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16 05:06:00

導語: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是繼上世紀80年代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分離、90年代成立政策性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以來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金融領域的全方位改革,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長期以來,國有銀行管理層次過多,運營成本較高,缺乏有效的分配激勵機制,自有資本不足,不良資產比率居高不下。2003年12月,總理指出:“目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呆壞賬比例高、資本充足率低、利潤低,因此必須下最大的決心推進銀行改革,必須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此前必須做準備工作,如降低不良資產率,充實資本金,銀行有贏利。這樣才能進行股份制改革,最終上市。”經過5年時間,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已經完成了上市,改革初見成效。但成效究竟如何尚無完整資料顯示,作為審計機關有責任對此做一調查以更好的為金融體制改革服務。在未來的審計工作中我們可以圍繞以下幾方面調查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具體效果。

一、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存在缺陷直接導致經營管理效率低下,是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傳統體制下的商業銀行屬于政府主導型的銀行體制,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股份制改革后,銀行應實現政企分開,通過制度約束和監督機制將政府的權力限制在應有范圍內,以更好地解決在國有控股條件下銀行專業化管理的問題。審計調查中應關注股改后的銀行是否已初步建立了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之間明確職責分工,逐步形成各司其職、有效制衡、協調運作的架構與機制。特別是要規范股東所有權的行使,即股東只能通過對銀行重大事項的表決權和一定程度的建議和質詢權來體現自身意圖,不能直接干預銀行的正常經營。

二、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是否得到加強

在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審計應關注商業銀行股改后是否初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內控體系和較完善的風險防范體制。國有商業銀行應從強化內控機制入手,全面增強風險掌控能力,這既是提升國有商業銀行經營安全性的客觀要求,也是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內容。要依托新的公司治理架構,建立科學先進的風險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全程、量化和立體的全面風險控制。建立能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表內外業務風險的全面風險撥備制度,徹底分離業務營銷與風險管理職能,實現信貸風險的垂直和集中管理。

三、資產質量是否達到理想水平

資產質量的直接體現是不良資產比率,從不良資產比率來看,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幾家銀行,其平均不良資產率在3%以下,而中國幾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前平均不良資產率高達20%左右,較高的不良貸款給銀行經營帶來了沉重的包袱。股改過程中,國家已經對由于傳統體制原因造成的大部分不良資產進行了剝離,審計調查應關注股改后銀行的不良資產比率是否達到理想水平,以及銀行是否按照監管標準和會計準則提足了風險準備,增強抗風險能力。審計還應關注改制和上市后,商業銀行是否能夠依靠自身經營將不良資產比率指標長時間的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這是反映銀行經營水平的重要標準。

四、資本金充足率是否達到監管標準

資本充足率是商業銀行的一項重要財務指標。股改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較低,該問題制約著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擴張能力。按《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2004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又使得資本充足率在銀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在改制過程中,國家通過注資和核銷剝離不良資產使資本充足率達到標準,改制后銀行要依靠自身經營使資本充足率維持在合理水平。目前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渠道主要有公開發行股票、定向募集、發行金融債券、資本公積或紅利轉增股本等幾種形式。審計應關注商業銀行是否通過建立起有效機制來增加資本金補充渠道,這是關系銀行發展的長期性問題。

五、經營效益是否真實可信

經營效益如何是評價商業銀行股改成效的重要指標,也是商業銀行各項改革成果的最終體現。因此,審計調查應緊緊圍繞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在核實資產質量和經營利潤真實性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各項主要經營指標完成情況,審核是否存在人為調整經營效益,弄虛做假,掩蓋問題等。另外,要特別關注資產收益情況,收益和支出是否匹配,貸款質量的變化趨勢,潛在風險的抵補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并調查是否存在營運中的短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