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4-15 10:51:56
導語: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經過立法與司法解釋的豐富完善,為知識產權提供了較好的保障。本文闡述了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基本概況與建設原則,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從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拓寬立法模式和擴大保護范圍等方面,就完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策略作出了探索。
【關鍵詞】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問題與對策
一、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基本概況
(一)知識產權與知識產權犯罪。通俗來說,“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指的是人們對其智力勞動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一般包括“商標、專利和版權”三項基本內容。“知識產權”具有客體無形性、時間性和專有性的重要特點。簡單來說,“知識產權犯罪”是指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違反國家有關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破壞和影響正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目前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主要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種保護形式。(二)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發展形勢。“知識產權”,與一般性權利不同,因其具有無形性極易被復制和盜用且蘊含巨大經濟價值,導致目前各種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不斷加劇。知識是一個國家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侵犯知識產權有時不只是危害個人的利益,還有可能危害國家的安全。刑事保護,是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最嚴厲手段,構筑完善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體系是人心所向。西方發達國家對“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已經比較成熟和完善,而我國也正逐漸建立起完備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體系。
二、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建設原則
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理論與實踐,必須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一是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則。商品經濟社會中“利益”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不同利益主體要想和平共處,必然需要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知識產權屬于私有財產,而保護“知識產權”本質在于對思想創作物的保護。比如,在對侵害知識產權要綜合考慮侵權行為反映的社會危害性和危害情節程度來定罪,可以用“侵權數額”取代“違法所得數額”進行權衡,避免陷入誤區。二是要遵循“及時性”的原則。刑事立法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必須對相關危害性行為產生敏銳性,克服“經驗立法”的思維定勢,針對新型犯罪給予及時規范和糾正。三是要遵循“謙抑性”的原則。“謙抑性”體現的是人權保護與刑法的公正性。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謙抑性”體現在:一方面對知識產權侵害罪名規定越來越多,保護對象范圍也越來越廣,刑法規定也越來越嚴謹和周密;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刑法保護要同時兼顧知識產權犯罪的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
三、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重要意義
(一)建立正常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的內在要求。知識,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成果。侵犯知識產權,實質上是在挫傷、侵害勞動者對知識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缺乏了知識產權的保護,無異于切斷了國家創新發展的“命脈”,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也是建立我國正常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的內在要求。(二)維護我國公民人身和財產權的根本保障。侵犯知識產權,尤其是侵犯其中的著作權問題大都集中體現于商業秘密,不僅危害了權利人享有知識產權而的個人利益,同時會嚴重危害所有社會成員的權益。假冒專利和商標開展社會生產、銷售活動,危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對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法制的公然對抗,也是對國家法律權威的蔑視與威脅。從根本上說,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是我國公民人身和財產權的根本保障。
(一)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存在的問題。1.立法模式與立法取向存在的問題。從西方國家立法保護來看,知識產權刑事立法大都出現在分散的、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部門附屬刑法中。侵犯知識產權構成的各種犯罪行為以及所要承擔的各類刑事責任,在附屬刑法中都有著非常詳細、具體和明確的規定。民事、行政與刑事保護,可以有機融合于一體,形成完善的保護機制。我國的知識產權刑事立法目前對行為模式和懲罰措施描述地還不夠確切,民事保護與刑事保護的匹配度不高,部分侵害行為界定出現“脫節”問題。尤其是面對一些新興技術、網絡著作權等侵權問題,跟不上立法保護的節奏,使得刑法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陷入尷尬境地。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價值取向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保護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價值權衡方面仍然存在模糊的認知問題。2.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結構不平衡。侵犯知識產權,屬于“貪利性”犯罪,必須要在“自由刑”的基礎上提高“罰金刑”處罰和懲治力度。但目前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缺乏相關資格刑的規定,導致部分犯罪分子在接受處罰之后又會重操舊業,構成重復犯罪,且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現有的刑罰已無法滿足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需要。當前,我國關于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處罰,仍然以自由刑為主,罰金在我國應用較少,數額確定也有很大的“隨機性”。綜合來看,我國知識產權犯罪罰金刑的適用的側重點有失偏頗,尚未有完全、具體的標準,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結構不平衡。(二)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建議與對策。1.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完善靈活的立法模式。從我國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人們對“私有財產”的重視程度在文化觀念里認識仍然有所欠缺。我國目前刑事立法中,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多以“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前提條件,犯罪情節的嚴重程度也多是基于侵權行為人的獲益大小進行判斷。“違法所得數額較大”這一標準具有模糊性,因此在司法實踐中也很難調查取證,并難以作出最準確的判斷。因此,刑事立法應當轉變價值取向,可以將“侵權人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害程度”作為衡量侵權行為嚴重程度的標準。社會飛速發展導致不斷出現新的知識產權問題,知識產權的刑事立法呈現出了一定的滯后性。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立法模式較為粗放,缺少對同類罪名科學化的劃分,導致一些侵權行為規避了法律責任。為適應當前知識產權犯罪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涌現的新特點,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立法模式需要不斷改變與創新,要逐步將知識產權“單一型”的立法模式向“結合型”立法模式進行轉變。一是要充分發揮刑法重要優勢,對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違法犯罪可以通過“簡單罪狀和空白罪狀”的方式予以規定,對知識產權犯罪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合理地予以刑事制裁;二是要切實發揮附屬刑法應有的作用,深入發揮“結合型”立法模式的優勢特點,提高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有效性和創新性。2.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適當降低刑事犯罪的門檻。當前,很多民眾法律意識淡薄且對知識產權的價值并不清晰,真正重視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專業人員也比較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產權越來越成為現代企業進行市場化競爭的核心優勢。缺乏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就會直接導致企業喪失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國家要通過教育和宣傳,強化公眾關于專利、著作和商標等知識產權的認識和理解,形成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讓知識產權真正走進大眾的視野,敦促公民可以自覺尊重和維護知識產權。客觀來說,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標準略有偏高,適當降低知識產權犯罪門檻可以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3.拓展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和規范。近些年來,互聯網作為新興產業具有方便快捷等優勢。當前,流通于互聯網上的相關知識產品在我國立法中缺少相應的保護制度。一方面可以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出相應的保護條款,以更加完善的法律與國際上的法律保護體系相對接;另一方面,要加強溝通和交流,與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對接,協同配合以減少網絡知識產權的侵權和犯罪行為。針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類型的多樣化,要全方位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和規范,逐步取消“營利為目的”的限制,強化我國馳名商標的刑法保護,拓寬對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明確“商業秘密”的概念,嚴厲打擊侵權人的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陳敬華.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存問題分析與完善[J].法制博覽,2019(9):176+178.
[2]趙晶.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存問題分析與完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0):46-47.
[3]李章斌,喬牛莉.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8(24):158-159.
[4]李韶偉.淺析侵犯知識產權罪的成因與防范對策[J].法制與經濟,2018(11):128-129.
[5]曾粵興,魏思婧.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存問題分析與完善[J].知識產權,2017(10):82-86+108.
作者:滕宇 單位:沈陽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
- 上一篇:刑法“入戶”概念探析
- 下一篇:刑法與民法交叉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