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22 08:25:00
導語: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農村信貸市場,存在著一些尋租、設租行為,變相地提高了貸款成本,使得農戶雖然有巨大的資金需求但是對小額信貸的需求卻大大減少。
農業生產如畜牧業,種植業等的發展都和自然密切相關,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農戶就會減產造成損失。同時“谷賤傷農”的市場規律也是小額信貸形成呆賬、壞賬的主要原因。
有些農戶認為小額信用貸款的“支農、扶貧”性質決定其無市場硬約束,到期不用歸還。因此他們不管自己有沒有資金需要,就極力爭取貸款,得到款項以后又怕還貸后難以再次貸出,即使有償還能力也采取各種手段來逃避還貸;同時,有的農戶獲得貸款卻沒有生產技術,對于貸款的各種成本收益缺乏基本的權衡,往往盲目擴大生產投資以至投資失敗昀終造成無法還貸;還有些貧困農戶的生產資金和生活消費資金沒有分開,得到貸款不是用于發展生產,而是挪作他用比如賭博、消費,沒有形成還款能力造成無法還貸。
據有關資料介紹,在全國有2.4億農戶,其中有貸款需求的農戶約為1.2億,而在農村信用社取得小額信貸的農戶只有8000萬戶,覆蓋面為33%左右,還不到一半。說明小額信貸還沒有得到廣泛推廣,農戶的資金需求也遠遠沒有得到滿足。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對策研究
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是一項需要長期存在的金融服務方式。要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認識到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既是一個特殊的產業又是扶貧的一種手段,既要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同時又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全面推行農村小額信貸,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為此,應采取綜合措施多渠道解決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問題。首先要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功能。加大吸收組織農村閑散資金的工作力度,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增加支農資金實力。其次要打破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格局,建立一個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從農戶金融需求的多層次性反映了農村金融單單靠農村信用社這種組織形式無法滿足農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應充分重視貧困農村地區家庭大量向親戚朋友和鄰居處借款的現象,探索多種適合當地的金融組織形式,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以適應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從長期來看,要解決農村小額信貸資金供給不足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信貸需求主體層次主要信貸需求特征資金供給的可選方式和手段貧困農戶生存性和簡單再生產信貸需求,如:生活開支、小規模種養業生產貸款需求民間小額貸款(親屬和鄰居間的小額貸款)、政府扶貧資金、財政資金、政策金融等
種養殖業(一般)農戶簡單再生產與部分擴大再生產信貸需求,如小規模種養業生產貸款需求自有資金、民間小額貸款(親屬和鄰居間的小額貸款)、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少量商業性貸款、財政支農資金等
市場型(富裕)農戶擴大再生產信貸需求,如專業化規模化生產者工商業信貸需求自有資金、民間借貸、商業性貸款、信用社貸款、財政支農資金等
金融市場上的壟斷格局,必須按照市場規律提高農村小額貸款利率。放開利率管制實現市場利率會對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是彌補了金融機構運行小額信貸的成本,使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農貸這項業務得到可持續發展,農戶能夠一直得到信貸服務。二是低利率實際上是窮人獲得貸款的障礙,低息貸款往往被有很好關系網的非貧困人口占用,所以市場利率是窮人獲得可持續信貸的有力保證。市場利率上升,雖然會加重農民的利息負擔,但在資金短缺的貧困地區,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是相當高的,貧困農民真正需要的是持續的小額信貸服務,并且寧愿支付較高的利率。
農業經濟自身的弱質性和高風險性決定其為投資低效率領域,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是幫助農戶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農村脫貧涉及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穩定。但是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也不完善,許多的信用社貸款是用于農戶的治病救人而不是生產發展上,貸款質量很低。政府應該在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上給予政策支持:
一是采取措施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的還款能力,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實現農村地區金融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為農民提供小額信貸的農業保險來增加其抗風險和還款能力。
二是實行稅收上的優惠,對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的小額農貸免征營業稅和所得稅。
打破農村小額信貸市場壟斷,建立競爭性市場結構是提高農村小額信貸市場效率和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前提條件。放開利率管制又是更多商業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的必要前提。首先,通過放開利率管制和政府對小額農貸這項產業的政策支持,客觀上將引導國有商業性金融機構自愿進入小額農貸領域。國有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進入能夠打破壟斷性市場結構,同時還能使農村小額信貸利率下降、信貸規模擴大。其次,政府應放松對新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的限制,實現金融機構多樣化。
- 上一篇:國稅局包村幫扶年度工作總結
- 下一篇:安全生產培訓機構綜合管理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