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主義司法體系論文

時間:2022-05-26 08:42:00

導語:完善社會主義司法體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社會主義司法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和諧語境下的執行難問題概述;執行難問題的成因分析與對策探討;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命題的提出,體現了黨和政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執行難”是制約法院公正、高效司法的一道瓶頸、法治觀念不強是造成執行難問題的思想根源、立法不完善是制約執行制度改革深入發展的瓶頸、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應當制定一部專門的強制執行法、執行體制不合理是執行難問題難以解決的內部原因、明確執行權雖然具有行政權的特點、合理整合轄區執行資源,有效排除執行干擾、審判權的審級之間相對獨立的目的是保證司法公正等,具體請詳見。

一、和諧語境下的執行難問題概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命題的提出,體現了黨和政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由此可見,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人民法院的執行職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拉丁法諺云:“執行乃法律之終局及果實”。強制執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量,根據執行文書的規定,強制民事義務人完成其所承擔的義務,以保證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的活動。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后階段,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執行難是指民事強制執行難,筆者認為,它是指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由于受到社會、政治、經濟、輿論等諸多因素的干擾作用,盡管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采用各種執行方法,但是仍然無法實現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民事權利的現象。“執行難”是制約法院公正、高效司法的一道瓶頸,解決“執行難”問題,事關法院的司法權威,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事關和諧社會的構建。誠然,執行難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是各種因素相互交織、各種矛盾相互作用的集中體現。執行難問題的解決應當與和諧社會的建設相統一,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執行難問題的成因分析與對策探討

(一)法治觀念不強是造成執行難問題的思想根源。此處的所謂法治就是要確認法律在執行工作中的最高權威,一切執行工作都必須堅持以理性的、非人格化的、公開而明確的、相對穩定的法律為依據,嚴格的依法辦事、依法執行。在一個依法治國的社會中,司法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司法最終解決原則使得司法機關在全社會具有特殊地位[1]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義務本位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社會的權利思想比較淡薄,形成了一種服從位尊者的思維和行為定勢,因而很難在全社會樹立起契約神圣、誠實守信、主動服從司法裁判的現代法治觀念。執行難問題久治不愈,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國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和諧的法治社會。

面對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單純的法治宣傳并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必須從制度上做好相應的配合。我們應當一方面加大法治宣傳的力度,增強民眾的法律意識和對司法權威性的認同,另一方面抓緊建立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通過全面記錄社會成員的信用信息,并對失信者在融資、投資、經營、置產、就業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和懲罰,以督促社會成員誠信經營、遵規守法。

(二)立法不完善是制約執行制度改革深入發展的瓶頸。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執行制度的基本法律缺失,至今還沒有一部單獨的執行法律。我國由于缺乏對于民事強制執行性質及其地位的認識及受傳統“重審輕執”觀念的影響,執行程序一直被作為民事訴訟法典中獨立的一編。盡管現行民事訴訟法在這方面作了一些修改,建立和完善了許多制度,其中關于執行的條文也達到了三十四條,但仍未擺脫過于原則化的立法模式。同時目前有關執行制度的立法中還存在立法層次偏低的問題,執行實踐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相關部門的聯合發文以及各地的地方性執行規則、執行法規,層次偏低,且立法不夠統一,相關規定粗疏,有的執行制度只是在民訴法中作了原則規定,缺乏具體實施細則,比如執行異議、執行復議、案外人異議、申請執行人變更執行法院等,有的執行制度雖然有所提及,但是不夠全面,比如參與分配、追加變更被執行人、執行優先權、執行競合以及執行員的職級、等級問題等。

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應當制定一部專門的強制執行法。我國30多年的執行實踐告訴我們,執行程序從《民訴法》中分離出來,單獨制定強制執行法的時機已經成熟,國外有成熟的經驗也可借鑒,如英國的強制執行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而日本、奧地利等國也均與上世紀七十年代制定了單獨的強制執行法。日益突出的執行工作的重要性和嚴峻性要求立法者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這部法律規范應該包括從執行的引起,執行的風險,執行結案方式及其具備的條件,恢復執行的條件以及后果,妨礙執行應采取的措施,強調當事人主義。這些方面,急需明確規范和強有力,以規范執行活動,執行措施和當事人行為。

(三)執行體制不合理是執行難問題難以解決的內部原因。從實踐看,執行工作順利開展的最大困難來自于權力配置不合理、地方利益的自護和人情社會的挑戰與影響,而且,當事人不顧誠信過度維護自身利益也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而逐漸增多。導致執行難度加大、司法權威降低。更重要的是。執行體制的設計未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僅僅著眼于解決一時出現的困難,使得執行中的困難和問題不斷積累。日益放大,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形成了“執行難”的社會問題現行執行體制下不同層級法院分散獨立行使執行權力,導致執行資源與力量的分散,難以形成合理的執行資源配置。是造成執行力度不足、監督管理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首先應當樹立憲法意識。明確執行權雖然具有行政權的特點,但其仍是司法權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由法院主導并行使。其次,要在上下級法院執行機構之間建立起以管理和監督案件為主的統一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合理整合轄區執行資源,有效排除執行干擾,強化監督力度,確保民事執行功能的有效發揮。審判權的審級之間相對獨立的目的是保證司法公正,而一旦裁判生效,對其服從和尊重就是保障司法權威的需要,必須上下一體堅決維護裁判的權威,這是建立執行統一管理體制的法理依據。

三、結語

破解執行難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這一問題的產生不僅有法律方面的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所以這一問題的解決必將是個艱難而長期的過程。執行難的最終解決在于法治社會的確立,在于執行體制的完善,在于公眾法治意識的提高。筆者相信,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的指引下,隨著法治國家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不斷完善,“執行難”問題定能得到切實有效地解決。

參考文獻

[1]鄭成良,張英霞:《論司法的公信力》,載于《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