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行政刑法的保障詮釋
時間:2022-10-28 05:15:00
導語:當前行政刑法的保障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任繼鴻工作單位:吉林大學法學院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同,侵權行為法、行政刑法(亦稱為行政處罰法),刑法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現出來,它構成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多種社會關系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嚴密性、科學性,再加之民法、合同法和多種單行經濟法規的廣泛應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完成,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時刻接受著各種法律關系的調整,人們的觀念、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關注并見證著法律的實踐與發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已從口號式的教條,日益成為人們自覺自愿的行為方式,此間,行政刑法的社會保障職能已被人們所共識和強化并在司法實踐中得以運用和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行政刑法內涵
行政刑法作為一個完整的法律概念,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德國,當時,警察權力日增,活動范圍漸大,出現了“警察犯”與“刑事犯”并存之勢,依當時德國法律,刑事犯是對法益造成侵害的犯罪,而警察犯則是對法益造成危險的犯罪行為,19世紀中葉,德國在不同地區分別制定了“警察刑法典”,可以說是行政刑法最早的立法例,1902年德國刑法學家郭特希密特首次提出建立行政刑法的主張。行政刑法的實質就是國家為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職能的順利實現,而制定和實施的有關行政懲戒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其歸屬來看,仍是行政法的范疇[l],行政刑法就是行政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而規定何為行政犯罪,并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律。
二、行政刑法的社會保障職能
行政刑法是國家為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國家行政管的總稱。可見,行政刑法屬于行政法的范疇,簡言之,行政刑法就是關于行政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就實質而論,行政刑法是指刑法中關于行政違法行為構成犯罪及其處對的法律規范。行政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上的行政刑法而言,包括對構成犯罪的行政違法行為在行政法上的處罰;就狹義而言是一種加重的行政命令,并以刑罰為手段,對不遵守行政法規或不執行行政義務的行為的一種警告。行政刑法與刑法的關系。首先,就是兩者的區別而說,一是程度上不同,行政刑法所處罰的行為,是比犯罪行為具有較輕的損害性與危險性的不法行為,在法律事實上是一種“輕微罪行”;而刑法處罰的是一種嚴重的不法行為,在程度上是一種犯罪行為。二是目的上的差異,統治階級為達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強制手段則是行政刑法,而為達到司法目的而采取的強制手段則是司法刑法,由于目的性的不同而決定了兩者質的不同。刑事不法行為具有較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與倫理可責性,行政不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其嚴重性尚未達到嚴重程度,而且具有較低的或者不具有倫理的可譴責性。立法者只能選擇那些對社會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危及社會根本生存條件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并予以刑罰處罰,以顯示對行政不法行為的最嚴厲的否定評價;對于一般的行政不法行為,則予以行政處罰圓。其次,盡管行政違法與刑事犯罪存在著社會危害程度的根本差異,但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事實上,行政犯罪是由行政不法轉化為刑事違法的,具有行政不法與刑事違法的雙重屬性。行政不法行為只有其社會危害性達到一定嚴重程度,就可轉化為刑事違法的犯罪可能,兩者雖相對獨立,卻在行政不法與刑事違法之間相互轉化,從而導致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互相補充,各有短長。可見,行政刑法和刑法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共同構架起防范和懲戒的法律體系,居前,刑罰置后,刑法的補充性、強化性則更為明顯和昭彰。
三、侵權行為法也構成社會保障的重要環節
侵權行為法是有關侵權行為的定義,種類對侵權行為制裁以及對侵害損害后果予以補救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侵權行為法作用日益顯現,地位日漸增大,范圍逐漸拓展,與刑法存在著互相消長的關系。它是解決民事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和屏障,在輕刑化,保障人權機能現代社會中,也體現了現代法治的精神和價值。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下,人們的利益沖突加劇,相互問矛盾加深,社會分工以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導致侵權行為得不到有效控制;也不能從制度上加以杜絕,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及時補償,因而出現了矛盾激化即“民轉刑”的情形,也就是由民事違法轉化為刑事犯罪的情況,這樣不利于穩定社會秩序。雖然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極為廣泛,但是刑法只有在侵權行為法的配合下,才能有效地調整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刑法介人的前提:一是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只有在情節嚴重并構成犯罪的情形下,刑法方可介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民事違法是不可能進人刑法所調整的領域的,只能由侵權行為法調整。然而,若不能依據侵權行為法很好的解決糾紛,則可能使許多侵權行為最終釀成犯罪,危及社會秩序的穩定,使民事侵權行為難以得到侵權賠償的法律救濟;二是侵犯財產權及人身權的行為,常常導致規范的競合適用。即一個行為構成侵權的同時亦構成犯罪,侵權責任和刑事責任是可能同時并行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就是司法實踐中的實例,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判空間將得到拓展.而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我國侵權行為法也將得到空前發展,可以預見,侵權行為法與刑法將會形成對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并在這一保障體系中,侵權行為法將承載起公民權利保障的最主要的保障機能的重任,而刑法則承擔起侵權行為法在不足以保障公民權利的情形下的補充保障功能,并構成權利保護屏障的最后一道法律防線。綜上,行政刑法、侵權行為法和刑法共同構筑起防范犯罪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堤壩,在這一堤壩中,刑法位居最后一道防線,起到固守和強化的功能,在打擊犯罪保障社會的綜合治理社會治安的預防犯罪體系中,已不再是單純的依賴刑法,而是同侵權行為法和行政刑法共同構筑起防范體系,互相協調,各顯其能,各司其職,共同達到防止犯罪的目的,在司法實踐中,侵權行為法和行政刑法存在空間,實用范圍更大,發揮的作用和社會效果也較刑法更為明顯,更為主動和積極,相反,作為打擊犯罪的終極手段的刑法,只有在侵權行為法與行政刑法不足以抵制犯罪的情形下,才被起動。因此,刑法表現出被動性和謙抑性,可見,刑法的補充功能是防范犯罪的最后手段和“末道工序”,其地位和作用并非不重要,然而由于司法成本較高,代價相對昂貴,因而從刑法的經濟性而言,不應輕易動用,而應以最少的刑法資源投人,獲得最大的刑法效益。
- 上一篇:行政刑法的沖突與改善
- 下一篇:行政刑法的界域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