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基層消費信貸助推消費困難研討
時間:2022-04-07 12:02:00
導語:貧困地區基層消費信貸助推消費困難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消費信貸對農村消費助推力小。當前農村消費貸款業務嚴重滯后于城市消費信貸業務的開展,仍以傳統的助學貸款、住房貸款等為主,雖然也開展了農戶住房、下山脫貧農戶建房、農業機械消費等貸款,但娛樂文化保健類等享受型消費并未進入信貸支持。從總量看,2007~2009年吉安市農村消費貸款余額分別為5.24億元、7.90億元和4.69億元,分別僅占全市消費貸款的28.67%、32.78%和11.72%,比例水平依然較低。
(二)農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大但滿足率低。調查中,62.75%的被調查農戶表示有消費信貸需求,資金用途集中在建房和農機具購買上。大部分農民認為在農村推出消費信貸對農村發展有十分必要且想貸款,認為“有助于農民解決日常生活臨時性資金不足”的占63.50%、“有助于拉動農村消費市場,確保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占52.00%、“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占55.25%、“有利于將家庭結余資金投入一些致富項目”的占40.60%、“有利于開展農業生產”的占43.50%;而在涉農消費信貸業務辦理上,認為“當前農村消費信貸種類較少”的占70.25%,認為“申請辦理難度較大”的占74.80%,認為農村消費信貸“期限偏短”,認為“利率偏高”、“辦理程序較繁瑣”、“額度偏低”的分別占77.20%、88.30%、80.00%和59.40%,認為“消費信貸利率應按基準利率執行”的占53.50%,24.60%的認為“應當區分群體確定利率”;76%的認為“額度應在3萬元以上”;66.8%的認為“期限以1~5年為宜”。
二、農村消費信貸對農村消費助推乏力的因素分析
(一)農民自身原因
1.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錢少謹慎花。由于市場、自然條件等不確定因素存在,農業比較效益低,加之近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斷上揚、農資價格上漲、農副產品價格低迷等沖淡了對農民增收減負的政策效果,直接影響了農村消費市場啟動。到2009年末,吉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299.80元,僅為該市城鎮居民的35.60%,農民只能量入為出,謹慎消費。
2.農民預期支出不確定,有錢存銀行。當前農村富余勞力轉移中承受的就業壓力在增大,農村教育、疾病、養老、婚嫁、建房、傷亡、喪事等預期支出成為多數農民無法回避的現實負擔和心理壓力。農民普遍感覺未來預期負擔較重,弱化了即期消費,有錢不敢花,更談不上主動到銀行舉債消費。
(二)金融機構方面
1.農村金融機構消費信貸政策缺失。雖然出臺了《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汽車消費管理辦法》等單項消費信貸管理制度,但是這些制度不適合農村消費特點,目前有關部門也沒有出臺鼓勵農村消費的信貸政策,使各金融機構“各自為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消費資金短缺問題。
2.農村金融機構消費信貸產品缺失。目前,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戶的貸款大部分都以生產性為主,沒有提供大額信貸或分期付款服務,期限多被限制在一年以內,不符合實際需求。金融機構也沒有針對不同收入群體提供醫療貸款、教育貸款、旅游貸款等新興的差別化消費貸款產品,導致農村消費的金融產品供給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3.金融機構的功能性缺位。當前的農村金融市場依然表現出較強的壟斷性,農村金融市場一度成為農村信用社“一支獨大”的局面。據對吉安5個縣市的統計,農信聯社、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在71個鄉鎮設立機構網點數占比分別為97.8%、79.35%、9.08%,在GDP超3億元、人口4萬人以上經濟條件較好的36個農村鄉鎮中,ATM機僅布置了13臺,占比36.11%,萬安縣、永新縣有3個鄉鎮未設立任何機構網點。截至2010年6月末,全市鄉鎮的農村信用社與郵政儲蓄機構均未開辦網上支付業務,沒有一家農村機構開辦移動支付業務。目前,全市大多數鄉鎮的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農村日用消費品等經營網點仍未安裝POS機、ATM機,農村消費無法方便、快捷和安全。
(三)社會環境方面
1.農村消費環境的制約。部分農村道路交通條件差,運輸成本高,通訊狀況落后,導致農產品開發和外運困難,造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制約農村消費需求進一步升級;農村商業網點布局分散且規模小,農民消費選擇余地不大;農村市場監管力量薄弱,假冒偽劣商品大量涌入農村,損害了農民合法權益,也抑制了農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分流了農村購買力。
2.信用環境缺失的制約。由于我國個人信用評級體系仍不完備,金融機構缺乏征詢和調查農戶借款人的有效手段,基層農村金融機構主要靠基層村支部對小額信貸對象進行信用評定工作,而其信用評定極可能存在漏洞和人為因素,使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對開辦消費信貸存在一定顧慮,加大了信貸風險。
三、促進農村居民消費信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消費信貸有效供給
1.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提高農戶對消費信貸的積極性。出臺農村消費信貸的鼓勵性措施,加強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建設和監管,確保健康發展。金融機構應針對農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圍狹窄的問題,結合農村經濟特點,擴展抵押擔保物的范圍。積極推行應收賬款、倉單、林權、漁權等權利抵(質)押方式。
2.創新金融產品,為農村消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所需消費貸款,鼓勵農民購買小型農機具和交通運輸工具,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專業戶的發展。積極支持農民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等中高檔耐用消費品。大力支持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過具有經濟實力的村民擔保的方式試辦助學貸款。積極發放農村建(購)房貸款,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
3.建立多元化的農村消費信貸市場供給主體體系。一是充分發揮信用社“主力軍”作用,鼓勵其開展農村消費信貸產品創新,支持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以增強支農功能為基本目標,調整農村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的職能定位,推進農村產業化和城市化等領域。三是積極促進郵儲銀行發揮網絡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村小額消費信貸市場,豐富農村金融市場供給。四是鼓勵農村地區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試點辦理農村消費信貸業務,激活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推動農村生產和消費市場發展。五是引導國有商業銀行增設營業網點、增加POS機、ATM、電話銀行等現代支付結算機具的投放,逐漸普及網上銀行。
(二)完善消費信貸社會環境
1.優化消費環境,促進農村消費需求增長。一是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配合“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工程等,對農家店、農村商品配送中心、農村大型連鎖超市、農村集貿市場等建設提供配套的信貸支持;二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支持地方政府以財政作擔保的農村路網建設,改善交通通訊設施,提升消費層次;三是配合工商、商務等政府部門進行法律和誠信宣傳,推動農村地區依法經營和誠信興商,促使消費環境改善。
2.建立健全農村信用制度,保證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穩定發展。加快步伐,盡快建立統一的農村信用信息資源利用與共享平臺,實現對消費信貸風險因素跟蹤監測和控制;發揮信用咨詢、評估、登記、擔保等中介機構的作用;積極調整消費信貸政策,消除障礙,使消費信貸業務在農村快速發展。
3.建立多層次、互補型的農村消費保障體系,釋放農村消費潛能。積極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和貧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農村醫療、農業生產、養老、教育、工傷保險等保障機制,使農民安心發展經濟,放心消費。
- 上一篇:促進招商引資工作若干意見
- 下一篇: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實施方案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