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組織行政法地位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7 03:08:00

導語:政府組織行政法地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組織行政法地位分析論文

摘要:準政府組織是近年來行政法學界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從行政法的視角出發,對準政府組織的概念及特點進行了初步分析。探討了準政府組織在行政法中的主體定位,指出明確準政府組織在行政法中的主體定位對于規范準政府組織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準政府組織行政法主體地位

準政府組織是近些年來我國行政法學界關注較多的一個內容。準政府組織處于各自特定領域之中的權力與行政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加強對這些“準政府組織”法律地位的研究對于保護公民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準政府組織的概念及特點

準政府組織一般指那些除了國家機關以外,能夠行使實質意義上的行政行為的社會組織。即在國家機關以外,一切以公共利益為目的,能夠以自己的名義,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具體措施,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或是提供公共服務,并且承擔相應責任的社會組織。對于這些組織而言,由于它們服務于一定社會領域中的特殊的公共利益,因而享有對一定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權力。

準政府組織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非政府性。準政府組織的首要特性當然是“非政府性”,準政府組織可以是社會團體、事業單位或者是企業組織,但是它不是國家機構的組成部分。

公共利益性。服務于某種特殊的社會公共利益是準政府組織的另一特征,這使得它們可以與各種用以獲取私人利益的社會組織相區別。公共利益是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成員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普遍的公共利益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而一定地域或行業范圍內的社會成員所共同享有的是特殊的公共利益。準政府組織關心的重點在于特殊的公共利益。

從事一定的公務活動,享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與服務的權力。準政府組織對于一定的公共事務具有進行管理的權力,這是行政法之所以要關注其存在的重要原因。

我國準政府組織的類型

(一)事業單位

所謂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事業單位完全從行政組織中分離是必然趨勢。我國學界有學者認為分離后的事業單位可能轉換成企業單位或其他營利性的組織,所以不能把事業單位歸于準政府組織的范疇。但筆者認為,有些事業單位仍然承擔著一定的公共職能,如學校、醫院等,這些事業單位可以被稱為準政府組織。

(二)部分社會團體

所謂社會團體,是指由公民自愿組成的,為實現公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組織。這類組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組織比較松散,不具有一定的公共行政職能的組織,如同鄉會、校友會、詩社等;另一部分則是負有一定公共行政職能,具有嚴密的組織形態,如共青團、工會、婦聯等。而包括在準政府組織中的只有后一部分。準政府組織在行政法中的主體定位

準政府組織是處于社會和政府之間的一個中介層面,它在二者之間起中介、橋梁的作用。一方面,準政府組織作為行政主體,行使公共管理權力,對社會成員進行公共管理。但須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行政機關委托。另一方面,作為公共管理相對方從其接受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機關指導、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而言,其可以作為公共管理相對方,具有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地位。本文主要就前者進行分析

一般來講,公共行政包括兩個方面,即政府行政和社會行政。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共行政包括政府的公共行政和社會的公共行政。既然公共行政是行政法的調整對象,而在現代公共行政中社會公共行政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作為社會公共行政主體的準政府組織也必然屬于行政法的調整范疇,在行政法中處于主體地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現階段,準政府組織行使公共權力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頻繁。如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職能、行業組織對其社會成員的管理職能以及村民委員會對村民的管理職能等。其次,這些準政府組織的管理行為會對其管理的社會成員的權利產生影響。最后,要確保準政府組織的管理行為合法、公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準政府組織管理行為的侵犯,必須要用法律予以規范和調整。

當今社會,準政府組織在政府與社會成員間的中介橋梁作用越來越明顯地得到體現。但是權力自身具有的易腐敗特性,要求我們必須對準政府組織的公共管理權力進行合理控制,因此明確準政府組織在行政法中的主體定位對于規范準政府組織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陳新民.中國行政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羅豪才.行政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