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信貸促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19 02:44:00

導語:消費信貸促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信貸促進發展論文

提要自1998年消費信貸在我國起步以來,基于種種原因,原本前景一片看好的消費信貸卻受到重重阻礙,遭遇尷尬。本文從消費者個人、社會保障機制、消費者市場及銀行等多重角度出發,探討促進我國消費信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消費信貸的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信用環境和信用秩序為依托,而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礎,也是銀行控制消費信貸的前提保證。因此,我國要發展消費信貸,當務之急是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在步驟上可采用漸進式策略。首先在條件成熟的大中城市建立各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參與的聯合征信機構,將經過調查和評估的消費者的資信實現區域內個人信用資源共享。然后以此為中心,由國家組建專門機構構建區域性輻射網絡,建立全國性的個人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系統建好后,銀行就可以酌情決定是否貸款,是否可給予優惠以及是否需要密切關注其信用活動,乃至采取風險防范措施。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后的伙計經濟環境,取得我國個人信用評估機構開展業務的國際對等地位,在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初始階段就要注重與國際行業標準接軌,引進國際上先進的征信技術,以便為國際同行所接受。

二、建立有效的個人消費貸款擔保機制。根據國外消費信貸發展的經驗來看,政府擔保機構對于分散風險能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考慮由政府出面組建消費信貸擔保公司,以較低的收費對為配合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而發生的消費信貸業務進行擔保或保險,以降低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促進消費信貸的發展。此外,建議銀行允許有正式單位和正常收入的居民以工資收入權作抵押申請貸款,如到期不能清償本息,銀行可依法獲得其工資收入權,直到完全清償為止。三是大力培育規范的抵押品二級市場,實現消費信貸證券化或票據化,提高消費信貸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使銀行在獲取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能夠轉移貸款風險。

三、確定科學的市場營銷戰略

1、確定區域經濟的差異性。研究確定發展消費者的重點區域范圍,有計劃,有步驟的實現消費信貸結構梯度調整。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制約,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所擁有的金融資源,人均消費水平,人均純收入水平的差異性也很大,加之受地區經濟特點的和產業梯度轉移影響,區域間產業結構差異也很大。因此,實施以發展消費信貸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信貸結構調整戰略,需要從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出發,按照梯度次序,實施消費信貸結構的區域調整。

2、擴大消費信貸的服務領域。應緊密結合政府鼓勵消費的方向,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特點,開發新的消費信貸品種。各銀行應在大力發展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的同時,在教育、旅游、信息、服務業等領域開發形式多樣的消費信貸服務品種,并針對不同消費信貸品種和貸款對象,在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如國際上通行的等額償還法,等本等息法、等額本金法,等額遞增法,增本減息法等方式,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此外還應適度放寬抵押物的條件和貸款額度,如對存單和憑證式國債抵押,接受跨行抵押,這樣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融通資金和手續上的便利。

3、放松對消費信貸的管制。首先,應放寬對消費信貸利率的管制,允許貸款利率在更大的幅度內浮動,允許銀行根據不同借款人的信譽、貸款的種類、期限、首期付款比例等來確定對利率的自由選擇,增加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收益意識,規范消費者和銀行之間的行為方式和業務往來。其次,允許其他金融結構經營消費信貸業務。如可以考慮成立專營消費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辦理住房、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分期付款信貸,購買銀行所發放的商業貸款等。與此同時,還可以考慮讓人壽保險公司參與到消費信貸市場上來,由它們購買商業銀行所發放的消費信貸,尤其是期限比較長的個人住房貸款。通過這些方式,能有效的促進消費信貸市場的競爭,進一步推動消費信貸的健康發展。

4、在保證信貸安全的前提下,要適當簡化手續,下放權限。處于對防范風險的考慮,目前各商業銀行對貸款人的資信市場款擔保等方面把關過嚴,在貸款手續上過于繁瑣,極大的打擊了消費者進行消費貸款的積極性。要進一步加大銀行商業化、企業化、市場化的步伐,適度放寬對貸款條件的限制,給予銀行更多的經營自主權,這樣即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又促進了銀行對象業務的發展。

四、構建完善的消費信貸法律體系。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個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消費信貸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我國立法部門應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相關法律條文,盡快制定專門針對消費信貸的法律、法規,如制定消費信貸法、住宅抵押貸款法、個人破產法等,完善先行的《擔保法》、《合同法》等,以規范消費信貸各方面當事人的市場行為,保證銀行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使消費信貸在業務種類、范圍、操作程序、個人資信評估、擔保、保險等方面的措施和辦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促進消費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五、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及預期收入的穩定性是制約消費信貸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為此,要改革我國低收入(低工資)、低消費的分配制度。對于城鎮職工可考慮重新設計工資方案,調整工資結構,在工資含量中包括住房支出、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基本因素,把過去的福利性消費轉化為商品化、貨幣化消費,提高最終消費率。同時要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提高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提高居民購買力的抗風險承受能力,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提高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在農村,在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解決農產品賣難等問題外,還要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名優特新經濟作物,大搞農產品加工增值,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大力發展小城鎮,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居民購買力收入提高,對未來收入預期必然提高,就為發展消費信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消費信貸,決不是臨時之計,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將之作為貨幣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擴展,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消費信貸體系,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