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制度改革完善論文
時間:2022-04-10 09:48:00
導語:審判制度改革完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審判制度審判原則完善措施
[論文摘要]我國現行的審判制度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亟需改革和完善,目的是確保嚴格執法,消除司法腐敗,真正實現司法公正。本文擬從幾個角度討論審判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措施及可能性。
審判方式改革的目的就是確保嚴格執法,消除司法腐敗,真正實現司法公正。當前國內討論最多的就是如何全面落實公開審判原則,將法庭的整個審判活動置于當事人及群眾的監督之下,放權給合議庭和獨任審判員,最終的目標是實現法官獨立,即指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受來自法院外部的干涉和法院系統內部的干涉。法官獨立是現代司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石,目前改革的關鍵是改革和完善審判制度。
如何改革與完善我國的審判制度,以達到司法公正的目的,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需要改革和完善。
一、進一步落實獨立審判原則,改革法院體制和人、財管理模式
要在我國建立以法官為中心的審判機制,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精簡法官,對現有法官進行分流。采取考核的辦法,擇優錄取部分業務能力強,素質較高的法官繼續擔任法官,建立名符其實的法官隊伍。
2.建立科學的書記員管理體制。司法考試已經切斷了書記員直通法官的通道,但多數法院對書記員的管理仍是維持現狀,法官多書記員少的現狀并沒有改變。書記員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而是分配到各審判庭,只負責所在審判庭的書記員工作。由于書記員少,有的審判庭根本沒有書記員,法官仍然要擔任書記員的工作。因此,應建立科學的書記員管理體制。設立一個管理書記員的機構,將書記員相對集中管理,但并不集中辦公,而是將書記員相對固定為某一審判庭服務,如遇其他審判庭書記員人手不夠,則由書記員管理機構根據各審判庭的工作需求統一調配。
3.簡化法院司法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現在每個法院都設有相似的行政機構,且數量較多,在高級法院甚至比審判機構多,級別與審判機構同級,有的甚至高半級,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審判機構和法官的中心地位。因此,應圍繞著服務于審判工作為標準改組現有的司法行政管理機構,在法院內部建立統一的司法行政管理機構,統管法院的所有行政事務,并給每位法官配備專職助手。
4.建立單獨的執行員管理體制。現在的執行員和審判員的地位和待遇是同等的,管理也是與審判員混合在一起,所有的執行員都被任命為法官。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行工作由執行員執行,這就排除了法官搞執行的權力和義務。根據法官法的規定執行員不是法官,而現在的執行員都是雙重身份,這是不合法的。因此,確有必要建立執行員管理體制,將執行員從法官隊伍中分離出來,使執行員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5.使法院的經費與地方財政分離,各級法院的經費由中央財政預算或者由中央規定標準在地方財政中實行單列。目前體制最大弊端是采用地方經費包干的作法,導致法院在經費上過多地依賴于地方。要做到司法公正,應地方法院經費獨立于地方政府,必然使法院真正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斬斷地方保護主義滋生的一個重要根源。
6.改革審判委員會,取消審判委員會對個案的決定權。審判委員會不參加開庭,而是由合議庭向其匯報,由其討論并決定案件如何判決,是合法的“暗箱操作”。審判委員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判組織形式,實行民主集中制,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這種組織形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無疑是對我國審判事業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這種具有行政色彩的組織形式已經不合時宜了。審判委員會對個案有決定權,對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必須執行,造成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局面。一方面阻礙了法官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又成了法官逃避責任的避風港。由審判委員會來討論決定案件,造成有的當事人及其委托人,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庭審理活動中,而是放在找關系上,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法官獨立,加劇了司法腐敗的形成。因此,取消審判委員會的個案決定權已勢在必行。應將審判委員會的職責主要轉移到總結審判經驗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上去。
通過上述改革,使以法官和審判工作為中心的體制得以實現。其他工作應圍繞著法官和審判工作服務。只有明確分工,這樣才能提高司法效率。
二、真正做到公開審判,確保司法公正
筆者就公開審判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建議:
1.實行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對于辦案人員在審判公開中的違法行為要確立違法制裁制度。制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體制裁,即對于在審判公開中違反法律相關規定的,對于應當公開的事項不公開,或者對于不應公開的事項予以非法公開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對其處以相應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處罰。二是程序性制裁,即對于違反公開審判的有關規定而認定的證據或者其他訴訟結果,應當重新認定。
2.建議公開審理的案卷向社會公開。三大訴訟法都規定,除依法不能公開的以外,都應當公開審理。也就是說案件在公開審理的過程中,所有的證據和事實應當向公眾公開,因此案卷已沒有保密的必要。允許民眾查閱,有利于加強對司法的民主監督。
3.裁判書必須公開。通過裁判書的公開,使社會公眾能夠對文書的質量做出評論,更有利于保證各個地區的不同法院對事實大體相同的案件做出大體相同的裁判,從而保證法律可預見性的實現和統一遵守。
三、弱化庭前和庭后活動,強化庭審功能
筆者認為,強化庭審功能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強化庭審功能要求在案件正式審理開始之前,法官應盡可能避免與案件材料接觸,更不能與當事人及其人接觸,以免對糾紛的是非曲直產生偏見。法官只對當事人所提出的事實真偽進行審查和取舍,法官不能在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范圍以外主動收集證據,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必須經過當事人雙方的辯論,否則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請示制度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辦案過程中,下級法院就一些重大疑難案件向上級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請示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作法。但是這種制度實際上違反了法律規定的兩審終審制度,使一、二審的意見合一,侵害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同時這種制度延長了訴訟時間,增加了訴訟成本。應修正請示制度,強化庭審功能,由審理案件的法院直接做出裁判。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逐步改革和完善當今的審判制度,必將使我國的審判制度邁上一個新臺階,從而真正實現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1]祝銘山.關于《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的說明.
[2]趙曉敏.談審判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3]賈國斌.關于對審判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4]劉本燕.司法公正與公開審判制度改革.
[5]徐繼敏.司法公正與審判制度改革.
- 上一篇:逮捕制度問題措施論文
- 下一篇: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