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刑法控制綜述
時間:2022-11-01 04:49:18
導語:食品安全的刑法控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雅麗工作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近年來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彩色饅頭”、“牛肉膏”等事件,已經使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一個被中央高層和廣大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社會問題。2011年9月公安部公布的特大“地溝油”案件再次使直接關系民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焦點。目前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強化食品安全的行動正在展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實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刑法控制。
一、近年典型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判例比較
(一)三鹿奶粉案
2008年各地不斷出現因食用三鹿集團生產的人為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造成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影響深遠,危害極大。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三鹿集團原董事長田文華等人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量刑,其中田文華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生產銷售含有三聚氰胺混合物的張玉軍、張彥章、高俊杰、薛建忠等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別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有期徒刑15年、無期徒刑等刑罰。耿金平、耿金珠等人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其中耿金平被判處死刑。
(二)河南瘦肉精案
201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曝光了河南部分養豬戶添加違禁藥瘦肉精,致有毒豬肉流入市場,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影響。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瘦肉精案主犯劉襄等5人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判處被告人劉襄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其余4名被告人奚中杰、肖兵、陳玉偉、劉鴻林等,分別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5年、14年、9年不等。焦作沁陽市人民法院對負有動物防疫、檢疫職責但疏于職守的被告人王二團、楊哲、王利明以玩忽職守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6年、5年和5年。新鄉市獲嘉縣人民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對非法經營瘦肉精稀釋粉的韓文斌等7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10年至1年不等刑罰,并處罰金2.8萬元至1000元不等。此案中對涉及的其他犯罪行為審理的司法程序仍在進行中。
(三)彩色饅頭案
2011年4月上海多家超市銷售的小麥饅頭、玉米面饅頭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劑防止發霉。經查,此類饅頭系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生產。2011年9月26日,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一審認定,盛祿公司違反國家關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生產、銷售添加“檸檬黃”的玉米面饅頭,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62萬余元,被告人葉維祿作為公司主管,被告人徐劍明、謝維銑作為直接責任人,均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因同時存在用回收的過期或即將過期食品作為原料繼續生產的情況,故在對各被告人量刑時酌情從重處罰。判處被告人葉維祿有期徒刑9年,并處罰金65萬元;判處被告人徐劍明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20萬元;判處被告人謝維銑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20萬元。
(四)地溝油案
針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地溝油”問題,2011年9月公安部消息稱,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這也是全國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偵破非法收購“地溝油”煉制食用油,并通過糧油公司銷售給群眾的案件。由此,“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傳聞得到證實。目前,柳立國、袁一等犯罪嫌疑人已經因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被正式批捕。審視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司法實踐中食品安全犯罪方面涉及的罪名主要包括:一是生產經營類罪名,即在具備合法生產經營的資格和條件時構成的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衛生)標準食品罪與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包括刑法修訂后的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二是非法經營罪;三是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四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五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二、對當前我國危害食品安全行為刑法控制體系的梳理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對危害食品安全所進行控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顯現。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刑罰體系中涉及食品安全犯罪控制的內容進行梳理,明確構架,以利明晰體系,彌補不足。
(一)對直接生產、銷售食品行為的刑法控制
1.對不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生產銷售行為的刑法控制。1997年《刑法》對于危害食品安全的生產、銷售行為的基本控制手段集中體現在第143條、144條即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兩個罪名中。為進一步加強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控制,并與《食品安全法》相配套,《刑法修正案(八)》對上述兩個條文進行了修訂。修訂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大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罰力度。具體體現在:將該類犯罪的最低刑提高至有期徒刑,而不是原來的拘役;對于罰金,也沒有規定數額上限;在第二檔刑罰的使用條件中刪去“造成嚴重的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內容,增加“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這一適用刑罰的條件。這意味著食品本身的危害性明確,盡管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從非法獲利的金額、銷售食品的數量、食品擴散的范圍等角度能夠證明其嚴重危害的,仍然可依法給予更嚴厲的刑罰處罰;在《刑法修正案(八)》第141條中還規定,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典通過上述手段的設定,對生產、銷售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為進行控制。在這一層面內,通過《刑法修正案(八)》加大刑罰力度,解決了實施生產、銷售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為人成本過低、刑法懲戒性不足的“短板”。2.對生產不合格食品行為的控制手段1997年《刑法》第140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的,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該罪名的適用通常是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沒有法律規定的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僅屬于不合格產品的。上海彩色饅頭案中的犯罪行為人生產銷售添加了“檸檬黃”的饅頭僅屬于不合格產品,達到法律規定的數額,就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熊選國副院長的講話可知,實踐中有大量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是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等其他罪名追究刑事責任的[1]。
(二)對生產、銷售造成食品安全犯罪的添加劑
犯罪行為的刑法控制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犯罪行為涉及添加劑的問題,而食品添加劑又可分為兩種:法律允許的和法律禁止的。這里主要研究法律禁止的添加劑的生產、銷售行為。對此,我國刑法主要通過以下手段加以控制:1.非法經營罪,即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未經許可生產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或者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取得食品生產、流通或者餐飲服務許可證后,不再具備本法規定的生產經營條件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構成《刑法》第225條的非法經營罪。在上述河南瘦肉精案中,韓文斌等7人明知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是國家禁止用于喂養生豬的藥品,明知食用喂養瘦肉精的豬肉對人體有害,但為牟取利益,在未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件和批準文號的情況下,仍非法經營銷售瘦肉精及含有瘦肉精成分的稀釋粉,將其出售給生豬養殖戶并傳授喂食方法,違反了我國對有關國計民生、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及公共利益的藥品實行限制經營的規定,造成重大影響,引起嚴重不良后果,其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2.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即實施以與刑法法條明確規定的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性相當的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依據《刑法》第114條、115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在三鹿奶粉案和河南瘦肉精案中,均有被告人被認定為實施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被告人行為侵害了公共安全。兩案中生產、銷售三聚氰胺混合物和瘦肉精的行為均不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的一般危險犯,而是已經造成嚴重結果的實害犯,被告人的行為已經給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埋下了嚴重隱患,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被告人的行為侵害的是不特定眾多者的生命健康和不可控的重大財產安全,符合我國刑法關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本質特征。第二,被告人的行為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我國刑法雖然只規定了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四種明確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方式,但其中還包括一類概括的方法,即“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作為兜底性的法律規定,這類概括性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通常是指與法律明示的放火、決水等危害性相當的方法,其在本質上同樣危害的是公共安全。兩案被告人的行為嚴重地危害了公共安全,其故意生產、銷售對人體有害的三聚氰胺混合物和瘦肉精將其投放市場,其行為性質屬于刑法規定的“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第三,被告人在主觀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故意。
(三)關于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犯罪方面的刑法控制
食品安全犯罪往往與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有關。《刑法》第397條規定的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包括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不履行規定的職責或者濫用職權、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構成此罪,其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被追究刑事責任。河南瘦肉精案中的被告人王二團、楊哲、王利明被追究玩忽職守罪正是此原因。為強化食品安全監管中瀆職行為的刑事責任,同時也為體現刑法修改中強化對民生保護的主線和意圖,《刑法修正案(八)》規定: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導致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也就意味著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瀆職行為原來可以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這次將其單列為一條。除上述主要的刑法控制手段外,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控制還可能包括: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即食品檢驗機構人員違反法律規定,出具虛假檢驗報告,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依照《刑法》第229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虛假廣告罪,即在廣告中對食品質量作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承擔食品檢驗職責的機構、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以廣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費者推薦食品的,依照《刑法》第222條的規定追究責任。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安全犯罪中往往會出現一行為觸犯數罪名的法律現象,即想象競合犯。刑法理論認為對這類犯罪應按照所觸犯的數罪中最重的罪定罪處罰。如在三鹿奶粉案件中田文華等人被追究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在河南瘦肉精案件中被告人劉襄等被追究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均屬此類情況。在刑罰的適用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0年9月15日公布的《關于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的通知》,對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應及時立案快速偵破,法院在適用刑罰方面應堅持罪當判死刑要堅決判處死刑,并且對于貪腐瀆職涉案者不得免刑。整體而言,我國目前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刑法控制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尤其是《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對于完善這一體系將起到重大作用。
三、當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
2008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實施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控制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2]:1.對食品安全犯罪的性質認識不足,定位不準確,懲治不力。部分學者提出,食品安全犯罪歸類至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是遠遠不夠的,應將其歸類至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理由是食品安全犯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其中首先應當是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權利和生命安全,進而危害公共安全乃至國家安全。2.從立法上看,《食品安全法》與《刑法》存在明顯的脫節?!妒称钒踩ā穼κ称芬约笆称诽砑觿?、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者以及監管者規定了相關的義務,在責任追究方面,將食品安全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放在同一條款中,往往只是原則性地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就需要刑法必須有與之相配套的規范,才能有效實施。但是目前我國刑罰體系中嚴重缺乏此類規范。如刑法所規制的對象僅限于食品,刑事責任承擔者也僅限于生產、銷售者。3.刑法中食品安全犯罪相關罪名缺失。從上述第二個問題中推論出,我國食品安全犯罪這一類罪名中存在罪名少的問題,進而導致司法實踐中定性問題的模糊性。《刑法修正案(八)》盡管在上述問題的解決方面作出了努力,但并沒有從基礎上解決問題。筆者認為,除上述出現的具體問題外,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控制制度的缺陷還會導致兩個比較大的問題:一是刑法中食品犯罪罪名設置過少,阻礙了刑法在預防食品犯罪方面作用的發揮。一些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人員由于法律素質較低,無法對現行刑法相關條文進行充分的理解,只能理解字面意思,進而出現主觀上的認識錯誤,實施犯罪行為而不知。二是影響罪刑法定原則。為應對刑法中沒有設置的犯罪行為制裁的需要,司法機關往往需要對現有刑法條文進行解釋,這就難免會出現擴大解釋的情形,這對法治社會刑法罪名法定原則造成沖擊,影響法治社會的完善。如已經出現的對食品安全犯罪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安安全罪的質疑聲音。
四、完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控制體系的構想
為從基礎上解決食品安全犯罪的預防與懲治問題,需要對刑法進行調整和完善,以形成食品安全法律責任體系的層級性、嚴密性和強力性,確保食品安全法律責任體系的無縫銜接,全方位構筑食品安全法律屏障。建議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開始實施:一是在刑法分則第三章設專節規定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罪,并增加相應的罪名。當前情況下,將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歸類至危害公安安全一章中存在障礙。立法機關在《刑法修正案(八)》中采取的措施已經清晰地表明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類罪名的歸類態度,而且在理論上確實存在較大的爭議。為盡快完成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控制體系的完善,采用在第三章中設置專節的方式予以強化,同樣可以表明立法機關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打擊態勢。同時,根據《食品安全法》的內容,增設相關罪名。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產經營、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等眾多領域和環節,結合《食品安全法》第20條、第27條等的規定,建議增設的罪名包括非法生產經營食品罪、生產經營偽劣食品罪、生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相關產品罪、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管理罪、食品安全事故不報罪、出具虛假食品檢驗證明罪等,并將《刑法修正案(八)》中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生產、銷售”行為也修訂為“生產經營”,主要的原因是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存在于生產、收獲、加工、包裝、運輸、貯藏和銷售等整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中[3],而不僅僅是生產、銷售行為,而“生產經營”可以涵蓋此類行為。同時,針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義務,設置不作為的犯罪,罪名可考慮設置為“拒不履行召回不安全食品義務罪”。二是將所有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為的起刑標準均設置為行為犯,避免只有在重大危害后果產生后才能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同時通過這一途徑強化刑法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預防作用,告誡所有的生產經營者。
- 上一篇:市場經濟與刑法改革的趨勢
- 下一篇:小議太平天國刑法制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