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過渡教學的銜接論文
時間:2022-09-25 10:08:00
導語:初高中物理過渡教學的銜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初、高中物理在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初中物理以客觀事物為依據對其進行研究,而高中物理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理想化——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過程的建立。高一學生接觸到的質點、位移、單擺等都是理想化模型;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度直線運動、勻速周運動、平拋運動、簡諧振動等都是理想化過程。
一、處理好初、高中教材內容深度、表述方式和要求的銜接初中物理介紹物理量重點講它的量度、定義,而對其物理意義講解較少。
如對力這一物理量,僅要求學生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目的僅讓學生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對作用力與反作用避而不談。又如介紹動能和勢能時,只介紹名稱和它們的數值與哪些因素有關,不介紹計算公式。整體來說,初中力學特點是內容淺、涉及面窄,介紹客觀現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紹靜態多而動態少。高中物理在介紹物理量時,重點要介紹其物理意義。如介紹動能、勢能和動量時,著重介紹它們都是表示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但又要區分三者之間的不同。在介紹基本規律時,首先介紹此基本規律是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再介紹它的物理意義。如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功能原理、動量定理及動量守恒定律,都各自具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及物理意義,卻又都可以用來解決一些力學問題,而要達到能正確運用,還必須要弄清這些基本規律之間的區別及內在聯系。不難看出,高中力學介紹的內容的特點是直觀的少,抽象的多;靜態的少,動態的多。
二、建立理想化模型,降低教學難度初、高中物理在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初中物理以客觀事物為依據對其進行研究,而高中物理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理想化——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過程的建立。
高一學生接觸到的質點、簡諧振動、單擺等都是理想化模型;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度直線運動、勻速周運動、平拋運動、簡諧振動等都是理想化過程。高一學生由于科學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差,使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過程的建立遇到了困難。為了使學生掌握這種科學抽象和概括的思維方法,第一應使學生明確建立概念和模型的事實根據及過程,知道它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如建立“質點”這個理想化模型,首先應使學生明確引入質點是為了突出物體具有質量這一特征,而忽略物體具有大小這一次要因素。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什么情況下物體可看作質點(大小可忽略),什么情況下不能看作質點。第二,應使學生學會把實際的物體或過程,在某些條件下看作是學過的模型或過程中的哪個模型或過程,這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三、傳授思維的基本方法,做好銜接工作初、高中的物理學習中思維方式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初中以形象思維為主,高中以抽象思維為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也就是思維的障礙,平時我們向學生介紹某個物理量時,一般要介紹它的物理概念、定義和量值,即定義它的大小的公式、是標量還是矢量、單位及注意事項等等。其中以介紹物理意義為起點和重點,誠然,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某個物理量的物理概念和意義都是從大量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教給學生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理解其物理意義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首必須仔細挑選所要介紹的客觀現象,使之能夠從中明白地抽象出所要說明的物理概念。其次,所選取的對象必須形象、直觀為學生所熟悉。再者,為引人同一概念所選取的對象必須具有相關性。如介紹動能時,可以通過分析相撲運動員與小孩賽跑達到終點運動狀態,質量相同的鐵錘以不同速度錘擊物體和不同質量的鐵錘以相同速度錘擊物體的效果等事例。抽象出物體的運動狀態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動能是一個與物體運動狀態有關的物理量,它反映物體的做功本領等本質性的內容,幫助學生全面而準確理解動能。
四、整合信息技術,變革學習方式,構建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是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別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需要呈現的教學內容別用光盤、網絡檢索,獲取大量信息資源,并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成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在教師和同學的協作交流中,開展自主學習和網絡協作,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情景,并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探究、發現,以達到構建物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如在進行《動能定理》這一章節教學時,傳統的教學對動能定理的得出和其實質的揭示,一般采用單純講授的方法,間或穿插演示實驗,學生只能從老師所作的實驗現象和講解中去體會。而由于實驗條件、教學空間的限制,往往有部分學生無法準確地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在理解動能定理的實質這一重要環節時,教師要力求講透實并不容易。如果在此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別用實驗室中已有的實驗儀器,在感知的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網絡資源進行理論分析,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變革物理實驗方式,充分發揮實驗探究活動的作用
物理新課程從教學目標出發,對物理實驗內容和實驗方式進行了重大調整.淡化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區別。物理實驗不再只是簡單達到訓練某一技能,驗證某一知識或規律的驗證性實驗或測量性實驗,而且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自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一猜想或假設一設計實驗一進行實驗一分析論證一解決問題。今后的物理課程除了必要的科學結論要有“知道xx",“理解xx”等終結性要求外,還應該包括“經歷xx",“通過xx",“學習xx”這樣的過程性要求。增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讓學生體驗科學的過程,了解科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公務員之家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使學生具備獨立操作與高中物理實驗項目有關的儀器和工具的能力,能應用這些儀器和工具獲得準確的實驗信息。同時要注意對操作的理解,要避免大量重復性的刻板訓練,要讓學生在實驗中注意觀察實驗現象,鼓勵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重視學生對物理實驗的理解,鼓勵學生修改實驗方案和提出新的實驗方案。要盡量讓學生自主收集實驗數據,設計實驗數據表格,準確讀取和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待事物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特征探討論文
- 下一篇:好奇心有利于物理教學論文
精品范文
10初高中歷史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