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此環節設置為大約15分鐘。(1)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直接經驗以情景教學的形式進行物理知識內容的講解,在此過程中,聯系學生實際,可以使我們的物理課堂更加地有趣、生動,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展示教學內容,也可以讓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自主學習,可通過自學內容或問題來檢視學生的自學情況。此環節教師要對待優生和優等生予以重視。另外,學生也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組內檢查、組內互查自學物理知識的具體情況。(2)在學生合作探究環節,物理教師可以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時,走下講臺,深入都各小組中間,個別詢問、仔細觀察、參與小組討論等形式,具體掌握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所遇到的不解問題,同時將這些問題就行有序的歸納、整理,為接下來的教師點撥、拓展相關物理知識等做好鋪墊。同時,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對所遇到的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去,通過討論找出自己所贊同的答案,歸納、總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規律,最終在小組中達成一致意見,真正意義上地解決物理課堂中所出現的問題,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物理學習能力。
4大組匯報,教師點撥
此環節大約需要6分鐘。學生大組匯報,通過在小組合作探究形成統一意見的基礎上,小組推薦代表發言,展示每一個小組的交流成果,介紹自己小組的觀點和看法,說明小組得出的方法、結論和規律,從而引發大家思考討論,正確的地方大家知識共享,不對或不完善的地方解決糾正或改進。小組內其他同學可以在聽講中各抒己見,解決自我疑點。教師適當點撥,對共同出現的普遍性問題要進行適當點撥,要求做到精講,已掌握的不講,正確的不講,注意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5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此環節設置為大約10分鐘。教師展示當堂訓練題,訓練題分為必做基礎題和選做拓展題,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檢測知識掌握程度。通過小組互改及時進行反饋與矯正,點評解題,總結方法和規律,做到堂堂清。學生則根據自身特點獨立完成和部分完成訓練題,掌握所學知識基本概念、簡單應用、解題思路與方法。6達標測試,課堂小結此環節設置為大約6分鐘。學生談本節課學習收獲和體會,抓住本節知識重點。教師結合板書進一步點明知識點,突破難點。另外,學生完成達標測試,要做到:完成練習冊課堂練習部分,做題像考試一樣獨立完成,不看書,不討論。同時,在老師講評答案后相互對改。教師用實物展示臺批改一份樣卷,或出示標準答案。關注各小組測試情況,總結本節課知識點和小組表現。布置練習冊課后鞏固作業。統計各小組得分,評價優秀小組并予以表揚、獎勵。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相信:只要采用符合學生實際,遵循新課標和教材要求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以寓教于樂為基礎,全力打造成融洽、愉悅的物理教學氛圍,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不失為一種最適合、高效率的教學方法。
作者:馮華 單位:山東省新泰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張偉,郭玉英.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生態化物理教學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06(5).
[2]趙晉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的應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黃云.新課標下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4]李琪.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課堂演示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 上一篇: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的應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