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教學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1-18 10:49:58
導語:人民幣教學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找到起點:這節課學生已經提前掌握了哪些知識
看到課題,很容易產生一種誤解:這節課就是帶著學生認一認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面值。但細細想來,學生其實在生活中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認知,對于人民幣的辨識其實不需要老師的教授,學生已經能夠掌握。只需在學生的理解上做一步提煉——根據人民幣上的漢字和數字就能準確辨認人民幣。“起點”找到,接下來就需要思考:為了到達“終點”,教學過程中需要設計哪些環節?
二、明確目標:這節課學生到底“學什么”
“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計量單位以及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進率”一詞是極為陌生的,這就需要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操作來給學生們建立起這個概念,也就需要細化教學活動的環節。下面我將著重談談對于各個環節的設計與思考。
三、細化環節:這節課我想讓學生怎樣學到知識與技能
1.開展多層次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本節課我設置了如下幾個活動:(1)活動一:找“1元”。在課堂開始引出人民幣后,由于學生已經有了辨認人民幣的經驗,所以我直接進行第一個活動:讓學生在一堆不同的人民幣中找“1元”。學生都能很快找到,并且找到了材質不同的“1元”。以此為契機,讓學生了解到:即便材質不一樣,但是數字和漢字都能體現出人民幣的面值,它們剛好都是——1元。這也體現了“異中求同”的理念。(2)活動二:利用1元、1角、1分進行換幣。在學生認識了1元、1角、1分后,我開展了第二個活動:讓他們試著用剛認識到的人民幣付“1元”。學生除了能想到直接付一張(枚)1元外,還想到了可以付10個1角。我馬上提問:“為什么可以付10個1角?”從中引出10個1角是1元,進而引出第一個進率關系——1元=10角。有了這個經驗,我接著提問:“1角等于幾分呢?”大部分學生能馬上回答“1角等于10分”,緊接著我再次通過PPT展示了兩者間的兌換,并出示第二個進率關系——1角=10分。這就達到了讓學生初步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關系的目的。(3)活動三:利用1元、5角進行換幣。在學生辨認了5角、5分、2分之后,我開展了第三個活動:讓學生試著用與剛才不同的方式付“1元”。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想到另外兩種方法:2個5角以及1個5角和5個1角。這一環節我緊接著讓學生說說這樣兌換的原因,讓他們嘗試用算式表達出來——5角+5角=10角、10角=1元;5角+5個1角=10角、10角=1元。用最簡單的計算來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學會從算式中找關系,再一次通過滲透算式讓學生體會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關系。(4)活動四:購買1元2角的郵票。在課程最后一個練習題——“付1元2角”中,我進行了本課的第四個活動,讓學生嘗試用本節課認識到的人民幣進行付錢。學生的想法很多,最終整理出了完整的四種付錢方式。從活動二到活動四,我希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一步步在思維模式上獲得提升:從初步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到理解進率換算,再到能熟練運用進率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同一種價格是可以有不同種的付錢方式的,這體現了同中求異的理念。四個活動,學生都非常感興趣,達到了數學活動課“有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活動過程中,我努力將“數學味兒”滲透其中,層層鋪墊、層層遞進,讓這些活動不僅“有趣”,而且“有效”。2.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錯誤是學生真實思維的體現,真實的課堂一定是能夠允許學生犯錯誤,并且愿意給孩子一次修改機會的課堂。本節課中,我在“愛護人民幣”的環節中問道:“怎樣做才是愛護人民幣呢?”一般學生的回答會在“不隨意揉搓、不在人民幣上面涂涂畫畫、不亂花人民幣……”這個范圍之內,但是課堂中處處有意外,一位學生回答我的卻是:“不砍伐樹木。”當時腦中下意識地就請他坐下,沒有給予肯定,也沒有否定他的說法,主要是因為我有自己的顧慮,生怕這個學生的回答再深入下去會影響課堂的進度,只是現在回想起來,我這個做法就沒有達到“有效課堂”的目的。如果我再追問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也許會得到一個很棒的回答,即便他的想法錯了,但是在他解釋的過程中也許自己就能明白錯誤在哪兒了。相反的,我既沒有表示對他的肯定,也沒有表示否定,那么他的這一回答顯然是“無效”的,甚至該學生還會因為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有道理,為什么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而影響了他的學習狀態。3.課堂反饋很重要在活動環節設計中,我首先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思考、解決,接著請了幾位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方法展示。在學生上臺展示的時候,我讓其他小組學生收起了桌上的人民幣。現在回想,這個做法實在不妥。上臺展示的學生在介紹他的想法的時候,臺下的學生其實也需要借助自己的擺法與其進行對比、思考。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在眼前的才是實實在在的,如果僅憑大腦中的記憶,效果肯定會打折扣。4.課堂最后的總結不停留于表層在課堂最后,慣例地進行一次總結。總結其實很重要,如果僅憑一句“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感悟?”我想,這將是一個敗筆。總結性的提問絕對不能停留在表層,需要切合課程目標和要求進行具體的設問。本節課最后,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幾種面值的人民幣?(2)人民幣的單位不同,價值有什么不同?——引出1元=10角,1角=10分。(3)同樣買一樣東西,怎么付錢?——有很多種方法,但是最后所付的錢正好等于物品的價格。一節數學活動課開展得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是否“有趣”。我不否認“有趣”的環節確實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們需要努力在“有趣”的基礎上走向“有效”。只有這樣,才會展現出一節成功的數學活動課,一節有“數學味兒”的活動課。
作者:吳逸婷 單位: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
- 上一篇:人民幣匯率利率及本外幣一體化研究
- 下一篇:江西省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