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申請審批論文

時間:2022-07-27 11:45:00

導語:司法救助申請審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救助申請審批論文

司法救助制度是國家制度的一項重要,是審判機關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通過對當事人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減輕或者免除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的負擔,保證其能夠正常參加訴訟,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2000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簡稱《規定》),對司法救助的概念作了明確的解釋,對司法救助的范圍和條件作了詳細的規定,同時還對司法救助的申請、緩交訴訟費用的期限、減交訴訟費的比例以及司法救助申請的審批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正確理解和執行《規定》,對于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實現肖揚院長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工作報告中“讓那些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經濟困難交不起訴訟費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那些確有冤情但正義難以申張的群眾,打得贏官司”的鄭重承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思考一:

審判機關收取的訴訟費是財政性資金,是國家的財政收入。訴訟收費是法律規定的基本制度,而司法救助則是對訴訟收費基本制度所難以包容的特殊問題的必要救濟和補充,應堅持法無明文規定的不救助,法有明文規定的必須救助的原則。在執行《規定》時,既要強調對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確有經濟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又要注意防止冒用司法救助之名,隨意減、免當事人的訴訟費用,造成國家財產的流失。在實踐中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司法救助的條件和范圍。根據《規定》,申請司法救助的條件有兩個:其一,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而且必須是當事人能夠舉證說明或者侵害行為是顯而易見的,有勝訴的希望或可能的。其二,當事人經濟上確有困難,難以承擔部分或全部訴訟費用。《規定》對司法救助的范圍詳細列舉了十一項內容,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公民個人。即追索贍養費用、撫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養老金、保險金、勞動報酬等生活確有困難的公民個人。這是司法救助的主要方面。二是社會公共福利事業單位和民政部門主管的社會福利。如福利院、敬老院、優撫、精神病院、SOS兒童村。這是司法救助的一個特殊的方面。只有符合上述條件和范圍的當事人才能申請司法救助。

第二,司法救助申請的審批。司法救助的對象主要是經濟上的“貧弱群體”,關鍵是經濟上“確有困難”。因此,在司法救助的審批過程中應注意:(1)當事人除遞交司法救助申請外,還應提供足以證明確有經濟困難的證明材料。如:提供本人及家庭經濟狀況符合當地政府部門規定的公民經濟困難的證明等。當事人正在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提供的法律援助的,在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救助申請的同時,應提交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印制的公函和文書。(2)確定緩交訴訟費的期限。基于《規定》、《人民法院收費辦法》和案件的審理期限等綜合因素考慮,經審查同意當事人緩交訴訟費的,可通知當事人先預交50%的訴訟費,余下部分,一審案件緩交期限最好不超過兩個月,二審案件最好不超過一個月。(3)通知的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當事人緩交訴訟費后,應當按照法定程序開始對案件進行審理。”因此,經審查同意當事人司法救助申請后,立案機構應履行二項通知義務:一是通知當事人人民法院關于司法救助的決定;同意當事人緩交訴訟費的,應同時通知當事人緩交期限的具體時間以及不按時交納訴訟費的法律后果。二是將案件司法救助的決定隨案通知相關的業務庭,以便業務庭視訴訟收費的具體情況對案件進行處理。如:同意當事人緩交訴訟費的,緩交期限屆滿逾期不交的,按自動撤訴處理;人民法院決定對一方當事人司法救助的,對方當事人敗訴的,訴訟費由對方當事人交納,等等。

訴訟費的最后支付。人民法院司法救助的決定,是對“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一方當事人作出的,而非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對于人民法院實行司法救助的案件訴訟費的最后負擔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問題的聯合通知》都作了相應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決定對一方當事人司法救助的,對方當事人敗訴的,訴訟費由對方當事人交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問題的聯合通知》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于法律援助機構決定減、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民事訴訟的,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應當先行對受援人作出緩收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的決定,待案件審結后再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訴訟費的支付。”因此,人民法院實行司法救助的案件,在案件審結時應根據以下原則確定訴訟費的最后支付:經審查決定對一方當事人實行司法救助的案件,對方當事人敗訴的,訴訟費應由對方當事人交納;雙方當事人分擔訴訟費的,接受司法救助方的當事人分擔的訴訟費,按司法救助的決定辦理,對方當事人分擔的訴訟費應向法院交納。對于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的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當事人,經法院審查決定實行司法救助的,訴訟費的最后支付亦應根據該原則把握。只有這樣,人民法院才能在受理各類民事、行政案件時,認真地開展司法救助工作,做到既能夠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的規定精神,讓所有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但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都能及時得到司法救助,都能夠打得起官司,都能夠充分地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能夠保證不造成國家財產的流失思考二:

可以這樣理解,就人民法院而言,司法救助的方式就是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訴訟費作為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必須交納的費用,其作用主要有:一是支付法院在審判過程中的各項開支,保證法院有充足的工作經費,維持法院工作的正常運轉;二是通過令訴訟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的方式,促使當事人認識到行使訴訟權利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在提起每一項訴訟前要深思熟慮、認真負責,不隨意挑訟。實踐中,人民法院通過對那些確實需要提起訴訟程序,而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訴訟費的緩交、減交、免交等方式的司法救助,體現了的公平,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深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歡迎。隨著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實行司法救助的范圍應有所放寬,實行司法救助的對象應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理由一:法人從其設立時起,就享有許多和人相同的權利,如:名稱權、名譽權、著作權、財產所有權,等等。那么,自然人的權利受到非法侵害后,由于經濟困難而無法提起訴訟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同樣,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權利受到非法侵害后,由于經濟困難而無法提起訴訟的,也應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這樣才符合司法公正的原則。理由二:從法院受理的各類糾紛案件來看,法人與法人之間、法人與自然人之間、法人與非法人組織之間的糾紛,占受理案件數相當的比例。由此可見,法人與自然人、法人與法人、法人與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矛盾占社會矛盾總量的大部分。把法人列為司法救助對象的范圍,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正如肖揚院長在《建立有特色的援助制度》一文中所指出的“確定法人作為受援對象,有利于解決不少經濟上處于窘境但又需要法律幫助的,特別是有利于解決某些經濟上有嚴重困難的國有或集體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法律糾紛,以穩定經濟秩序、依法調整經濟關系與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的穩定。”理由三:從審判工作實踐來看,最高人民法院曾在一定階段針對特殊的案件,做出過司法救助的規定,而這些規定所涉及的司法救助對象,大都為法人。如: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17日法函(2000)20號《關于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減收積壓房地產案件受理費申請執行費的請示〉的函》,同意到2000年12月31日止,對海南的積壓房地產案件按50%減收案件受理費和申請執行費。這類案件的司法救助對象則大都為各商業銀行等法人。另外,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1998年5月8日瓊高法(1998)33號《關于涉海南銀行案件加強審理和執行的意見》也規定,“對涉及海南發展銀行的案件,應由法院收取的費用(含案件受理費、保全費、執行費、鑒定費等)一律緩交,在案件執行中優先收取。”理由四: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承認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資格,在非法人組織與其他單位、公民進行民事活動發生民事權利義務爭議時,法律賦予了他們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的權利。那么,非法人組織只要符合司法救助的條件要求,也應成為司法救助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法人或非法人組織作為司法救助的對象,應針對一定的階段,針對一定的特殊案件,同時,還應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

思考三:

最高人民法院過去曾制定公布過一些對部分民事案件當事人緩交、減交、免交有關訴訟費用的規定,但都沒有完整的體現出司法救助的全部內涵。《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第一次將“司法救助”作為一個概念明確提出并加以了解釋,對當事人可以申請司法救助的范圍也詳細列舉了十一項,增加了可操作性。但是,在審判實踐中,司法救助尚存在需要補充和完善的問題。如:司法救助范圍的十一項內容中多次強調“生活確實困難”,但對“生活確實困難”沒有規定具體的標準,什么是“生活確實困難”?什么樣的情況才符合“生活確實困難”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帶有主觀隨意性。又如《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第四條規定“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的,應當提交書面申請和足以證明確有經濟困難的證據材料。”但因為對屬于救助范圍的十一種情況,什么樣的情況,應提交什么樣的證據材料,應由哪一級部門出具證明材料,是民政部門出具,還是所在地的辦事處、鄉鎮出具,或是單位出具?沒有詳細的規定,所以不好把握。另外,還有法人能否作為司法救助對象的問題。因此,要使司法救助在審判實踐中更趨規范化,最高人民法院應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作出明確的規定,以便各級人民法院能夠認真開展司法救助工作,讓所有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都能及時得到司法救助,都能打得起官司,都能充分運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