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擴張論文
時間:2022-01-22 09:56:00
導語: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擴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實證透視
(一)信貸擴張力度略顯差異,傳統業務發展方式一時難以轉變
近年來,借助和受益于快速發展且勢頭良好的宏觀經濟,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貸款持續快速增長,傳統的信貸業務擴張勢頭十分強勁。但從整體上來說信貸資產仍是四行的主體資產,傳統的信貸業務仍是四行的主要業務,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效果。與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五家中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信貸擴張勢頭則更為迅猛,信貸資產和傳統的信貸業務在五行占據著絕對比重,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明顯落后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詳情見表1:
(二)凈利息收入仍占主體地位,經營收入結構轉型難以短期見效
由于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傳統的業務發展方式一時難以轉變,導致九行高度依賴凈利息收入這種單一失衡經營收入結構的轉型難以在短期內見效。與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五家中型商業銀行經營收入結構同樣是主要依靠存貸利差凈利息收入支撐,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詳情見表2:
二、動因解析
(一)主觀動機
1.既有的經營管理理念。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著一種天然的“速度情結”與“規模沖動”,傳統上就具有擴大信貸投放的偏好,因而從來就不缺少內在的擴張動力。這種片面追求資產規模和信貸業務高速增長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慣性思維在短期內是難以與之一刀兩斷、徹底決裂的。特別是實行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后的商業銀行股東意識和市值意識的樹立,盈利壓力加大,當資本充足率達標或超過之后,資本硬約束對信貸行為的影響大大降低,不僅在主觀上具有信貸擴張的強烈動機和意愿,而且在客觀上也具備實實在在的擴張能力。因此,為了減少過高的資本儲備可能帶來的浪費,提高資本收益率,也為了應對和減輕境內外股東對盈利增長和利潤分紅的即期要求,在存貸利差等凈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導向下,就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陷入貸款高速增長的怪圈。
2.分業經營制度的制約。囿于我國目前實行的銀行、證券、信托、保險分業經營制度,商業銀行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的空間相當狹小,實行多元化經營的領域和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一問題很難指望在短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和得到根本性解決。因此,與其勞神費力去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非利息收入業務,卻很難達到相應的回報,那么主觀上就會下意識認為擴張既有的信貸業務就是最便利的方式,從而就會在行動上不遺余力地付諸實施。應當承認,目前的信貸投放偏快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中的一些非理性行為。
3.傳統的績效考評機制。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績效考評機制側重于衡量短期績效,核心任務是規模的擴張或既定規模下的利潤最大化,基本上只能完成對短期業績的結果考核,擺脫不了傳統的結果管理,在實踐中容易導致被考核機構或個人重視短期業績而忽視長期成長性要求。相比這種傳統考評方式在考評產出、結果、財務指標、短期績效的同時,還要考評投入、過程、非財務指標,兼顧長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增加值(EVA:EconomicValueAdded)這一嶄新的企業績效考評體制和方式,雖已被國內銀行業所認識和重視,在各自的改革和轉型中也將其引入經營實踐運作嘗試,但經濟資本和經濟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國內銀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相對復雜的核算辦法使指標的直觀性要弱于傳統規模指標,加之在自上而下的貫徹過程中由于知識和理解層次上的差異,容易導致在傳導和執行中來自分、支行的抵觸,從而使考核被動打折扣,在實踐中極易變相地回歸規??己?,形成形式上新指標體系與實際上舊考評方式的“兩張皮”現象。典型的例證就是銀行各個層級的管理者為了在短期內證明自己的能力,盡快體現自己的業績,只考慮當期的工作任務,過于強調當年利潤的增長,過度放大貸款對當年利潤的貢獻,盡量以完成短期業績為第一要務。因為擴張信貸業務,一方面可以實現利潤增長,另一方面又可以稀釋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比例,那么加速放貸就成了最佳選擇,從而導致轉變業務發展方式,實施戰略轉型執行力的弱化。
(二)客觀原因
1.經濟發展強勁。數據顯示,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在拉動我國經濟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中,其投資的貢獻率最大,且在“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內仍將處于這種狀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投資與信貸幾乎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投資高速增長,信貸投放就伴隨著相應快速增長,實證研究也表明,我國投資的增長和信貸增長高度相關。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還處于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時期,還不可能逾越基礎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階段,因此投資大、投資增幅快就注定成為推動當前經濟發展的必然,再加上我國直接融資不發達,固定資產投資70%以上的資金來源靠商業銀行的貸款,要維持每年我國GDP不低于兩位數的持續增長,就必須保持投資的強勁增長和高位運行,這無疑為信貸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增長態勢,2007年難有顯著改善,雙順差的格局將會持續,流動性過剩壓力可能更為嚴重,銀行業的放貸沖動將會有增無減,從而發生與2006年同樣的“失控”現象。
2.存差持續增加。1995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存差,并且逐步擴大,尤其是近幾年來存差持續增加,流動性呈持續過剩狀態(見表3)。與貸存比75%的上限指標比較,我國商業銀行貸存比偏低,表明有巨額無法實現利潤要求的存差資金需要找到合適的途徑釋放,否則如此之巨的高額流動性積聚于銀行體系內,不僅沒有盈利回報反而要承擔相應的利息支出。從2006年看,一年期存貸利差是3.6個百分點(360個基點),剔除經營成本后的凈利差水平至少在2.5以上(見圖1),當年11萬億元的存差意味著銀行直接放棄了約2750億元的利差收入。面對過剩資金難以取得良好收益的尷尬局面和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我國商業銀行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集到輕車熟路的傳統業務發展方式上,加大貸款的投放速度就成了一個現實且必然的選擇。
3.融資結構單一。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企業的資金需求約90%左右以銀行貸款間接融資方式為主,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表4),這一倒逼機制客觀上形成了銀行信貸快速擴張的基本外因。另一方面,間接融資的過度發展導致直接融資相對萎縮,企業融資單一的“路徑依賴性”,反映了在現有金融運行與融資環境下市場主體的次優選擇,反之同時也維持并擴大這種融資方式,由此,銀行信貸業務的擴張也就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客戶基礎的支持。表4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股票和債券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雖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幅度小、速度慢,還無法構成對商業銀行貸款間接融資方式的直接威脅。特別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質推動力仍然以投資增長為主,由此決定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相對優勢依然存在,其快速擴張的勢頭也就很難予以遏止。
4.政策資源惠顧。我國商業銀行成立伊始就得到政府直接和間接的政策資源惠顧和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最為典型的是通過行政手段不斷擴大存貸利差來增加銀行利潤。據筆者研究,僅就近三年的情況看,一是央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在連續5次對存貸款利率上調的同時,活期存款利率卻始終維持在0.72%的水平不變。據統計,活期存款已超過我國儲蓄總量的三分之一,而且份額還在不斷擴大。這意味著銀行有相當一部分貸款資金成本沒有變動,從而變相擴大了利差,使得貸款收益相對于資金成本獲得了更大的提升;二是在2006年4月28日,僅對一至三年、三至五年和五年以上等檔次的貸款利率分別單邊上調了0.27、0.36和0.45個百分點,而同時對一、三、五年各檔期存款利率并未給予相應上調,迄今為止,我國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已經上調了2.07個百分點,使本來就處于較高水平的存貸利差進一步加大。與國際銀行業1.0左右的凈利差水平相比較,我國商業銀行凈利差水平一般高于其1.5倍左右,從而為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幾無壓力且極為舒適的活動平臺。圖1顯示的05—06年9行凈利差變動情況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注:本圖示根據9行2005,2006年年報所披露的數據繪制
圖19行凈利差變動情況比較(2005—2006年)
三、風險評估
(一)顯性風險
1.漸行漸近的利率市場化趨勢,導致利差的不斷收窄。利用過渡期保護政策,采取行政手段在短期內擴大息差,不僅會對未來的正常息差水平形成擠壓,而且會放大我國商業銀行的長期運行風險。隨著金融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外資商業銀行可以不受區域和服務對象限制在華開展人民幣業務,這就意味著原先對外封閉、對內壟斷和嚴格管制所形成的我國商業銀行高利差已無存在的基礎和環境,迫使我國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據悉,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后,整個銀行業的平均利差將從目前的3.6%縮小至2.5%左右,大致接近國際市場2%的息差水平。這一不依我國商業銀行意愿為轉移的漸行漸近的利率市場化趨勢,不僅導致靠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提升盈利水平的信貸業務持續快速擴張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導致傳統單一收入結構進一步增長的乏力。如果說在實行管制利率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以既有的信貸業務擴張來獲取高額存貸利差的盈利方式能夠得到維持,盈利水平不會受到威脅的話,那么在漸行漸近的利率市場化的今天,利差不同程度的收窄和縮小,將會使市場利率一路走低,收益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提高,抵御經濟周期的能力減弱,相對于來自利率市場化環境,處于“客場”地位的外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在與其漸次展開的從業務領域到時空范圍的全方位競爭中,將很難把握競爭的主動和先機,將“主場”優勢化為“勝勢”??梢?,我國商業銀行以規模擴張為主要手段,以信貸業務為主要產品,以存貸利差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傳統業務發展方式,只能適應相對穩定、封閉、利率僵化、監管寬松、持續增長和低水平競爭的經濟環境,難以適應金融市場開放后經營要素已經變化的金融經營環境,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
2.信貸定價能力越來越弱,導致信貸業務經營成本不斷高企。所謂信貸定價就是合理確定貸款的利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漸次推進,使得貸款市場、存款市場、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之間各種利率價格的定價權逐步放開,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偏好自主進行資產方和負債方的定價,商業銀行面臨資產方和負債方變革的雙重挑戰。最為典型和直接表現是在激烈的信貸市場競爭中,商業銀行在貸款尤其是優質貸款上的利率定價處于非常被動且劣勢地位。對那些支撐銀行信貸業務擴張的大企業、大行業、大項目等優質客戶,其作為信貸市場的買方,議價能力大大增強,價格因素成為贏得這些優質客戶的主要影響因素,各家商業銀行競相追逐的結果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只得非理性地降低貸款條件和下浮利率,被動地向其長期提供的價格較為低廉的貸款,導致信貸業務經營成本不斷高企。這從我國商業銀行2004—2006年四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占比數據中(表5),就很容易得出的結論。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和上浮利率貸款分別呈逐年上升和下降趨勢,2006年四季度,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竟然超過上浮利率貸款11.72個百分點,高達40.75%,國有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也達到了31.52%,占比近三分之一。區域性商業銀行由于主要服務于在信貸市場處于“賣方市場”的中小企業,同期上浮利率貸款的比重和利率上浮幅度和區間,都要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浮利率貸款則只占近四分之一。下浮利率貸款上升快,占比多,凈利差就會降低,即使信貸規模擴張得再快,經營利潤也不會同步增加,盈利水平也不會相應上升,傳統的業務發展方式也就難以為繼,不可持續。
3.融資方式的變革和貸款替代趨勢的加劇,導致信貸業務生存空間和活動領域不斷受到擠壓和侵蝕。各種融資方式之間存在一種競爭性的互動和替代關系,在一定的社會融資條件下,是彼此消漲的。因而在實際中,企業會依據所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權衡,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融資方式,于是,就形成了企業對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這三種不同融資方式的偏好。盡管當前信貸市場的需求總量很大,但資本市場發展帶來的融資方式變革,使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部分地替代了信貸這一間接融資方式,使企業對銀行貸款依存度下降,進一步擠壓了原先屬于商業銀行領地且有限的優質高效信貸市場,表明信貸市場已不再是我國社會融資的唯一市場,信貸已開始和正在失去社會融資渠道的獨占地位。2004、2005、2006年企業通過股票、債券融資分別為6.3%、10.0%和11.3%(見表4),盡管從比例上看,規模相對來說雖然不大,但由此導致的優質客戶信貸需求的減少對商業銀行產生的不利影響卻可能很大。因為商業銀行源自優質客戶的信貸收入、利潤與全部信貸收入、利潤的比例高于優質客戶的信貸需求與全部企業信貸需求的比例,因此,雖然從信貸市場轉向資本市場的優質客戶的融資需求只占信貸市場總需求的百分之幾,但是可能導致商業銀行源自信貸的利潤總額減少百分之十幾或更多。如果按照商業銀行"占總數20%的優質客戶帶來80%的利潤",并且將這里的"20%"理解為"客戶總需求的20%",則可知:只要優質客戶需求的減少占總需求的5%,源自優質客戶的利潤就會減少四分之一即利潤總量的2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央行開始大力推行與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類似的企業短期融資券融資方式,并于同年和2006年當即分別發行企業短期融資券1393億元和2943億元,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大大加快了企業直接融資步伐。由于短期融資券的利率低于商業銀行同期限貸款利率,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深受企業青睞,對普通貸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顯。與發行企業債券一樣,能夠被批準發行短期融資券的企業一般也是商業銀行的優質貸款客戶,所以,短期融資券發行的增加將減少部分優質客戶對商業銀行短期貸款的需求??梢韵胂?,隨著今后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股票、債券融資和短期融資券將共同蠶食銀行貸款在融資市場上的份額,沖擊和侵蝕商業銀行既有的信貸市場,擠壓商業銀行以存貸利差凈利息收入為主的收入結構,直接影響和威脅其盈利水平的提高和盈利能力的增強。
(二)隱性風險
1.資產質量的基礎還比較脆弱,不良隱患仍然較多。由于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以間接融資為主,從而使得經濟快速增長中產生的風險有相當一部分積累在了銀行。一旦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銀行在先前貸款快速增長時積累的風險就將逐步凸顯出來,部分快速增長時期發放的貸款就很可能轉化為不良,從而使新增不良貸款比率出現反彈。例如,建行在信貸業務快速擴張路線的推動下,2006年貸款凈額增幅高達16.7%,盡管其不良貸款率依靠貸款規模的大幅擴張下降了0.55個百分點,但不良貸款余額在2005年反彈71億元后,2006年僅下降了微乎其微的0.7億元。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依靠信貸業務快速大幅擴張達到暫時的下降,這只是一些表層信息,其資產質量基礎還比較脆弱的一些深層次和潛在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暴露和有效改善,某些不良基因還會因一定的內外部因素在一定的時間或空間內頑強地表現出來或尋找新的承載基礎,不良貸款反彈的預期率和可能性還很大,還不怎么堅實的資產質量基礎仍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大“軟肋”。
2.信貸投放過度集中,期限結構失當。首先,一個時期以來,不管是大型商業銀行,還是中型商業銀行,其信貸資源的配置基本集中于大中城市,信貸資金的投量和投向基本鎖定在大企業、大項目、壟斷行業,尤其是房地產業和城市建設等項目。由于各家銀行貸款非理性競相投放的對象趨同,導致大量貸款向某些企業、行業和產業的過度集中,從而形成銀行之間客戶結構趨同,信貸運行中潛在的集中風險和系統風險大大增加。其次,由于逐利性的驅動和信貸的過度集中,“存短貸長”的現象不斷疊加,大量的短期資金被長期運用。以中國工商銀行2005年末的數據為例,短期儲蓄存款是長期儲蓄存款的3倍,而長期貸款則是短期貸款的2.17倍。另從整個銀行業縱向經營態勢看,近三年各家銀行中長期貸款增幅幾乎是短期貸款增幅的2-3倍;從橫向相比,在中長期貸款三年增幅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多家銀行表現出進一步的加速態勢。信貸投放過度集中,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使信貸資金期限結構失當,錯配趨勢擴大,一旦國家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商業銀行就無法及時實行信貸退出,進行相應的信貸結構調整,風險隱患就會強烈釋放。
3.經濟金融運行態勢日趨復雜,政策調整變數加大。國家統計局和央行歷年定期公布的年度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和金融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金融運行態勢日趨復雜,即出現了工業產值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內需和外需、M1增速與M2增速、貨幣市場利率和信貸市場利率相背離的突出現象,預計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持續的宏觀調控和經濟周期性因素影響,將會使已暴露的我國企業產能過?,F象更加突出,行業的景氣水平變動很可能銳變為產業中的行業性風險,從而波及和引致銀行信貸風險的產生和增加,信貸資產質量發生劣變,商業銀行又將面臨不良貸款可能大規模產生的困境。業務結構反映風險結構,如國務院2004年初叫停的江蘇“鐵本”鋼鐵建設項目,2006年叫停的內蒙古10個電站建設項目,造成多家銀行的大量不良貸款。另外就是面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以及綿綿不絕的放貸沖動,央行從2003年9月21日起,年年出手“硬招”收縮銀根,將存款準備金率由6%調高至目前的12.5%(07年9月25日),幾近1988年13%的歷史最高位,以回收商業銀行過剩的流動性,影響和拖曳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能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后政策調整變數將會進一步加大,銀行信貸業務擴張的潛在風險將大大增加。
四、對策點評
綜上,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是目前我國金融制度和政策安排的結果,因為這種信貸擴張沖動不僅決定各家銀行的利潤水平,也決定各家銀行的市場優勢。而要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從根本上入手,一是改變目前銀行間接融資幾乎完全壟斷的單一融資結構;二是弱化央行對國內銀行業事實上的各項政策幫助和有關扶持;三是擴大居民的投資渠道以分流過量的銀行儲蓄資金,否則,無法改變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快速擴張的現行狀況。作為扮演信貸擴張這一“主角”的商業銀行,則應樹立科學金融發展觀,擯棄脫離客觀實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的認識和想法,堅持業務發展方式轉變和戰略轉型的基本策略不動搖,與片面追求資產規??焖贁U張和信貸業務高速增長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慣性思維實行徹底決裂;真正實行以經濟增加值(EVA)為核心的新的績效考評體制,加大對投入、過程、非財務指標、實現良好業績的長期戰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核權重,而不是僅僅在形式上引入了事;努力擴大資金占用比例低的非利息收入比重,弱化對信貸業務擴張的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賴,改變經營收入結構失衡的現象,實現由利息收入主導向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均衡發展的經營收入結構轉型,降低傳統的信貸業務擴張對經濟周期變化,特別是部分行業景氣程度的敏感性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夯實資產質量的基礎;鑒于貸款利率下浮已成普遍趨勢,著手甄別紛繁復雜的客戶類型,適時調整和有效增加對中小企業信貸營銷和短期貸款投入,控制中長期貸款的盲目增長,以應對今后將可能持續出現的“利差收窄、風險加大”的困難局面,從而順利步出“困境中的選擇和選擇中的困境”的困擾,在變數日益加大的經濟環境中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何勇.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6(10):25-30.
[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N].金融時報,2005-02-01(7,8).
[3]何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收入結構轉型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6(2):70-77.
[4]卓尚進.商業銀行貸款增長應保持適度均衡[N].金融時報,2007-05-17(5).
[5]何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和能力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1):29-38.
[6]李林,朱淑芳.我國商業銀行的運行效率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4).摘要:我國商業銀行以信貸業務快速擴張為標志的傳統業務發展方式不僅沒有明顯的轉變,發展的勢頭反而更為強勁,不由自主地又步入和置身于選擇中的困境,似乎正在和愈發偏離其戰略轉型的初衷和預期。因此,從實證上透視我國商業銀行近兩年來經營發展的基本態勢,進而深入分析和充分揭示其信貸業務快速擴張的動因,繼而準確審視和評估其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風險,然后就如何步出選擇中的困境提供應對的策略取向則是非常迫切和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困境;選擇;商業銀行;信貸;擴張
- 上一篇:防疫站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 下一篇:獸醫局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