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認識錯誤

時間:2022-11-15 09:09:53

導語:論刑法認識錯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刑法認識錯誤

摘要:在刑法上,認識錯誤系認識因素的一個方面,而認識因素又被界定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內容之一,因此,認識錯誤在刑法實務中對于犯罪的分析認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毫無疑問會對定罪量刑產生影響。本文將著重分析法律認識錯誤的含義及特征,深入探討法律認識錯誤的刑法學原理,為指導實務提供強有力的幫助。

關鍵詞:刑法;認識錯誤;定罪量刑

我國刑法奉行罪刑法定原則,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明明想犯甲罪卻犯了乙罪,明明想犯重罪卻犯了輕罪等等情況。認識錯誤在我國現行刑法中并未體現,但刑法制定和修訂史上,該概念被不少學者提出且觀點各異,特別是事實認識錯誤,本文將著重于探討研究該認識錯誤在刑事責任確定中的比重。

一、刑法中認識錯誤的概念及立法依據

(一)概念。關于“刑法中的認識錯誤”的概念,刑法學界眾說紛紜,現著重從國內各大高等學校的教材中對該概念的定義進行比較。西北政法大學: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的認識發生錯誤。中國政法大學: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西南政法大學: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評價或者對與自己的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不難看出,具體到我國刑法學界,刑法中的錯誤乃主觀之認識與客觀之事實不相符也;刑法上所說的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于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這是值得關注的兩種觀點。(二)立法依據。在我國,對于刑法的認識錯誤是有法可循的。同時,其他國家的刑法對此也有明文規定。例如:1976年《西德刑法》第16條明確規定:“(1)行為人于行為之際,對于犯罪的法定構成事實所屬情況欠缺認識者,不成立故意行為,但是對過失行為之可罰性不生影響。(2)行為人對于行為之際有可成立較輕法規所定犯罪構成事實之情況者,惟依較輕法規處罰輕故意行為?!痹摋l文就是關于犯罪構成事實錯誤的規定;還有該法第17條規定:“行為人于行為之際,欠缺違法行為之認識,且此認識錯誤系不可避免者,其行為無責任,如系可避免者,得依第49條第1項減輕其刑。”又如,《日本刑法》第38條(關于故意、過失條款)規定:“不得因不知法律而認為沒有犯罪故意。但根據情節可以減輕處罰”。除以上規定以外,其他的國家對此也存在類似的規定,如瑞士、奧地利等。認識錯誤的立法規定作為錯誤論的依據,其影響該理論的概念界定、類別區分及效果等方面。雖然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尚未有明確詳細的規定,但錯誤論已經在司法審判實務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二、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在刑法上,認識因素被界定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內容之一,故認識錯誤會直接影響到行為人罪過有無、罪過形式及犯罪既遂與否的分析認定,最終對定罪量刑產生影響。故而在刑法上,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具有重大的影響。(一)法律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1.假想的犯罪法律規定始終是作為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依據,故而只要行為人的行為并未被法律認定為犯罪,其就理應無罪。即便行為人認為其有罪,法律對此沒有規定,其也無罪。2.假想的不犯罪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觸犯了法律規定,即便其在主觀意識上認為其行為不構成犯罪,亦應認定其有罪。行為人主觀上對其本身行為的認識偏差并不影響其已經構成犯罪的事實,犯罪構成與否并不是受行為人的主觀意志所控制。3.對定罪量刑的錯誤認識行為人明確知曉其行為構成犯罪,在主觀方面其存在犯罪的故意,在客觀方面其實施了犯罪行為,該種情形屬于刑法上的明知故犯。因此,即便行為人對該種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并不能減輕該行為實際帶來的危害后果,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定罪量刑。根據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及對定罪量刑的誤認這三種情況對刑事責任的影響,就如何處理法律認識錯誤,“罪刑法定原則”系根本準則。而在刑事責任的認識方面,行為人的意志不是決定性因素,必須有法律依據方可斷定。根據我國情況,就法律認識錯誤,“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仍占主導地位,“不知者無罪”的肯定說被否定。(二)事實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1.對象認識錯誤(1)行為人誤將對象A當成對象B傷害,而A與B體系的社會關系一致。比如,行為人想殺了甲,卻因為眼花看錯殺了乙。在此情況下,行為人在主觀上具備對行為危害性質及結果的充分認識,客觀上侵害了乙的生命權,且甲和乙所體現的社會關系一致,故其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罪過的性質并未發生改變。(2)行為人誤將對象A當成對象B傷害,而A與B體系的社會關系不一致。在此情況下,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罪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如,張三準備偷取公司的一般財務,偷東西時一并拿走了保安的槍,因此只能根據行為人主觀方面體現的內容認定犯罪性質,即構成盜竊罪。(3)行為人具有犯罪故意,其誤以為侵害對象在現場而該對象并不在,導致行為人預期的危害結果未能出現。如,甲準備殺乙,晚上看見乙房屋燈亮以為其在家,故放火燒之,但乙正好那時不在家中。行為人在此情形下是具備主觀故意的,客觀上也實施了危害行為,只是因客觀原因未能如愿,故應認定為犯罪未遂。(4)行為人意圖對非犯罪對象實施行為,卻誤將犯罪對象當成了非犯罪對象,比如,甲因眼花將荒郊野嶺的草叢中穿白衣服的人當成兔子射殺。鑒于行為人主觀上未能意識到其行為會發生危害后果,其主觀上亦不存在故意,應認定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并根據法律具體規定認定其是否構成過失犯罪,若行為人無法預見該種情況,則應認定為意外事件。2.打擊錯誤關于打擊錯誤情形下是否構成刑事犯罪,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張三拿槍射殺李四卻打中了王二。這就屬于打擊錯誤中未超出同一犯罪構成要件的打擊錯誤,此種情形下張三的行為系被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其無論是射殺李四還是射殺王二均損害了相同的法益,故張三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而對于打擊錯誤中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打擊錯誤,鑒于行為人的打擊超出了同一個犯罪的構成要件,就必須在主客觀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罪責。例如甲本來想用槍打死一只狗,卻因為沒有瞄準而殺死了人(不是放任),就應當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3.因果關系認識錯誤(1)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行為人預想的危害后果所體現因果關系進程變更。例如,張三用木棍狠狠打擊李四的頭部,致其暈厥落水溺死,張三誤以為李四是被其打死。就上述例子而言,張三本意是殺死李四,而李四的死亡在確系張三的行為所致,至于李四死亡這一危害結果是否是按照張三所預想的進程開展,并不影響張三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2)事前的故意,即行為人在先后實施多個行為時,其認為他是因為第一個行為造成了危害后果,而事實上是因為他實施的第二個行為才導致了危害后果。例如,張三準備將李四推下山坡摔死,推下后,李四只是昏厥,張三為了不讓人發現,將李四埋在山下,致使李四窒息死亡。張三首先在主觀上具有殺死李四的故意,客觀上也實施了殺人行為,張三的第一個行為與李四的死亡結果之間因果關系未能中斷,所以張三應當承擔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形式責任。(3)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指行為人具體實施的犯罪行為不可控的提前實現了其本意圖達成的危害后果。例如,甲準備讓乙吃了安眠藥后將乙掐死,但因為甲放的安眠藥過量,乙喝完安眠藥就已經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故意犯罪的既遂,就需要看其在實施行為時是否構成刑法上的著手實行,如果構成,行為人就是犯罪既遂,如果不構成,行為人就是犯罪未遂。4.客體的認識錯誤客體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犯罪客體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而不是指其對犯罪對象的認識存在偏差而導致的客體認識偏差。例如,張三誤認為正在抓捕小偷的便衣警察正在和人打架,就上前制止警察且將警察打成重傷。例如,甲誤認為正在抓捕小偷的便衣警察正在和人打架,就上前制止警察且將警察打成重傷。在該案例中,張三實際上侵害的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常的公務活動,但是此種情形應根據甲因主觀過失而侵犯的客體定罪,即過失致人重傷。由此可見,客體認識錯誤在刑法的定罪量刑中起著很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事實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非常錯綜復雜,具體如下:(1)對于行為人而言,其本身所用手段會產生危害結果,但其誤以為不會產生。因行為人本身根本未能認識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因此,不宜認定為故意犯罪;倘若行為人對該危害結果具備一定的預見性,其因為存在疏忽大意,故應定為過失犯罪;若行為人從根本上不具備任何預見的條件,其本人亦無過失,則應認定為意外事件。(2)對于行為人而言,其主觀上想采用能夠產生一定危害結果的手段,但因其認識錯誤實施了根本無法產生危害結果的行為。故行為人具備主觀上的犯罪故意、客觀上的實施對象,僅因為其所認為的犯罪手段并未實際產生危害。因此應認定為犯罪未遂。(3)對于行為人而言,其所用手段無法產生危害結果,但因其愚昧誤以為該手段會產生刑法上的危害后果。比如,行為人采用封建迷信手段燒紙詛咒某人死亡的行為。該種情形下的行為人不具備刑法上的主客觀相統一的要件,因此,應認定為無罪。

三、刑法上認識錯誤在審判實中的作用

認識錯誤并未明確作為審判實務中定罪量刑的依據,但卻早已彰顯其作用。刑事犯罪始終以犯罪構成四要件為根據依據,而認識錯誤理論對刑法上定罪量刑影響深刻,對于審判實務中對罪過有無及罪名區分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首先,法律認識錯誤并不會對犯罪構成的分析起任何主導作用,但在實務中行為人的某些行為不能認定為犯罪。例如,在珍稀動物保護法實施前,在我國大部分山區消息閉塞,該區農民以打獵為生,因特殊位置及環境,其并不知曉該法律,在此情況下,若認定該地區人民均為犯罪實屬不妥。其次,如何把握犯罪與否及罪數形態、以及涉及到具體罪名分析時,事實認識錯誤的作用明顯。例如,甲意圖將乙居住的房屋炸掉,于是甲制造了爆炸物并且將乙的房屋炸毀,故非法制造爆炸物的行為是手段行為,爆炸行為是目的行為再次,在避免主觀及客觀歸罪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導效果。例如,甲和乙是大學期間要好的室友,由于特殊原因許久未見,乙見到甲異常高興,一見面就朝甲的胸口錘了一拳,但甲患有嚴重心臟病,而乙并不知,若因乙存在認識錯誤而認定其犯罪,即屬于客觀歸罪。最后,在故意、過失犯罪及意外事件的分析把握上,刑法上的認識錯誤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賢芬 單位:,南京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