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生產者反向假冒論文
時間:2022-04-20 01:11:00
導語:商品生產者反向假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的行為來說,除了構成不正當競爭外,還侵害了該商品生產者的企業法人名稱權。所以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民事責任可以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而對于侵害商品生產者的企業法人名稱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只能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同時適用這兩部法律不發生沖突。
一、問題的提出
某市A、B兩企業生產同一種商品,A企業生產該商品的時間早于B企業,生產的規模也大于B企業。B企業將A企業商品的照片用于其企業及商品介紹的印刷品廣告之中,并向用戶推介。為此,A企業向法院起訴B企業不正當競爭、侵犯A企業的法人名稱權。
將他人的商品冒充為自己的商品在廣告中向用戶推介,除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外,是否還構成侵犯他人名稱權行為?應當如何適用法律?
二、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與不正當競爭
“假冒”通常也稱作“冒充”、“混充”。所謂假冒是指欺騙性地模仿他人的商標、商號、形象及服務或商品的類似顯著性特征。
假冒他人商品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在自己的商品上冒用他人的名稱,這是正向假冒,在實踐中較為常見;二是在他人的商品上使用自己的名稱,即所謂的反向假冒。本文所涉及的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是將他人生產的商品假冒為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印刷品商業廣告中向用戶推介。
在廣告中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是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10條(之二)關于混同行為的禁止性條款所涵蓋。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第1款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對商品生產者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在廣告中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是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的行為,被侵害人有權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的規定要求侵害人以賠償或補償的方式承擔其民事責任。
三、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與侵犯企業法人名稱權
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除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外,同時還侵犯了商品生產者的企業法人名稱權。我國《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的名稱權受法律保護。企業法人有權在其生產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上署上其名稱。未經本人授權或同意,任何人不得對其生產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假冒署名。為了擴大自己的商品所占有的市場份額,為了向用戶推介自己的商品,在廣告中將他人生產的商品假冒為自己生產的商品,侵害了該商品生產者依法所享有的企業法人名稱權。被侵害人有權依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要求侵害人以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的方式承擔其民事責任。
四、追究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行為的民事責任可以同時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民法通則
追究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行為的民事責任是否可以同時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民法通則,在司法實踐中有不同看法。1999年3月13日某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對一起涉及名譽受損害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的終審判決中認為,原審法院以不正當競爭立案,但又引用名譽權規則判決本案,適用法律錯誤(原審法院在一審判決中同時適用了民法通則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此判決筆者有不同看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經濟法,同時又主要是一部工商行政管理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市場經營者是不正當競爭法律關系的主體,該法除了有小部分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內容外,大部分內容是調整縱向的不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的,這主要反映為是一種行政或刑事法律關系。所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形式除了第20條規定賠償或補償被侵害人的經濟損失或支出的民事責任外,大部分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有不少不正當競爭行為帶有對被侵害人名譽或商譽的損害。人民法院在查明責任之后,可以通過強制侵權人作出一定行為,為被害人恢復名譽。如當庭賠禮道歉,在侵權的同等范圍內發致歉函消除影響,登報致歉等等。對此種類型的不正當競爭,僅僅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規定的民事責任形式是不夠的,還必須同時適用民法通則所規定的民事責任形式。
對商品生產者的反向假冒的行為來說,除了構成不正當競爭外,還侵害了該商品生產者的企業法人名稱權。所以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民事責任可以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而對于侵害商品生產者的企業法人名稱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只能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同時適用這兩部法律不發生沖突。
- 上一篇:消費者權益刑法保護論文
- 下一篇: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