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對策論文

時間:2022-04-13 10:35:00

導語: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對策論文

【摘要】最近兩年,企業社會責任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章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含義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的具體解釋與分析,進一步剖析了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并為推行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指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經濟績效;管理對策

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剛剛落下帷幕,本年度評選的標準是:責任、創新、影響力、推動力。今年把“責任”放在第一位,因為六中全會的核心是“和諧社會”,“責任”既是對股東的責任,也是對員工的責任,還是對社會的責任,還是對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責任,同時也是對人的道德要求。李嘉誠榮獲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特別榮譽大獎毫無懸念,因為他將社會責任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嘉誠以超人智慧創造了龐大的企業王國,他以個人財富創立基金會兼濟天下。他宣布將再捐1/3財富,價值480億元,不僅為華人企業家樹起了夢想的旗幟,更為這個群體注入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血液。因此對企業家來說,不僅僅是做一個好企業,更多的是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歷史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在不同時代的法律和道德環境中是不一樣的,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這一發展過程大體如下:

18世紀,企業高效率地使用資源,為社會提供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并遵循市場原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能被認為履行社會責任了。一些富有的企業家如果還能為社區提供捐助和做點慈善事業,則會受到頌揚。19世紀中后期,西方國家工業化完成,公司制日趨成熟。但面對工傷事故頻繁,勞工缺少安全保障和生活保障等問題,遵守經營倫理,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工地位,就成了社會對企業的普遍要求。20世紀初期,公司的公共性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開始向“對外”和“對內”兩個方向發展。對外,更強調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責任,強調企業為公共福利、慈善以及科學與教育進行捐助;對內,則從公司治理的角度,進一步強調了對全體股東負責。20世紀中后期,則有“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孕育和興起。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企業社會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會責任包括含有社會利益內容的法定責任和含有社會利益內容的道德責任。法定的社會責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規明文規定的企業應當承擔的對社會的責任。如果企業違反法定的社會責任,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道德的社會責任是指雖然沒有法律的直接規定,但道德倫理要求企業承擔的對社會的責任。由于法律規定不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道德的社會責任便成為法定的社會責任的必要補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整個企業的社會責任。狹義的企業社會責任僅僅指企業根據倫理道德對社會承擔的責任,也就是道德責任。但正如學者所言“公司社會責任概念,其本身,基本上雖是道德性的抽象觀念,但在學術研究上仍應該請求如何將之具體落實的辦法,否則將淪為純粹道德化的訴求,免不了終致落空成為一項口號而已。”因此有必要將這種道德責任法律化。另一種途徑是將這種社會責任融進具體的制度設計中,例如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賦予職工參與決策、確立董事中心地位等。這一定義顯示:(1)企業社會責任是多元化的,具體可分為以下六個主要方面。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如員工安全健康、培訓等);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如質量、誠信等);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如賺取利潤、保證企業成長發展等);企業的政府責任(如納稅、履行政府經濟政策等);企業社區責任(如社團和慈善捐贈等);企業對環境的責任(如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等)。(2)企業社會責任是更高層次的企業責任。(3)社會責任的承擔與企業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有因果關系。判斷企業是否承擔了社會責任不能只根據“說”,必須根據其行為和后果下結論,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那些只喊漂亮口號而不落實行動的企業,很難讓人相信其社會責任意識的真誠。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1)公眾期望。對企業的社會期望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急劇增長,公眾支持企業在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也追求社會目標的主張,現在則更加堅定。(2)長期利潤。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趨向于取得更穩固的長期利潤,這是更好的社區關系和負責的行為,產生了更好的企業形象所帶來的必然結果。(3)道德義務。一家企業能夠并應該有良心,企業應該具有社會責任,因為負責的行為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4)公眾形象。公司設法加強自身的公眾形象已獲得更多的顧客、更好的雇員、進入貨幣市場以及獲得其他益處。由于公眾認為社會目標是重要的,企業就能夠通過追求社會目標來創造一個為大眾喜歡的形象。(5)更好的氛圍。企業的參與能解決許多社會難題,從而在企業中創造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令人向往的團體,這種氛圍有利于吸引并留住雇員。(6)減少政府調節。政府調節增加了經濟成本,限制了管理當局的決策靈活性。通過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可以期望減少政府調節。(7)責任與權力的平衡。企業在社會中擁有巨大的權力,這就要求有同等程度的責任來平衡它。當權力遠大于責任時,這種不平衡會助長違背公眾利益的不負責行為。(8)股東利益。從長期來看,社會責任將提高企業股票價格。股票市場將把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看作風險更小的和接受公眾監督的公司,因此,他將使股票獲得更高的價格——收益比率。(9)資源占有。企業擁有財政資源、技術專家和管理人才,它們有能力幫助需要援助的公共項目和慈善計劃。(10)預防社會弊端的優越性。社會問題發展到一定時候必須處理。企業應該在問題變得更嚴重時,付出更大的代價去補救,以及分散管理當局實現產品和服務目標的經歷之前,對它們采取措施。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

有觀點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將帶來經營成本的增加,從而影響其經營業績,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績效是一種負相關的關系。在短期財務核算下,這一觀點是成立的。但事實上,這只是企業短期財務績效與社會責任的矛盾沖突,長遠分析未必如此。企業的社會責任支出雖然增加當前的經營成本,但正是這些社會支付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回報。(1)提高企業融資吸引力。在全球媒體和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勞工問題時,有效地實施社會責任管理有利于保護和提升公司品牌價值,避免公司品牌因勞工標準等問題受到損害。社會責任管理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業社會聲譽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2)提高人力資源的回報。人力資源狀況對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全面而富有針對性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能夠比僅僅依靠經營者個人的努力在提高企業績效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沃爾瑪公司將員工視為合伙人,于1971年實行了“利潤共享”政策。這一政策促使員工們不折不扣地以管理層對待他們的態度來對待顧客。員工善待顧客,顧客感到滿意從而經常光顧本店,這正是利潤的真正源泉。(3)提高顧客的滿意度。長期與一個供應商保持穩定合作關系的企業將比那些同時擁有很多供應商的企業具有更高的績效水平。(4)獲得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企業對政府的責任主要集中于按照法律法規辦事,依法納稅,如果企業對政府負責能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政策促進企業發展,那么該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此外,較好的社會聲譽對于求職者也具有更大的親和力,更容易得到勞動者的認同,它會直接影響到人才的流向。對于外向型企業來說,是消除貿易壁壘的利器。推行社會責任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及其商業伙伴更好地遵守法規,避免因社會責任管理不善而丟失國際訂單。

四、我國企業推行社會責任管理的對策

根據我國當前實際情況,要實現良好的社會責任管理目標,必須采用系統的方法,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納入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去,確保社會責任管理的落實。

(一)樹立承擔社會責任的觀念

如果說以前,企業考慮環境因素少,人們更多把目光放在經濟增長問題上,今后企業面臨更多嚴厲的具有懲戒性質的勞動保護和環境的法律法規,管理部門將強化勞動保護立法以及制定強制標準等措施,迫使包括我國企業在追求生產效益的同時,把環境保護與勞動保護兩方面的內容考慮進去,促使處于單一原始積累盡快走向人本主義。億利資源集團主導產業是治理沙漠,使點沙成金和社會效益互動提升,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贊揚。正如王文彪所說:治理沙漠我沒有賺多少錢,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既是一個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資源的消耗者,這是億利資源的歷史使命。在治理沙漠起初是為了生存,后來是為了發展,但是更多卻是造福當地百姓,改善區域環境。所以今后不管賺錢不賺錢,我們講也就是要將治理工程進行到底。

(二)建立社會責任系統化管理

要從整個組織所有的業務范圍出發,積極和系統地理解、管理及交流風險,從整個組織的目標出發制定風險管理策略。目前眾多的企業僅僅停留在最低的管理層次,回避法律風險,極力逃避社會責任,甚至為節省成本而引起生產事故。

(三)建立社會責任管理傳播系統

可仿效國外企業制定并公布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借鑒國際上影響力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要按照標準要求,不斷改進企業工作環境與職工生活環境,改變本土企業“勞工權益保護不充分”的不良社會形象。

(四)貫徹實施SA8000標準

SA8000標準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歐美部分國家也開始強制性在我國出口企業中推行SA8000標準認證。SA8000標準能夠引導廣大企業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在企業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于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給予更多關懷。

總之,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是一個渴望基業常青企業的自我約束,也是企業獲得社會承認的有效途徑。當企業回報社會的時候正是自身獲得立身之本的必要付出。我們呼吁中國企業從有序經營的偉大愿景出發,以創造陽光下的利潤為追求,使之成為最受尊敬的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