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害行政救濟法律途徑論文

時間:2022-08-13 04:40:00

導語:公害行政救濟法律途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害行政救濟法律途徑論文

公害,是指由于人為活動破壞環境質量而危害公眾權益的法律事實。其突出特征有四個方面:

一是公害當事人的不平等性。公害當事人就其各自擁有的信息、掌握的科技、控制的財力等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加害人工礦企業處于優勢地位,受害人普通大眾一般處于劣勢地位。二是公害的不確定性。在公害的發生過程中,公害的原因事實與所產生損害的程度往往不夠明確,尤其是加害原因事實與受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明確,導致責任歸屬不易確定。三是公害的合法性。就公害發生源的原因行為而言,由于大多數經營工礦企業者有營業執照,已經行政許可,所以,多數公害是合法的工礦活動附隨產生的副作用。四是公害所侵害的權利的復合性。公害侵害的不僅是特定受害人的身體健康權、財產權,而且還包括公益性的環境權。

權利的實現依賴救濟。公害事件發生后,可有多種救濟途徑,行政的、民事的以及兩者并行的救濟方式等。本文著重尋求有益的行政救濟途徑,因為受害人如果以傳統的民事賠償理論解決該問題會有如下缺陷:

1.因果關系問題。現代科技高度發達,公害的產生原因如何,超出一般受害人的知識和能力范圍。如要受害人舉出因果關系的證據,實屬不易。

2.訴訟拖延問題。因果關系若由人民法院采用科學檢驗方法主動取證,勢必拖延訴訟。有時受害人若等取得賠償后再行醫治,恐怕早已處于絕境之中。

3.加害人賠償能力問題。傳統的民事救濟理論基于公平正義的理念,實行自己責任,法院只能責求加害人以其資力負擔賠償。如果加害人賠償能力不足,或者以巧妙的手段轉移、隱匿其責任財產,受害人即使獲得一紙勝訴判決,也無從獲得充分有效的賠償。

所以,單純依靠傳統的民事救濟程序試圖對公害問題予以解決,顯得力不從心。這就要尋求新的救濟途徑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運用公害行政救濟制度會對我國公害問題的立法有所裨益。

一、行政上的公害糾紛處理制度,即憑借行政權的作用,利用行政機關的專業知識,斡旋當事人雙方達成協議,以協助受害人及時獲得法律救濟。行政機關處于調解人的地位,出面協調雙方當事人的爭議,使當事人免于傳統民事訴訟程序的煩累及拖延,迅速達成賠償協議。在該制度的程序設計上,一定要盡可能地予以簡化,使受害人可以逕行提起。此制度在我國最具本土性,因為我國民眾習慣于出現類似問題后求助于政府。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已經有類似就公害引起的損害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規定,但是其操作性不強,而且適用范圍比較狹窄。

二、公害救濟金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在受害人提出申請救濟時,以簡易程序審查其原因,在能認定公害發生原因的情況下,即可不問具體責任主體而直接支付給其一定金額的賠償救濟金,其實質在于貫徹行政上的救濟制度,使受害人獲得公平的賠償。此種公平,意指受害人對于公害的發生與擴大無實質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個人權益不能無端受到侵害。但該制度必須與國家對工礦企業的稅收制度相配合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公害行政訴訟。上述兩制度都賦予了行政機關較大的權力,若不予以監督,行政機關可能會濫用權力,導致公眾利益受到損害。

公害行政訴訟制度是賦予對行政處分不服的當事人(受害人或加害人)

以請求權,請求法院撤銷行政處分或賠償所受的損害。本制度在于尋求公害中權益的重點保護與全面保護的統一。

行政機關對于公害的受害人的權益,尤其是生命健康權益的救濟,負有迅速實現的義務,一切公害的行政救濟制度必須以此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