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制度改革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3 05:03:00

導語:法官制度改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官制度改革分析論文

法官隊伍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話題。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多如牛毛,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它畢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筆者試圖從制度層面上解剖法官隊伍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對法官職業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對法官隊伍現狀的整體評價

說到對法官隊伍的整體評價,筆者想引用最高法院副院長的話,他說,1998年以來,全國法院大力加強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廣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忠于職守,愛崗敬業,廉潔奉公,嚴肅執法,秉公辦案,為保障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事實證明,法官隊伍是好的,是黨和人民完全值得信賴的。筆者認為,這個評價是中肯的,也是實事求是的。相比而言,法官同行政機關和其他司法機關相比,從人員素質到工作效率都是比較高的,這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不等于說法官隊伍就不存在問題了,實際上,我們的法官隊伍無論從人員素質還是管理制度上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那么,現階段法官隊伍究竟存在一些什么問題呢?

(一)從隊伍素質上看,法官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業務素質偏低,職業化程度不高

先從業務素質看。筆者并不否認,我們的各級法院確實有一些高素質的法官,我們有些法院,特別是高級法院或經濟發達地區的法院,吸收了一批普通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或碩士、博士畢業生,他們有著堅實深厚的法學理論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司法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能夠熟練地運用法律和法學理論解決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法院的中堅和骨干。但遺憾的是達到這樣標準的法官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整體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優于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上級法院優于下級法院。實事求是地說,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或大部分法官還沒有達到職業化的要求,有的還相距甚遠。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的法官大多數已經是大專以上學歷了,你那么說,是不是夸大其詞?不可否認,我們的法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是呈逐年上升的態勢,有的法院已經達到了80%或者90%以上。我們也習慣于用我們的法官通過參加了什么業余學習,獲得了什么文憑,大專以上學歷占法官總數的百分比來證明法官素質的提高。如果單從數字看,法官的素質還是說得過去的。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應當看到這些80%或90%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法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其他大多數是參加工作以后在職參加業大、自考、函授、刊授等畢業的,當然其中也有一少部分人通過這種方式的自學掌握一些法律知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學歷教育的功利性。大部分人是為文憑而學習,而不是為知識而學習。審判實踐中我們的一些法官盡管具有這樣那樣的文憑,卻弄不清復雜的法律關系,審起案子來是語無倫次,大白話充斥庭審,撰寫的審理報告、判決書千篇一律,語言邏輯不清,讓人看了不知所云。可見這種業余的學歷教育對學員業務素質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法官整體的業務素質并沒有產生預期的飛躍,文憑和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從法官隊伍的人員構成來看,我國法官成分復雜,同質化程度嚴重不足

從各級法院法官的來源來看,我國法院法官的成分極為復雜。有的從行政機關調入,有的是教師改行調入,有普通高等院校畢業分配來的,有的是轉業軍人安排就業的,有的是經考試錄用的,有的是“以工代干”轉正的,簡直是五花八門。這些人有的是大學或大專畢業,有的中專、高中甚至初中畢業,學的專業也是五花八門,而普通高院校法學本科以上畢業的只占極小的比重。這么多成分如此復雜的人組合在一起,由于文化程度不同、所學專業不同、經歷背景不同,必然導致人生觀、價值觀、法律觀的差異,最明顯的是面對同一件案件,一個法院的不同法官或上下級法院的法官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有學者指出,我國法官隊伍比較缺乏職業傳統和職業氣質,其職業特點也處于模糊狀態,不僅在法律意識、法律專業知識上難以形成共同語言,而且在職業倫理、職業操守等方面也難以達成共識,內部自律機制因而難以有效建立,不可避免地造成審判秩序的混亂和違法違紀現象的發生,從而導致法官的公信度不高,這個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三)從法官隊伍的管理體制及管理手段來看,現階段實行的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已經不適應司法職業的內在要求先從制度設計上說,建國以來我們的各級法院都是按標準的行政機關設計的,就是現在,各級法院的內部機構設置和管理方式與行政機關并無二致。如院長以下設副院長、庭長、副庭長,下設若干業務庭室和綜合處室,院長、副院長分管幾個庭室或部門的工作,這與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設置和運行方式極為相似。所有的人民法院都存在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我們的法官被人為的分成了三六九等,法官與領導之間、下級領導與上級領導之間事實上存在著領導與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領導的好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官的升遷任用與獎懲,事實上形成了法官對領導、下級領導對上級領導的人身依附關系,而人身的依附必然導致意志的屈從,造成法官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法官職業意識的養成,不利于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這個權力結構適用于行政機關卻不適用于人民法院,因為它違背了司法的規律。

再從各級法院的運行機制來看,現在通行的案件審批制度,也有悖于司法的規律。通行的做法是一個案件要經過庭長、主管院長、院長審批或者審判委員會研究才能下判,審而不判、判而不審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這些庭長、院長不辦案卻可以“唱主角”決定案件的結果,而在一線辦案的法官反而成了“跑龍套的”,可謂中國一“怪”。實際上,法官的審判活動無一例外地要經歷“獲得案件事實→擇取法律規范→解釋法律規范→對法律規范與案件事實的價值和邏輯關系進行內心確信→形成判決的思維推理過程。這個思維推理過程是由法官獨立完成的,它是一個個性化的腦力勞動,不需要他人的干擾。這種無限往復的邏輯實證過程會外化為一種定向的思維習慣,成為法官職業化的一個突出特征。而現行的案件審批制度卻未能體現這一特點,以行政權力代替審判權的行使,實際上是違背司法規律的。

(四)從法官隊伍的數量及工作效率來看,我國法官數量過于龐大,工作效率不高

據統計,我國現有法官大約20多萬人,平均每5、6千人就有一名法官,與發達國家每5—6萬人有一名法官的比例相比,我們的法官數量實在過于龐大。與數量龐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法院法官的審判效率并不高,每人每年結案只有三、四十件案件,只相當于美國法官的十分之一。

為什么我們的審判效率如此之低?是不是一線法官辦案的絕對數量很少?我看不是,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法官一年能辦一二百件案件,一般的也能辦百十件,效率并不低。造成平均結案率低的很大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法院存在相當數量的“脫產”或“半脫產”法官。在法院,辦案最多的是審判員(包括助審員),副庭長次之,到了庭長一級辦案就少了,當了院級領導就基本不辦案了,再加上不辦案的行政管理人員、綜合科室的法官,不辦案或基本不辦案的法官占到了法官總人數的一半左右。這樣平均下來,審判效率自然不會很高。二、關于法官隊伍存在問題成因的思考

關于法官隊伍存在的問題成因的探究,應當從分析問題入手,最終從制度的層面加以考量。

(一)關于法官素質的思考

先從法官的選任看,選拔任用法官的標準過低使得法官的整體素質先天不足。法官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法官以行使國家審判權為專門職業,不僅要具備國家公務員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且要具備法官必須具備的獨特的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地位。然而建國以來,特別是法官法實施前,法官職業的特殊性一直被忽略了,對法官的選任幾乎無任何諸如教育背景、專業知識、工作經歷等方面的要求,很多人可以未經嚴格選拔而進入法官隊伍。由于沒有嚴格的選拔任用法官的標準,一個人到了法院不論是否從事審判工作,不論素質是否符合審判工作的要求,只要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干部級別,都被任命為法官。法官職稱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象征、一種可以平均分配的待遇。結果導致兩個惡果,一是法官隊伍無節制膨脹,形成了一支數量龐大而素質參差不齊的法官隊伍。相當一部分人雖有法官職稱但卻不勝任法官職務。二是法官與書記員比例失調,由于書記員逐漸被選任為法官,造成書記員嚴重缺乏,一些本應當由書記員承擔的工作卻由審判員來完成,造成法官與書記員分工不明,既影響了工作效率,又影響了案件質量。

再從對法院、法官的管理制度看,制度的設計忽視了法官職業的特殊性。建國以來我們在制度的設計上把法院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機關,將法官等同于一般的公務員進行管理(即使到了現在,法官仍然沿用公務員的考核辦法,法院的干部任免仍沿用行政機關的做法),在制度設計上忽視了法官職業的特殊性。而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法官職業的特殊性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法官隊伍職業化程度不高的現實已經造成,我們正在為忽視法官職業特殊性的制度設計付出代價,而且還要繼續付出代價。現在我們卻過多地指責法官的素質低下,實際上,法官的素質是由法官制度決定的,既然你在制度設計上將法院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機關,既然你將法官等同于一般的公務員,那么你就沒有理由要求法官具備比公務員更高的素質。所以單純指責法官素質低、不求上進是有失公正的。

(二)關于法官管理體制的思考

首先從領導干部的任免看,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不符合法官職業化的要求。建國以來,法院的領導班子都是同級人大任免,實際上是由組織部門選任委派。這在行政機關并無不妥。關鍵在于法院不是一般的行政機關,法院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部門,你從其他黨政部門選配干部,很難適應審判工作專業化的要求。比如說一個相當級別的領導,盡管他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在行政機關他可能是一名稱職的領導,但到了法院卻未必。為什么,因為當法院的領導,不僅要具有行政機關領導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還要求你具備一定的法律背景和司法經驗。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將黨政機關的領導直接選派到法院擔任領導職務,盡管他對法律是個門外漢,盡管他一個案子也沒辦過,但到了法院就可以直接被任命為院長、副院長、紀檢組長、政治處主任、審判委員會委員,而從事審判職業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法官卻要聽命于這些從來與法律無緣的人,這在法治國家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而在中國卻成了通行的做法,見怪不怪了!這種做法抹煞了法官職業的特殊性,而它帶來的負面效應更是不能低估的,它使法官認為,當法官不必研究法律,只要研究好“社會學”、學會為官之道就足夠了!不懂法的人可以當管法官的官,享受一線辦案法官無法享受的“尊榮”,那么法官還有什么必要勞心費神地學習法律?退一步說,學了法律,成了專家又能如何?

其次從法院的內部運行機制上看,現行法官制度的激勵機制不符合法官職業化的趨勢。制度的導向和評價功能是巨大的,有什么樣的評價體系,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既然你將法院設計了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權力結構,既然享受尊榮的等級與官階成正比,既然當了官能過上“食有魚、出有車”的體面生活,享受到普通法官無法享受到“尊榮”,那么法官必然形成以當官為榮、當兵為恥觀念。可以說,我們現在實行的法官制度,實際上是鼓勵“當官”,而不鼓勵在第一線辦案的制度。所以說,行政化的管理體制不僅不能保證選拔出高素質的法官,更重要的是還造成了法官價值評價體系的扭曲。一個人到了法院,當了書記員,想當審判員,當了審判員,想當庭長,當了庭長,想當院長,沒有一個人甘愿一輩子當個書記員或審判員的。實際上,評價一個法官水平高低的標準已經變成了他實際享有的行政級別的高低,而其本身所具有的法律素質倒在其次了。而在現有的體制下,想當官除了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素質外,更重要的是有“道”,所以我們的有些法官不是把精力用在學習研究法律上,而是千方百計挖空心思想當官。那些當官無望的,則消極地對待工作混日子,那些真正高素質的法官由于年輕或社會經驗不足無法得到晉升的機會而處于較低的等級,無法享受到法官職業應當給他們帶來的尊榮,導致他們對前途、對事業悲觀失望,而逐漸喪失了進取心,整個法官隊伍缺乏應有的生機和活力,這就是現階段各級法院的法官學習業務提高素質缺乏內在動力的根本原因,這就是我們花了那么多錢搞了那么多的進修、培訓而效果不理想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提高法官整體素質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