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信用擔保體制度量測定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1 03:35:00

導語:剖析信用擔保體制度量測定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信用擔保體制度量測定研究論文

摘要:作為一種制度形式,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定位是基于對其經濟功能、運行機制的認識。盡管在理論上信用擔保體系被認為可以克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并且可以起到完善金融結構,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問題,但對于信用擔保機構的運行效率及其度量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本文在明確了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涵義的基礎上.總結了其度量的三種方法,并指出了準確度量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的難點。

一、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的涵義

1.效率的經濟內涵

不同經濟學者對于“效率”一詞內涵的理解并不一致,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含義界定。經濟學泰斗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是這樣定義“效率”的:“效率意味著不存在浪費,即當經濟在不減少一種物品生產的情況下,就不增加另一種物品的生產,它的運行便是有效率的”[1]。這時經濟處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之上。國內經濟學者樊綱、張曙光等在《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中給經濟效率下的定義是“經濟效率是指社會利用現(xiàn)有資源進行生產所提供的效用滿足的程度,因此也可一般地稱為資源的利用效率”[2]。它是需要的滿足程度與所耗費資源(成本)的對比關系。需要明確的是,它不是生產多少產品的簡單的物量概念,而是一個效用概念或社會福利概念。對于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了廣為人知的帕累托效率標準,得到經濟學界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最常見意義上的“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指現(xiàn)有生產資源與它們?yōu)槿祟愃峁┑男в弥g的對比關系。這里指的產出或收益,指的不是任意的物品,而是能夠為人們提供滿足的有用物品。從經濟的角度看,最終的產出就是人們的滿足即效用。而投入或成本.從一般意義上說,是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條件下生產一定產品所需的生產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依據考察主體不同,效率分析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當效率概念應用于個別企業(yè)的時候,有其特定的含義,所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該企業(yè)是否利用一定的生產資源生產出了最大量的產出,或者是否在產出量一定時實現(xiàn)了成本最小。這種效率稱為技術效率。就整個社會經濟效率而言,它要揭示的就是全部生產資源與所有人的總經濟福利之間的對比關系,而在給定各生產單位的技術效率的前提下研究經濟效率問題時,主要的問題在于資源是否在不同生產目的之間得到了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最大部分人們的各種需要。用于分析這一問題的概念就是“經濟效率”,也稱“配置效率”。

2.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的涵義

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問題,目前討論主要集中在信用擔保機構的運行是否有效率上,而對于其具體的涵義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更缺乏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盡管不同的學者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有不同的理解,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是信用擔保機構在業(yè)務活動中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系。從本質上講,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是指信用擔保機構在有效地保證其資產安全的基礎上,能夠合理配置信用擔保機構的資源并能最大限度地推動社會經濟資源的流動,是信用擔保機構市場競爭能力、投入產出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總稱。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加以考察。從信用擔保機構單個部門來考察,其效率就是指各信用擔保機構所完成的金融資源配置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也就是其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從宏觀層面來考察,信用擔保機構效率就是信用擔保制度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就是把信用擔保機構要素的投入與國民經濟的增量和增長質量進行比較。

二、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的度量方法

如何度量信用擔保機構的運行效率,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來度量,下面介紹三種效率度量方法,即財務比率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和投入產出法。

1.財務比率分析法

信用擔保機構的財務數(shù)據一般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所以一些學者考慮用一些運行指標來度量其績效,并監(jiān)管其日常的運行。陳乃醒(2001)建立了由擔保貸款額相當于代償能力的倍數(shù)、每百元擔保貸款占用擔保基金額、代償率、擔保貸款的經營費用占用率、擔保貸款的總成本占用率、盈利額、破產臨界點、擔保基金利潤率等8個指標構成的信用擔保的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3]。梅保平(2004)從信用擴張、風險控制、風險分散、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建立了信用擔保機構的運行能力評價指標體系[4]。放大倍數(shù)是一個重要的財務指標,放大倍數(shù)為擔保余額與擔保機構總資本金的比例,放大倍數(shù)越高,擔保基金的成效就越大,但其范圍總要控制在最大放大倍數(shù)之內,并且受相關因素的影響。陳曉紅、謝曉光(2005)通過模型分析得出,擔保機構對企業(yè)的調查監(jiān)控成本、反擔保控制能力和銀行對擔保機構的監(jiān)控成本是決定擔保放大倍數(shù)的關鍵因素并由此認為互助性擔保在提高擔保放大倍數(shù)方面具備一定優(yōu)勢[5]。林毅(2006)以財務比率分析法為基礎,參照國內學者任永乎、梅強(2002)等人的研究從擔保機構的角度來衡量信用擔保體系的運行績效,分析的結果表明我國擔保機構整體的效率比較低,其外部的社會經濟效益也沒有充分地發(fā)揮出來[6-7]。

信用擔保計劃的成敗與違約率直接相關,但是違約率的衡量也是個權衡取舍的問題,零擔保率雖然可以確保零違約率,擔保機構的資產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障,但也意味著擔保機構的無效性和不作為。大量的實證檢驗也表明較高的違約率和較高的金融附加量是相關的,違約率應該維持在一定限度內,超過這一限度會不可避免地導致?lián)C構的破產風險。加拿大學者賴丁和海恩斯(Riding&Haines,2001)構建了一個模型,以加拿大的SBLA(小企業(yè)貸款管理局)貸款項目為基礎從貸款銀行的期望收益角度對信用擔保機構的違約率進行了測量[8]。

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財務比率法時要盡量避免以偏概全,要權衡各方面得失。不僅要考慮信用擔保計劃所覆蓋的范圍,又要認識到其可能面臨的風險。盡可能地發(fā)掘信用擔保更多的技術指標,以有效地衡量和監(jiān)管其日常的運行。

2.成本收益法

用成本收益法來衡量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關鍵在于如何確定成本和收益,但是實踐操作中要準確地確定其成本和收益卻面臨眾多困難。一方面數(shù)據的來源是個問題;另一方面,有時即使數(shù)據準確無誤,在不同的經濟環(huán)境下用它們來解釋信用擔保機構的效率還是會引起很大爭議。以下是學者們衡量時常用的指標和方法。

(1)成本

信用擔保機構的成本主要包括啟動成本、維持成本、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又包括運行成本和違約代償成本。啟動成本包括投入的資本金以及建立相應機構、雇傭人員、對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和對外宣傳等相關費用。維持成本是指持續(xù)的政府補貼或外部融資來解決貸款代償后的擔保基金缺口。運行成本是指經營過程中的正常運轉管理費用、學習費用和維持準備金比率的風險準備。違約代償成本是指當借款方違約時擔保機構向金融機構代償?shù)慕痤~。啟動成本和維持成本一般比較容易測量。學者們往往著重于衡量擔保計劃的交易成本,即運營成本和違約代償成本。例如,DavidCanuno和ClaraCradone(1999)提出了一個評估模型,較好地測量了西班牙的LGA(貸款擔保協(xié)會)的交易成本,他們的論文中就沒有過多地考慮啟動成本和維持成本而將重點放在交易成本上。

(2)收益

信用擔保計劃所帶來的收益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金融附加量上。所謂金融附加量,是指通過執(zhí)行信用擔保計劃使得目標群體從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額度增加或貸款條件改善。能否產生金融附加量是判斷信用擔保計劃執(zhí)行收益的核心標準。如果沒有金融附加量,則信用擔保計劃就沒有收益可言。金融附加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貸款額度增加、貸款期限延長、貸款費率減少、抵押比例降低、貸款流程加快等(龔瑾瑜和韓剛,2006)[lo]。同時,信用擔保計劃的執(zhí)行還會產生派生收益即經濟附加量。經濟附加量是指由于信用擔保計劃的支持,目標群體獲得了更多的貸款額度或更有利的貸款條件,并由此使其市場機會增多,而新增加的收入額、利稅額和就業(yè)人數(shù)。經濟附加量用來衡量信用擔保對整個經濟的貢獻度。

Boocock和Sheriff(1996)運用了上述金融附加量指標對馬來西亞信用擔保公司的NGPS項目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90%的借款者在沒有NFUDES擔保的情況下不能獲取正常的貸款。后來Boocock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一步研究,調查的結果表明在所調查的32家企業(yè)中63%的擔保貸款是額外提供的,而不是其他金融貸款形式的替代品。加拿大學者賴丁和海恩斯(Riding&Haines)對3000戶接受SBIA貸款的中小企業(yè)作了隨機調查,根據粗略計算,每創(chuàng)造一個就業(yè)崗位需要耗費SBLA小額貸款擔保成本不到l000加元,大額貸款擔保成本不到3000加元,平均成本約為2000加元。從成本收益來比較.SBIA貸款在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上的效率極高。對于這些數(shù)據的可靠性,有些學者表示了懷疑,但是信用擔保計劃增加對目標群體的貸款量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只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地細化其衡量的指標和方法。

3.投入產出法

投入產出法用來評價效率主要有參數(shù)法和非參數(shù)法。參數(shù)法在測度信用擔保機構效率時,需要規(guī)定效率前沿函數(shù)的具體形式,并通過樣本信用擔保機構估算出效率前沿函數(shù)中的各個參數(shù)。參數(shù)法大致可以分為隨機前沿法(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freeapproachDFA),厚前沿分布法(thick-frontierapproachTEA)和遞歸厚前沿法(recursivethick-frontierapproachRTFA)等。這種方法有兩個缺陷:其一,函數(shù)形式需事先假定;其二,參數(shù)估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需要檢驗,參數(shù)的檢驗需要關注統(tǒng)計檢驗的有效性和經濟含義的有效性。

非參數(shù)法對信用擔保機構效率進行測度時,不必估算效率前沿函數(shù)中的參數(shù)及規(guī)定函數(shù)的具體形式。非參數(shù)方法主要指數(shù)據包絡分析法。數(shù)據包絡分析(dateenvelopmentanaly-sis)簡稱DEA,是數(shù)學、運籌學、數(shù)理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的一個新的交叉領域。它摒棄了參數(shù)方法研究中的弱點,不去尋求生產前沿面的具體形式,而是通過所觀測的大量實際數(shù)據基于一定的生產有效性標準找出位于生產前沿面上的相對有效點。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①無需知道生產函數(shù)的具體形式,在研究中受到的約束較少;②經濟生活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測度相對效率的意義將是更為深遠的。

Hway-BoonOng,MuzafarShahHabibullah,AliasRadma,M.Azali(2003)等人,運用數(shù)據包絡分析法(DEA)對馬來西亞的信貸擔保公司(CGC)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進行研究。他們運用CGC的歷史面板數(shù)據,將由CGC所同意的擔保貸款作為產出量,將CCC的固定資產、經營費用和租賃房屋費用作為投入量,他們的研究結論表明馬來西亞的信貸擔保公司總體技術效率是比較低的,因此他們建議應當考慮重新配置已有的資源、避免浪費以增加純技術效率。并且應該降低其對中小企業(yè)擔保的要求,為中小企業(yè)提供更多擔保,以提高其規(guī)模效率。

三、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度置的現(xiàn)實約束

盡管國外很多學者針對信用擔保計劃的執(zhí)行效率從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實證研究,國內官方近年來的信用擔保發(fā)展報告也使用以上方法中的一些指標來評價我國信用擔保機構的運行效率,但是目前為止仍然難找到令人信服的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的評價報告。這主要是因為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對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率的度量遠比對其內容和結構的分析判斷要困難得多。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約束:

1.基礎數(shù)據來源與準確性方面的約束

在世界范圈內,從信用擔保計劃產生至今已經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國外的統(tǒng)計機構對于信用擔保機構的運營大都有一套完整的統(tǒng)計系統(tǒng),這就為其運行效率的實證分析提供了基礎的數(shù)據來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實證研究數(shù)據都能從統(tǒng)計系統(tǒng)獲取.例如,成本收益法中的交易成本、金融附加量中的指標諸如貸款期限延長、貸款費率減少、抵押比例降低、貸款流程加快等。經濟附加量指標:新增加的收入額、利稅額和就業(yè)人數(shù)即便有數(shù)據來源其準確性也因種種原因而受質疑,例如信用擔保機構為獲取政府補貼在上報數(shù)據時往往夸大數(shù)據或虛報數(shù)據。為了研究需要通過對借款人和貸款人進行問卷或訪談調查的辦法,但是這種主觀調查方法本身有兩個局限性:一是樣本通常較小,誤差很大;二是容易受到“霍索恩效應(HawthorneEffect)”的影響,即被調查人很可能做出他們認為調查人希望聽到的回答。

我國信用擔保機構的發(fā)展也就十幾年的歷史,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發(fā)展歷史則更短,主要是這幾年的事,很多地區(qū)對于信用擔保機構的經營情況不列入統(tǒng)計的范圍,基礎的數(shù)據缺乏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其實證研究的展開。這也是我國學者在研究信用擔保機構問題時理論說得多而實證研究缺乏的原因。

2.替代問題的約束

擔保貸款的規(guī)模、擔保企業(yè)個數(shù)和擔保筆數(shù)等指標,常常被引用來說明信用擔保機構運行效果,但是由于替代問題的存在,這些指標并不能精準地度量金融附加量。信用擔保機構運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替代問題有兩種:一種是貸款方式替代問題;另一種是貸款機構替代問題。

(1)貸款方式替代。這是發(fā)生在與信用擔保機構合作的金融機構內部的貸款方式替代問題。合作的金融機構并沒有增加新的貸款客戶,是從已經建立貸款關系的客戶群體中篩選出部分客戶納入信用擔保計劃的范圍,在貸款操作上僅僅是對該部分客戶的貸款方式作一個變更,例如,從原來的抵押擔保貸款變更為信用擔保貸款,客戶群體和貸款額度都沒有因為信用擔保機構的加入而增加。這種替代主要發(fā)生在合作的金融機構認為信用擔保計劃并不能增加其利潤的情況下;并且合作的金融機構為了轉移和規(guī)避信貸風險,會將原有客戶群體中風險最高的那部分轉入信用擔保計劃的范圍。

(2)貸款機構替代。這是發(fā)生在貸款人之間的替代問題。拿農村信用擔保來說,農村信用擔保計劃的執(zhí)行并沒有使得某個農村經濟體中的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yè)獲得更多的貸款支持,而僅僅是貸款機構的變更。貸款機構的替代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正規(guī)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替代:另一種是正規(guī)金融機構與民間金融組織之間的替代,這種替代更易發(fā)生。

3.貢獻模糊的約束

在信用擔保計劃執(zhí)行后,即使非常理想地不發(fā)生替代問題,也就是金融機構對納入信用擔保計劃范圍的客戶所投放的擔保貸款全部是凈增貸款,信用擔保計劃收益的度量還會面臨貢獻模糊問題的約束。如前面所述,信用擔保計劃收益可用金融附加量(新增貸款額等)和經濟附加量(新增加的收入額、利稅額和就業(yè)人數(shù))來度量,因而本文所說的貢獻模糊是指這樣一種情況:在推行信用擔保計劃的過程中,國家宏觀經濟、國家產業(yè)政策、區(qū)域經濟政策、行業(yè)競爭狀況、金融體制改革、出口貿易機會、社會服務功能等都可能發(fā)生有利于金融機構增加目標群體貸款的變化,這些因素都對金融機構凈增目標群體貸款做出了貢獻,從而也為目標群體的收入額、利稅額和就業(yè)人數(shù)的增加做出了貢獻,但是各個貢獻因素的界限是模糊的,無法將信用擔保計劃的貢獻客觀地從這些綜合貢獻因素中剝離出來,這也約束了信用擔保計劃收益的準確度量。口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2版)[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2.

[2]樊綱,張曙光,等,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

[3]陳乃醒,中小企業(yè)信用擔保的經濟效益與指標體系[J].經濟管理,2001(7):36-37.

[4]梅保平.中小企業(yè)信用擔保機構運行能力的評價體系及其因素分析U].商業(yè)經濟,2004(6):76—84.

[5]陳曉紅,謝曉光.提高我國信用擔保經濟杠桿效用的研究[J].軟科學,20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