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執政降低交易費用論文

時間:2022-06-13 09:29:00

導語:地方執政降低交易費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執政降低交易費用論文

【摘要】本文采用經濟學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就是降低社會中交易費用的能力。并且,本文通過對節約交易費用的經濟學分析,舉例解釋了地方政府官員的行為,提供了可用于證偽的結論,最終回到對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分析上來。

【關鍵詞】地方政府執政能力失信行為實證分析

有關地方政府執政能力以及政府失信的問題是近來的熱門話題,學界與民間均見仁見智。我國當前政治、經濟處于轉型時期,地方政府執政行為面臨其執政范圍內的具體約束。地方政府有些執政行為雖滿足上級政策,卻沒有帶來效率;有些執政行為看似與上級精神相違背,卻是符合其轄管范圍內的經濟運行需求、滿足效率的原則。孰是孰非不能僅憑一家之言,本文正是以此為背景試圖實證的分析地方政府在面臨不同局限條件時行為的變化,在經濟學意義上給出合理解釋,在推測地方政府行為的基礎上給出建議,努力使上級、地方政府和公眾三方之間的利益達到帕累托最優。

在本文中,分析方法采用標準的經濟學理論,并以需求定律作為一切解釋的出發點。當交易費用不為零時,經濟人必然力圖使交易費用降到更少。因此當一系列局限條件給定時,我們所考察的社會中總的交易費用一定處于最低的水平,否則總會有人出于私利將自己的資源配置到減少其所面臨的交易費用的努力上,只要在他看來作為代價資源的付出小于其對交易費用的節約。如果降低交易費用努力的過程,若不會使其他人的福利降低,那么屬于帕累托改進;若降低他人福利,將會面臨科斯定理所針對的情況,此時如果由政府出面阻撓經濟人降低交易費用的努力,將損害經濟人利益。如果這一損害與其所造成的其他人的福利降低的水平并不相等,那么他們之間總是存在一種可以交易的空間,以引導他們彼此交易以使自己的損失變得更小,直到至少一方認為繼續交易是無利可圖的,那么在社會總體看來交易費用必然最小。

若要使交易費用在整個社會看來變的更小,唯一的方法是引入新的局限條件,這一情況就是制度的變遷。制度的作用就是幫助制度的制定者使其自身面臨的交易費用降到更少。市場是一種制度,由私人來配置資源;政府也是一種制度,是出于降低交易費用的努力。市場和政府在降低交易費用的努力上擁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取決于對各自交易費用節約的比較。地方政府的執政行為千差萬別,但在本質上以經濟學的眼光去看待都屬于對降低交易費用的選擇,因此,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強弱就體現在對社會交易費用節約的多少。如果一個地方政府對社會交易費用的節約越多,那么它的執政能力就越強,反之就越弱。

以下就從真實世界中的具體案例開始,采用經濟學知識分析這一問題。

案例:公共品投資。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屬性(或準公共品具備其中的一條屬性),因而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對消費公共品的個體收費困難(非排他性),所以這項工作應該由政府完成,比如國防。但是,僅就地方政府而言,有多少公共品其意義能夠與國防等同從而非政府投資不可呢?要知道地方政府投資所依賴的資金也無非是納稅人上繳的稅金,同樣數量的貨幣,是由民間經濟力量來支配還是由政府來支配經濟效率更高呢?由于民間所掌握的市場信息要比政府充分,且“花自己的錢比花別人的錢要細心”,在非公共品領域的投資上市場相比政府具有比較優勢,所以政府的投資就其可以選擇的范圍應該集中在公共品投資上。

事實上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為,屬于一種降低交易費用的選擇,這是因為,政府對公共品投資所需的資金來自于公民對稅收的交納,這就相當于私人(對應不同的民間經濟力量)聯合起來委托政府進行了一項經濟活動而不是他們選擇自己進行這項經濟活動。

如果私人直接出資提供公共品,由于公共品非排他性,對消費個體監督的費用頗高以至于無法對其實行收費,因此提供公共品的私人放棄了對消費個體收費的權利。但是如果放棄的本身能夠帶來一項收益并足以彌補因為放棄而產生的成本,那么公共品完全可以由私人來提供。例如,在自助餐中,買方只需要支付一筆固定的金額,對食物就可以盡取所需,直到消費者邊際效用為零。賣方承擔提供“自助餐”的義務,那么會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此自助餐所提供的“免費”食物具備了非競爭性,已成為準公共物品,但它卻是由私人提供。消費者享用的食物來自賣方付出成本的獲取,因而如此“免費”的行為對賣方而言是放棄了對應的收費從而屬于成本,但另一方面,賣方因為不用操心顧客具體需求從而節約了對菜品的整理、監督等費用,后者對交易費用的節省大于前者對交易費用的支出,所以私人才愿意并且提供這種(準)公共品。

“自助餐”的案例提供了一種思路,雖然公共品由于非排他性而難以收費,但是如果對其的提供能夠伴隨著對另一種交易費用的節約,并且后者大于前者,那么公共品就完全可以由私人來提供(蘊涵著私人提供公共品對自身有利可圖并且符合效率)。如果因為難以收費而放棄的收益(交易費用)大于對另一種交易費用的節約,那么由政府來提供公共品就是有效率的。

因此,對公共品的提供面臨著兩難沖突,即提供公共品希望放棄的收益越小越好,而對其它交易費用的節約越多越好,解決這一兩難沖突的關鍵就在于對交易費用放棄與節約的比較。到底由私人還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在于誰對交易費用的節約更有利。如果對某一種公共品的提供私人將比地方政府更有利于對社會交易費用的節約,而地方政府卻執意要承擔起對該公共品的供給,無疑是執政能力低的表現。

如何判斷到底是私人還是政府供給某一公共品更有效率呢?我們認為,市場是甄別這一信息的最有效率的制度。地方政府將自身的主要職能定位在維護法治并接受其監督、保證市場健康合理的運行,這樣私人會通過成本收益決策自行決定是否提供某項公共品。剩下的一些私人所不愿意提供的公共品,如果確實為社會所需,那么自然應該由地方政府來提供,這個時候政府提供公共品對交易費用的節約一定大于如果由私人提供時對交易費用的節約,因此是有效率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具體行為都是出于對交易費用的節約的努力。所謂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就是指降低社會(地方經濟事務)中交易費用的能力。如果一個政府某行為選擇不過是為了降低內部某些人的交易費用,伴隨而來的代價卻是社會整體交易費用的提高,并且后者大于前者(例如腐敗),那么它在執政能力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的空間。對于社會中的稀缺的資源,到底是由市場還是由政府來配置,并非是一個規范的、必然的問題,而是取決于對它們各自節約的交易費用的比較。正如本文開頭所陳述之意,一個執政能力強的地方政府,會將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源配置領域交由市場,執政能力強所換取的收益就是地方經濟的繁榮。因此,本文全部的經濟學分析最后給出一個推論:如果對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間相互比較,誰管轄范圍內由市場配置的資源所占的分額越多,那么經濟也就越繁榮,它的執政能力就最強。正如本文標題說言,該推論因為能夠觀測從而可以在真實世界中接受證偽,以正“實證”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