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價值取向論文
時間:2022-09-15 11:52:00
導語: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價值取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性價值內涵產生于對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
稅務部門作為公共部門之一,公共性是其行政管理活動的主導價值取向,它既能在宏觀上指導和規定整個稅務行政管理活動發展進程,又可以在微觀上直接影響稅務人員的管理行為。探究稅務行政管理活動的價值內涵,進而推斷出其價值產生的根源,對于公共管理的結構設計、功能定位、管理方式選擇都有重要的導向意義。
公共性價值的內涵當前,國內外學術界對“公共性”內涵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解,但從公共管理角度來看,“公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倫理價值層面上,“公共性”必須體現政府活動的公正與正義。其次,在公共權力的運用上,“公共性”要體現人民主權和政府行為的合法性,支持公民社會,體現公開與參與。第三,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意味著公共利益是政府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必須克服私人或部門利益的傾向。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內涵可以歸結為公共精神。
現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應包括四個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來源;法的精神,它意味著政府的一切活動應受到預先確定并加以宣布的規則制約;公正的精神,即承認社會公民應具有平等的權利并不受公共權力所侵害;公共服務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務應盡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過程應平等、公正和透明。這四種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動中的實現方式應是:逐步實現政府與公民平等化;行政權力既受到保護又受到制約;行政活動既有效率又有責任;公共行政是由民眾驅動的、積極的、合作主義的、參與的過程等等。公共性價值的內在要求在2004年國家統計局新頒布的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劃分規定里,明確了稅務部門“公共管理”部門的行業性質。稅務部門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具有與其他公共部門相同的價值取向。它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其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第二,用來從事稅收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
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因此,稅務部門應該是一種“公益組織”而不應該是一種“自利組織”。它應該也只能把追求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本組織、本部門的行為目標。當然我們需要澄清的問題是,公共性不是稅務行政管理的主導價值取向,而不是唯一。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除了正義性和公平性以外的主導價值,稅務行政管理活動也有安全、自由度的價值要求,也有成本——效益的核算問題。按照公共性的要求,作為稅務部門的公務員,其道德價值坐標應包括三個主要向量:其一,稅務公務員必須建立對公共利益的信仰;其二,必須對其執掌的公共權力,如征稅權、檢查權、稽查權、核稅權等,以及自己的定位有著充分的自覺;其三,必須確定無私奉獻的價值目標。
前三個維度反映了社會對稅務部門行政管理績效量的要求;秩序、公平和民主的價值取向是一種解決各種社會關系和利益沖突的互動行為模式,反映了社會對稅務行政管理質的要求,后者在稅務行政管理效率評估的過程中,可通過納稅人的滿意程度這一價值判斷來體現。
公共性價值根源在經濟學領域,由于公共欲望和私人欲望的存在,便有了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的劃分。人類為了滿足私人欲望,在經濟上需要有一些物品供自己消費,以維持自身的存續和繁衍。
此外,由于人類還存在著一些不同層次的公共欲望,因而還需要有一些物品來滿足,這些物品便被稱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因其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或非競爭性,而不像私人物品那樣具有獨占性、消費的排他性和可轉讓性,因而它不能或不適宜由市場來提供,而通常由政府來提供,由此產生了公共部門,公共部門產生的特殊背景使其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對公眾利益的追求和公共服務的重視。
可見,公共部門的公共性價值導向根源于“公”、“私”二元結構所產生的矛盾。稅務行政管理就是稅收征管資源的配置問題。具體來講,稅收征管資源是在貫徹各項稅收政策、提高納稅人遵從水平而開展的稅收管理活動中能夠起主體作用的各種資源的總稱,特指對稅收行政管理活動中所能夠投入和控制的各項資源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
稅收征管資源是整個社會資源的一部分,來自于公眾的委托,其根源是公共需要即對于公共產品的需求,是公眾為了取得公共產品而必須付出的代價。稅務部門負責組織收入,其征稅權是公眾的賦予,與公眾形成委托關系。另外,如果借用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企業是對于市場的替代)來看待公共部門,公共部門及其權威也是對市場的某種替代。
因此公共部門存在的理由是:政府通過壟斷賦稅進行公共管理的成本,通常要低于社會成員在完全市場化之下從事公共事務的交易成本,即在社會資源分配給公共部門之后,社會總效益較分配前應該是增加的。當然,不管從公共財政的角度還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一方面說明稅務部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其價值導向的基礎。
優化稅務行政管理近年來,在加入WTO、體制改革、經濟轉型三大合力的推動下,中國正在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深刻的大變革,在職能轉變上,突出表現為管制行政的傳統正在被摒棄,服務行政正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被注入到政府職能設計和政府行政中來,政府發揮作用的重點正在逐步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作為政府的重要執法管理部門,稅務機關也要進行相應的職能定位和轉換。按照前述公共性價值導向的要求,稅務行政管理的變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稅收立法的民主性現代稅收概念也被學者稱為“民主稅收”。在此前提下,稅收只能是滿足人民自身福利需要,并經人民同意而征收的由人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費用。在實踐中,稅收的民主性則主要體現在稅收的立法上,而且民眾參與是民主概念的題中之義,稅收立法民主必然要求民眾參與。2005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召開了聽證會,邁出了稅收立法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是,稅收立法民主機制的完善需要公眾參與。提高稅收立法的民主化水平,讓民眾參與到稅收立法程序中來,必然增強稅法的公眾認同度和遵從度,降低稅收的成本和執法難度,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公眾消極對抗稅法的執行,減少征收阻力和偷漏抗稅的發生。公務員之家
(二)完善稅收法定原則公共性價值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動應受到規則制約,稅務部門可通過完善法定原則實現這一目標。稅收法定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課稅要素明確原則。依據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課稅要素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征稅程序要由法律作出明確規定。為了做到“課稅要素明確”,我們的立法要避免用模糊的詞語。2.稅收程序法定原則。稅收法律關系中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所依照的程序要素均須經法律加以規定。雖然稅收程序法定原則要求征納雙方均須依法定程序行事,然而從約束公權力的立場出發,更為關鍵的是強調征收機關要依法行政,因而征收機關的課征不但須滿足程序的合法性,而且不得越權或濫用裁量權對稅收事項任意處理。
(三)優化服務、提高納稅人滿意度稅務行政管理活動的公共性價值取向決定了稅務部門是服務行政機構,我們必須把服務理念融入稅收工作之中,將建立公共服務型稅務機關應作為新時期稅收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標選擇,從部門性向公共性轉變,從行政執法部門向公共服務部門轉變,從傳統的以官本位、權力本位為特征的管制型稅務機關,向以社會本位、納稅人本位為主要特征的服務型稅務機關轉變,實現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進一步相應調整稅收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在公共性價值取向的指導下,把納稅服務改革和稅務機關職能轉變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