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犯罪刑法應對分析
時間:2022-02-05 03:02:08
導語:網絡犯罪刑法應對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在給人民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飛躍的同時,被不法分子利用了其特性進行網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體位置的變換性和隱秘性,并且其采用的犯罪手段智能化科技化,其在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上要明顯高于傳統犯罪。我國傳統的刑法理論在受到巨大沖擊的同時,也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完善,以確保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本文就網絡犯罪的概念、特點、我國相關現有的刑法相關規定以及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與完善措施,附以國外相關對比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意見,以期為我國有關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方面做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網絡犯罪;刑法
應對20世紀50年代后期,計算機的出現與迅速普及把人們帶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觸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徹徹底底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與此同時,網絡也成為了一個犯罪空間。由于網絡自身特點的原因,傳統犯罪改變了構成要件和要素,網絡的各種便利性也為犯罪行為提供了溫床。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
網絡犯罪是指以互聯網的信息系統儲存、運輸的信息作為犯罪對象,以及它主要在互聯網上實施并完成的危害社會、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法處罰的行為。
二、網絡犯罪的類型
談及網絡犯罪的類型,通過查閱我國有關網絡犯罪的論著與法律規定,從信息網絡角度闡述,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運用一定的手段把網絡信息作為犯罪的對象,而另一類是把信息網絡作為一種犯罪的手段進行智能化的犯罪行為。不僅如此,在2000年12月28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對網絡犯罪的類型劃定了基本框架:(1)影響互聯網安全運行方面的網絡犯罪;(2)對國家安全以及社會穩定造成影響的網絡犯罪;(3)與社會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造成影響的網絡犯罪;(4)關于個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等合法權利的網絡犯罪;(5)利用互聯網從事與犯罪有關的活動。
三、網絡犯罪的特點
3.1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隨著網絡空間在我們生活中的逐漸深入,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并存的雙重空間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而網絡空間也成為越來越多的犯罪分子進行犯罪活動的場所。但不同于傳統犯罪的現實性,刑偵人員可以通過隨后的跟蹤調查、摸排走訪等措施進行偵察,網絡空間看不見又摸不著,嚴格來說就是一串數字編程組成的,由于現有技術的局限性,還不足以進行網絡犯罪的還原。但是由于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交集和相似性在逐漸擴張,兩者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由于網絡犯罪的結果不能與犯罪行為具有統一性,這就將我國對于有關網絡犯罪的刑法成立,也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3.2網絡犯罪行為的隱蔽性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導致了其犯罪行為的隱蔽性。行為人往往利用網絡這個工具進行犯罪行為,繼而達到盜竊網絡財產、傳播非法信息、進行網絡賭博、侵害他人名譽等犯罪目淺析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一般的網絡違法行為也并不像對于傳統犯罪行為那樣具有強烈的抵觸心理,也更是助長了網絡犯罪行為。如此循環往復,更加劇了網絡犯罪行為。3.3犯罪結果的散布性網絡犯罪與網絡一樣,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多個方面。網絡犯罪侵害的對象與傳統犯罪侵害的對象沒有根本的不同,但是就其結果而言,由于網絡技術本身的特點,當其侵害一個犯罪對象時,往往會有更多的犯罪對象被侵害。比如兩千年時的熊貓燒香病毒,造成的結果是受害對象呈幾何式增長。可能行為人在最初并未想到會有如此多的犯罪對象,但受網絡空間的特異性,傳播速度和途徑的急劇增長,造成的后果是最初行為人始料未及的,更是超出了其控制范圍。
四、我國有關網絡犯罪刑法應對的立法情況及現存問題
4.1我國有關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的立法現狀我國有一定數量已經出臺的關于網絡犯罪的法律、法規,一部分在刑法中直接有規定,另一部分是則是采用單行刑法、行政法規、司法解釋以及立法解釋等進行規定。我國關于網絡犯罪方面的立法工作,大致經歷了立法的開啟、正式立法和刑法的修正與完善三個時期。1988年我國完成了關于《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的起草工作,且在1994年實施,這也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實施的有關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文件。但因為當時中國的網絡發展還處于比較滯后的階段,這個條例只是對計算機系統和數據的保護進行了約束,并沒有對網絡信息安全方面提出規范。4.2現行刑法在處理網絡犯罪時的不足正如上文所說,網絡犯罪從傳統犯罪變異后,進入網絡空間并且不斷滲透,發展成了一個以網絡空間為工具的犯罪行為。在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并存的雙層社會模式下,彼得•戈拉博斯基(PeterGrabosky)曾說,不斷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為犯罪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且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又將為網絡犯罪創造新的機會。而在這樣一個不斷涌出犯罪行為的社會,刑法與司法的立法應對對于現實社會的跟進不免讓人失望。一方面,網絡數字技術的更新,使得網絡犯罪技術也在不斷的像病毒一樣變異。無奈的是,我們制裁以及預防這種行為相應的法律法規,其最終產生則需要一定時間進行醞釀。另一方面,立法者們通過刑法修正案增設對于網絡犯罪的罪名,在一定程度上看,這些法律規定表達了對于網絡犯罪我們所具有的一種積極心態。但立法具有滯后性,無法趕上技術的發展,此時我們更多的要依靠自身的道德進行自我規范。對于現在網絡社會中反映的諸多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另一方面則需要人人心中提高網絡道德自律的意識。
五、國外有關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考察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網絡發展也是遙遙領先。起初,美國有關的法律與司法機構認為網絡犯罪與傳統犯罪并無差別,不需要單獨對其進行立法。然而隨著網絡犯罪案件的不停增長,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也使美國法律及司法機構意識到了網絡犯罪已經不能單單用傳統犯罪的法律法規來處理了。隨后,美國聯邦政府攜手其他各州關于網絡犯罪進行了專門的立法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政府總共提出了一百三十項左右的法案,具有代表意義的包括:有關“運用計算機進行網絡詐騙”的法案,與電子通訊及隱私保護相關的法案,與網絡著作權相關的法案等等。從立法模式的角度來看,制定專門法是美國司法部門采用的最常見的方式,而后采納聯邦法典的模式。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有關犯罪規定相對來說比較細致,司法實踐中應用也會更為方便;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應注意避免立法的復雜性,否則會有可能使用其他罪名追訴而導致避重就輕的結果。所以對于計算機犯罪來說,在對法律法規制定時應該采取嚴謹謹慎的態度,不能過于隨意就制改新的法律,這樣會產生法律條文過于復雜的結果。在現實情況下,只有已經存在的法律面對新的問題時仍然無法給出確切的解釋,才有修訂法律的必要。同美國相似,在網絡社會飛速發展的現在,日本也同樣飽受著黑客入侵、個人信息泄露、電腦病毒泛濫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困擾。對此,日本在立法發展中多次對刑法進行修正和專門立法規制網絡犯罪。在1987年6月,日本通過的“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對于刑法進行了一部分修正,把和計算機網絡犯罪相關的規定也納入了刑法之中。但這次修改處罰的對象還僅僅局限于傳統刑法已處罰的行為。這些法條基本對于傳統法益仍舊是保護的態度。在2001年11月,以觀察國身份的日本加入了歐洲理事會的《公約》后,其在計算機網絡犯罪刑法應對的立法上有了長足發展。但是日本對于網絡犯罪的處罰方式還是比較簡單,主要就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自由刑和在經濟上處以罰金的罰金刑兩種方式。較之傳統犯罪處罰,在網絡犯罪處罰方面,它仍然沒有找到有力度且合適的處罰方式。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在和其他國家相比在處理傳統網絡犯罪問題所做出的立法方面的努力還是很完善的,但是在處理類似黑客犯罪突破計算機系統和違法盜取個人信息方面的立法工作還是比較落后的。
六、我國有關網絡社會的刑法立法完善建議
6.1規制網絡犯罪的刑法理念網絡犯罪的分類不能僅僅依賴于上述的傳統分類,要針對其較傳統犯罪的危害性,分而治之,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而談至此處,筆者認為,網絡犯罪并不單純的完全是傳統犯罪的升級版。若分為三種,那么一類是與傳統犯罪本質相同的網絡犯罪。這種網絡犯罪的行為從“線下”轉至“線上”后,其社會危害性并沒有發生質或者量的改變。如網絡敲詐勒索案中的行為人利用社交軟件,在與被害人進行視頻通話等交流時,通過利用恐嚇、威脅等方法,使被害人產生恐慌懼怕的心理,從而對其進行敲詐勒索等行為。在這樣的案件中,網絡只是行為人借助的工具罷了。例如在故意傷害并至人死亡的案件中,我們并不會認為使用木棍至人死亡的行為人比使用管制刀具至人死亡的行為人造成的社會危害要小,承擔的刑事責任會少。而既然網絡只是充當工具,就不應因其借助網絡,在判定時與傳統的敲詐勒索案件有太大的出入,而應視其勒索金額而定。一類是較傳統犯罪發生了量變的網絡犯罪。具體來說就是信息散布型犯罪。如在網絡中散布違法犯罪信息,或非法公布不應被公開的信息。若此類信息在網絡上被大肆公開、傳播,小到危及個人的人身安全、財產權益,大到可能在整個社會中引起一場動蕩。由于網絡的便捷、高效,以及信息的可復制性,想要在中途制止也極為困難。相比在線下的信息散布犯罪而言,其危害性更需要我們的高度重視。6.2加大網絡犯罪的懲罰力度在某種方面不能有效的遏制網絡犯罪的發生。筆者認為可以從完善刑罰配置等方面著手。如上文所說,網絡犯罪有可能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性,大到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刑罰量度還并不夠合理,例如刑法第285條就有規定,非法入侵計算機信息罪的最高量刑為3年,并沒有談及對社會危害性大小。而若造成的損失巨大,那這樣的量刑懲罰力度明顯不夠,同時更是違背了我國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準則。所以筆者認為適當調整定刑的處罰標準是很有必要的。與此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犯罪方法也跟著它的節奏日新月異,而現有的網絡犯罪罪名早已不能適應當今的網絡空間。為了保證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不會發生犯罪人無法定罪量刑的情況,完善網絡犯罪罪名也是我們當下急需做的工作之一。
網絡是把雙刃劍,面對這樣的新事物,我們在享受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拿好刑法這最后一道防線。網絡犯罪的出現需要立法者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應對,但刑法同樣也要做好自己守夜人的角色,在其他方法或者途徑都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刑法的存在就是守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最后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娉婷.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理念[J].運城學院學報,2017,35(02):27-32.
[2]劉憲權.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新理念[J].政治與法律,2016,(09):2-12.
[3]黃梅英.網絡社會的刑法規制探索[D].重慶大學,2016.
[4]唐達.論網絡犯罪的刑法規制[D].山東大學,2016.
[5]宋俊雅.論我國網絡犯罪刑法立法的缺陷及完善[D].河南大學,2013.
[6]于志剛.網絡犯罪與中國刑法應對[J].中國社會科學,2010,(03):109-126+222.
作者:李宇華 單位:河南省鄭州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