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研究
時間:2022-02-16 10:48:16
導語: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刑法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對維護國民身體健康,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問題并沒有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依然存在犯罪歸屬體系錯誤、主觀罪過范圍過窄、犯罪行為規定的不全面等各種問題。本文分別從犯罪對象、犯罪手段與方法、犯罪主觀方面等角度分析了刑法條款的適用方法,有助于實現對食品安全的周全保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適用群體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笔称钒踩P乎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保障食品安全是一個國家能夠不斷向前發展的基本指標。近些年來,瘦肉精、毒奶粉、地溝油等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不斷挑戰著社會公眾的底線,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發生促使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不斷完善,2011年,我國刑法修訂案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進行了修改和增補,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我國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從整體來看,有關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適用的研究寥寥無幾,刑法作為最嚴厲的法律,對打擊危害食品安全行為,保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詳細闡述,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群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一)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含義
食品安全犯罪在法律上沒有嚴格的定義與概念,有些法律學者認為食品安全犯罪是指個人或單位,因為過失或故意違反食品安全法律,對不特定人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行為;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食品安全犯罪是一些相關人員和相關單位,在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檢驗檢疫、認證、銷售等各種環節,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的要求,故意或過失造成不特定人員的人身傷害。在我國的刑法中,食品安全犯罪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罪名,是包括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罪、非法經營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罪等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總稱。
(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具有趨理性和常業性,在刑法中主要表現為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犯罪分子以營利為目的,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使用有毒有害的添加劑,從而降低制造成本、延長食品保質期,增加口感,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產品,提高利潤。危害食品安全法具有鏈條性和團伙性,犯罪行為分布在生產、加工、運輸、存貯、銷售等各個環節,商商勾結、官商勾結等現象日益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環節,而是形成從“田野到餐桌”的鏈條式的多層次犯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具有潛伏期長、不易發現的特征,一方面,食品、食品原料、食品原料的種類繁多,制作工藝千變萬化,犯罪分子在食品生產階段采用一系列的化學手段和物理手段,增加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犯罪形式;另一方面,犯罪分子一般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較高的智商,增加了食品安全問題犯罪手段方式的不定性,使食品安全問題在生產環節不易被發現,而在銷售環節被發現時,食品早已遍布全國各地,食品安全事故隨時爆發。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經常與瀆職罪和貪污罪相關聯,一些地方畸形的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任由食品安全犯罪行為泛濫,大事化小,嚴重阻礙了我國法制社會的順利發展。
二、危害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必要性
(一)民法和行政法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制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在我國是受到民法和行政法律的同時制裁的,但是,由于民法和行政法與刑法的立法基礎不同,使得這兩部法律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制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法注重的和解,主要是通過調整受害者與侵權者之間的關系,使其和平解決問題。在危害食品安全問題上,消費者的訴訟力量不能與食品生產者和銷售廠商相抗衡,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會得到應有的保護,不能獲得應得的賠償。換句話說,在民法和行政法律的約束下,生產和銷售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相關責任人承擔一定的責任,但由于民法重在賠償,許多廠家不以為然,仍然繼續這種危害行動,不能對其產生威懾力,不能從根本上使其意識到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嚴重性。行政法律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只能是處以警告、通報等手段,嚴重時也只能是吊銷資格證、罰款,無論如何民法和行政處罰在行為評價和處罰的質和量上都無法與刑罰懲治相比,所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刑法處置是非常必要的。
(二)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
危害食品安全問題在我國從未間斷過,人造雞蛋、染色饅頭等各種問題,食品安全事故屢見不鮮,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等令社會民眾觸目驚心,痛心不已。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國民身心健康,提高食品的高質量,必須要利用刑法的威懾力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進行整治,還社會一個良好的風氣,穩定民心,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我國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法律體系
《食品衛生法》是我國打擊并制裁危害食品安全行為法律體系的基本法,也是針對食品安全問題成立最早的一部法律。但是,隨著我國危害食品安全行為日益泛濫,《食品衛生法》的保護力度已不能制裁各種各樣的危害食品安全行為,因此,《刑法》分則中也增設了對食品違法行為進行懲治的條款。因此,我國打擊并制裁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法律體系由《食品安全法》、《民法》、《行政法》、以及最具有法律權威的《刑法》等構成。
(一)《食品衛生法》中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規定
《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責任”章節中有這樣一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標準的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或者在生產經營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食品的非食品原料,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條款保證了法律實施的有效性,也避免了“以罰代刑”現象的發生,為刑法對食品安全的保障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二)《刑法》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規定
《刑法》中關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罪行主要是指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的這類罪行,這些罪行比較大眾化,被法律界的人士所熟知。但是,實際上非法經營罪、投放危險物質等罪與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大同小異,因此,相關法律對這類罪行的制裁同樣適用于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處置,即要解決當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問題,使刑法成為打擊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有利武器。
四、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定罪量刑中的其他問題
(一)“足以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認定
《刑法》中第143條中對生產和銷售的食品違反我國食品衛生標準時,規定只有“足以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有權利追究相關責任人的罪行,同時也補充說明,若是該食品對人體造成了重大傷害,應該加大制裁力度。該法律規定的真正意義是,當相關人員生產或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時,并且生產的此食品有可能對消費者造成人體傷害時,其已經構成了犯罪行為,不必再等到后果發生后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一旦后果發生了,要加重處罰。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對“足以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有毒有害食品是無法準確判斷的。針對上述矛盾問題,2001年我國針對該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解釋,規定:“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機構鑒定,食品中含有可能導致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標準的有害細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應認定為“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
(二)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適用中單位犯罪的認定
團伙性和集體性是食品安全犯罪的重要特征,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缎谭ā返?50條規定,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行為,符合條件的應當適用“單位犯罪”予以定罪、量刑,也就是對單位進行罰款、對食品生產和銷售的直接責任人員按照刑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定罪、量刑,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集體性食品安全犯罪行為都適用于單位犯罪的規定,只有依法獲得法人資格的正規單位犯罪,才能根據相應的刑法對其進行制裁,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是不適用于單位犯罪條款的。
(三)“有毒、有害食品”的界定
《刑法》中第144條:“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是銷售明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根據法律條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有毒、有害的食品是指該食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添加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其中,“非食品原料”與“有毒、有害”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成立。
(四)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對“明知”的理解與認定
《刑法》第144條的爭議焦點主要表現在對條文中“明知”的認識。對于“明知”的內容,《刑法》第14條的表述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明知”只對銷售者進行限定,并沒有對生產者進行限制。有些觀點認為,“明知”是一個多余的限制,會對辦案人員有所束縛,而且行為人是否“明知”很難限定,因此,不必對對行為人是否“明知”加以規定。其實上述觀點有失妥當,理由是生產者找的,生產者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質量非常清楚,辦案人員可以根據生產條件、生產環境和銷售交易狀況而判斷生產廠家是否添加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因此,沒有必要對生產者的行為是否“明知”進行限定。而判斷銷售者對其銷售的食品是否添加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一些消費者為了牟取更高的利益而專門銷售有毒、有害的食品,也有一些銷售人員因為經驗不足而上當,不能及時辨別真偽而過時的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這兩類情況不能同一處理。
五、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食品安全問題時刻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導致社會秩序無法正常進行。作為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法律人員,只有充分理解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概念、特征以及有毒有害食品的含義,有效的清楚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相關行政、刑法判定程序,科學的判斷相關責任人是否有何種罪名,才能切實保障消費者的根本利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頻率,歸還社會一個良好的風氣,確保我國法制化進程的順利進行,促進法治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使我國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作者:孟洪麗 單位:遼寧衛尊律師事務所
參考文獻:
[1]劉偉.風險社會語境下我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轉型.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1).
[2]李蘭英、周微.論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3).
[3]邢志人.經濟犯罪“明知共犯”的解釋適用——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解釋為視角.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4]張德軍.刑法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系統論思考.中州學刊.2015(1).
- 上一篇:“四位一體”中職德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下一篇:唐律立法的特點及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