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風險評級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17 04:17:00
導語:商業銀行風險評級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國家風險對商業銀行安全性的影響日益顯現。中國加入WTO后,經濟開放度迅速提高,大批跨國公司涌入國內市場,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不斷增加,使得各項業務活動中越來越多地涉及國家風險管理,這對現有風險監控體系和分析工具提出更高要求。
國家風險的特點與分類
作為銀行業風險之一的國家風險,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或其居民出于某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償還外國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因國際結算款項、投資收益等匯回受阻,給銀行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這種風險是由銀行無法控制的因素決定的,通常與借款人所在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等方面緊密聯系。
1.國家風險的主要特點。國家風險與一般商業風險相比,有以下特征:
(1)國家風險是和國家主權有密切關系的風險,表現在東道國制定的有關法律、法令對外國投資者或外國經營者的一些不利規定或歧視待遇。
(2)國家風險存在或產生于跨國的金融經貿活動中,屬于國際之間經濟交往的風險。
(3)國家風險是指一國的個人、企業或機構作為投資者或債權人所承擔的風險,這種風險是由不可抗拒的國外因素形成的。
(4)國家風險源于東道國的法律和法規有強制執行性,這種風險非合同或契約條款所能改變或免除。
2.國家風險的分類。國家風險可分為政治風險、社會風險和經濟風險三類。政治風險是指境外銀行受特定國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該國貸款等匯回本國而遭受到的風險。政治風險包括政權風險、政局風險、政策風險和對外關系風險等多個方面。社會風險是指由于經濟或非經濟因素形成特定國家的社會環境不穩,從而使貸款銀行不能把在該國的貸款匯回本國而遭受到的風險。經濟風險是指境外銀行僅僅受特定國家直接或間接經濟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該國的貸款等匯回本國而遭受到的風險。
3.國家風險的表現形式。主權國家對于其債務責任或其公共和私有組織的債務決定,往往采取兩種形式:一是債務拒絕,即取消其所有的當期和遠期國外債務和資本責任;二是債務重組,一個國家宣布對于其當期和遠期債務責任進行延緩或推遲,進而通過對諸如債務期限或利率等的契約修訂來放寬信用條款。
商業銀行的國家風險評級
商業銀行的國家風險評級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各國的國家風險進行評級,第二層次是根據評級結果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國家給予不同的交易信用額度,并擬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方案。通常,商業銀行采用外部評級法和內部評級法對國家風險進行評定。
1.外部評級法。即商業銀行直接采用外部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對國家風險進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評級機構定期對外公布其國家風險評級結果,如環境風險信息機構(BERI)的國家風險評級、《歐洲貨幣》的國家風險評級等。評級機構運用不同的方法將特定國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為一個單獨的指標以反映國家風險的高低。
2.內部評級法。銀行分析家選擇宏觀和微觀的經濟變量和比率開始分析,這些變量和比率在解釋一個國家違約概率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應用關于國家違約的歷史數據考察何種變量最具特征性,以確認一套關鍵變量,這些變量可顯示國家風險程度。主要的考察變量包括清償力指標、流動性指標、國民經濟發展指標、經濟管理水平指標等。在挑選主要變量之后,一般將國家分為違約國家和履約國家兩組。然后,管理者應用統計分析模型判定哪些變量能夠在債務重組與非債務重組中起重要作用。一旦主要的變量及其相對重要性或權重被確認下來,就應當對各變量的當期價值進行考察,從而鑒別當前政府負債質量的好壞以及政府貸款申請人的風險等級。
根據現代資產理論,任何一個資產管理者都面臨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對于跨國界貸款或從事國際貸款的銀行,其受險資產主要具有非系統的國家風險特性,即受每一特定貸款國本身具有的變量因素的影響。銀行國際貸款的另一種國家風險便是系統國家風險,是由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或變量因素而引起的資產損失。經濟學家依據上面的邏輯思維,結合計量經濟學技術,設計了多種樣式的國家風險計量分析模型。目前,比較常見的風險評級模型有:多重差異分析、邏輯分析、分階段回歸分析以及政治穩定性分析等。這些模型的共同特點是在大量歷史數據基礎上,通過統計分析提煉出最具敏感度的風險評價指標,形成對國家風險的有效估計。在建立指標體系之后,模型提供的算法能夠很好地對各指標的變化程度及發展趨勢作出整合分析。通常,商業銀行對國家風險評級分三個步驟進行:一是建立國家風險評級的宏觀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國家風險評級的微觀分析模型;三是建立專家分析系統。
通過對所有國家各方面情況的綜合分析,將國家風險分為A、B、C、D、E五個從高到低的信用等級,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國家給予不同的額度。一般來說,A級信用等級國家沒有額度限制,商業銀行可以與其進行任何種類的業務往來,而且在交易量上沒有限制,E級信用等級的國家沒有額度,商業銀行不能與其發生任何業務往來,其他信用等級國家可以與其發生業務往來,但每類業務都有最高額度限制。
商業銀行的國家風險管理
1.國家風險管理的基本準則。有的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僅考慮貸款對象的信用風險而忽視其國家風險,往往作出錯誤判斷,從而帶來風險損失。同時,國家風險與信用風險在風險損失補償方面也有很大區別。如果純粹只是信用風險,而交易雙方又處于同一法律制度約束下,那么當信用風險發生時,貸出者可以向當地破產法庭尋求法律保護。然而,如果發生國家風險,銀行不可能找到一個國際破產法庭使其可以向某國政府索取補償,則彌補風險損失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這意味著,在向國外投資和借款的決策中,至少包括兩個步驟:首先,與一般國內投資和貸款一樣,對借款客戶進行信用風險評級。其次,必須評估借款人的國家風險。若借入方信用風險低,而國家信用卻處于次級狀態,則該貸款不應當執行。事實上,在國際借款或投資決策中,國家風險的考察應當優于對單個的信用風險的考慮,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2.設定國家信貸風險限額。
(1)對信貸國家設定放款最大百分比。對任何國家的信貸,皆依其可供貸款的資金訂立一個固定百分比,限定對任一國家的信貸不超過該百分比。在實際操作時,則依每個國家的風險、政治情況、借款人的償債能力與其他因素等,在此最高限額內采取彈性信貸。
(2)按資本額設定放款百分比。按資本總額訂定貸款給任一國家的最高百分比,通常是就各個國家的風險程度設定不同的百分比。
(3)按外債狀況訂定信貸百分比。依據一國的償債能力,就其所能承擔的外債程度,分別訂定最高信用限額,實際信貸額不得高于此最高信貸限額。
(4)不預先設立信貸限額,而按交易性質個案決定信貸額度。對信用的核定是按個案性質審理,而非以年度為基礎計算全年的信用限額。然而,此種個案分析法仍須輔以全年度的審查,才能使當期的債務與當期償債能力配合,并可按將來預期償債能力,提供新的信貸額度。
3.國家風險的化解。
(1)尋求第三者保證。國際性銀行在從事跨國貸款時,為減少風險損失,一般均要求借款人尋求第三者對貸款提供保證。在實務上,擔任此種貸款的保證者通常為借款國的政府或中央銀行,以及第三國銀行或金融機構。在由借款國政府保證的情況下,債權銀行所面對的國家風險便轉為主權風險,風險程度相對減輕。如果債權銀行對主權風險仍有疑慮時,則往往要求借款人尋求第三國銀行保證,而使國家風險轉移至信譽較佳的第三國。
(2)采用銀團貸款方式進行。當國際貸款金額龐大且不易取得第三者保證時,通常是以銀團貸款方式實行,由參加銀團貸款的銀行共同承擔風險,而減少個別銀行單獨放款的可能風險。商業銀行亦可通過與世界銀行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合作融資的方式,達到化解風險的目的。
(3)貸款力求多元化。多元化是指投資國別分散化和貸款對象多樣化。銀行一般不是從單個國家的角度來管理國家風險,而是從銀行資產組合的總體安全性來把握國家風險。在分散化基礎上,對于特定國家貸款項目的國家風險問題,應當做到數量化分析。從理論上講,就是把對債務國的風險估計結果變成銀行資產組合的種種約束,加入銀行管理的決策函數之中。運用數學模型,對目標國家的風險作出合理評估,并采取應對措施。
(4)轉貸和債轉股方式。當債務國發生債務危機,不再有能力償還到期的公共及私人的國外債務時,銀行的直接損失就已經發生了,但為控制損失的程度,借貸雙方往往共同協商,就債務的支付安排作出變動。目前,債轉股方法比較受債務國歡迎。雖然銀行要接受比原有賬面價值低得多的債權市場價值,但至少為債權銀行和債務國解決債務問題提供了一個途徑。
(5)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緩解國家風險。傳統貸款的可轉讓性極低,交易費用高,加上許多銀行貸款組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貸款交易市場難以深入發展。同時,傳統的利率浮動實質上不過是把利率風險由銀行轉移給債務國,一旦債務危機發生,對銀行來說,結果是利率風險轉化成為信貸風險。為提高債務的市場可轉讓性以及便于控制債務國利率風險,隨著金融市場不斷發展,西方銀行趨于選擇具有較高流動性的債務工具代替傳統風險緩解手段。
(6)采取風險自留方式。對一些無法避免和轉移的風險應采取一種積極務實的態度。在不影響國際投資者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承擔所面臨的國家風險。實際上,自留風險是一種主動的風險控制手段,它會使投資者為承受風險損失而事先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修改行為方式,努力將風險損失降到最小程度。
- 上一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
- 下一篇:銀行業走勢制度選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