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理論論文
時間:2022-09-11 11:44:00
導語: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內容摘要:文章闡述了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的理論與實踐,分析了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我國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的有效對策。
為了克服基于韋伯理論的官僚制管理模式的弊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了所謂“新公共管理”運動。期間,出現了一種對美國政府行政改革產生很大影響的行政管理理論,這就是由美國著名的進步研究所研究員戴維•奧斯本等人在《重塑政府》一書中提出的企業化政府理論。當前,我國正處于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階段,政府管理仿企業化應該是一種值得探索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的理論和實踐
政府與企業之間有許多相似或相通之處。政府和企業有共同的生存邏輯,二者均根據自身在環境系統中的勢力決定交換行為和生產行為。在自身勢力強大的情況下,政府和企業均將主要精力集中于交換行為,而疏于生產和管理;隨著市場勢力下降,政府和企業均會在交換和生產方面遵循最優法則。進入現代以來,由于企業基本上處于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多數企業均在市場和生產方面持續遵循最優法則,根據變化的市場環境不斷調整自身的投資領域、生產規模、組織規模和管理模式。正是基于企業這種一貫表現,人們把這種組織對外部系統環境強烈關注并在交換和生產最優法則的指導下,不斷調整自身行為的理性精神稱為“企業精神”。
政府必須以變革來回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幾大特征:如全球化、信息技術等。在一個日趨全球化和充滿競爭的時代,政府作用在提升國家比較優勢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與國家的經濟表現之間有一種聯系”。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等的關系,由此導致各國政府在行政改革方向中的某些趨同,改變了傳統的官僚組織等級制的形式和政府與社會及大眾的溝通方式。
企業也同樣面臨著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問題。奧斯本和蓋布勒指出:美國的企業花了大量時間,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下放權力、扁平機構、強調質量、接近顧客。與政府相比較,企業在對知識經濟時代的適應能力上表現出眾;而政府很難像企業一樣站在變革隊伍的前列,因此,在為生存或競爭而進行的巨大變革中的企業就值得政府模仿。
“政府管理仿企業化”這一命題具有特定的內涵。它并不是指政府機械地搬用或套用企業的模式,而是指政府在行政體制改革,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和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和在一定程度上借鑒或仿效企業經營管理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涉及行政理念、組織結構、運作機制、人事行政以及管理方法等。
在實踐中,參照企業模式來改革政府,已經成為美國、英國、新西蘭等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政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內容。例如,在美國,通過1993年以來的政府企業化改革,政府規模及公務員人數縮減,行政效率及行政效益顯著提高,財政收支由1992年的290億美元巨額財政赤字轉變為1998年度的數百億美元的盈余,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克林頓政府所提出的重建一個“做得更好和花錢更少的政府”的改革目標。在新西蘭,政府運用企業管理方式扭轉了半數以上的政府官僚機構的嚴重“無效率”局面。如將公共組織轉變為半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公共企業,向政府服務的顧客收取財政費用,讓使用者付費;用內部企業化管理,使內部服務單位對其所服務的顧客和行業機構負責等。在英國,從20世紀80年代的撒切爾夫人政府到90年代的梅杰政府,先后推出“雷納審核項目”、“財政管理創新”、“改進政府管理、“公民憲章運動”(theCitizen’sCharter)和“競爭求質量運動”等一系列行政改革項目,涉及下放行政權力、降低行政成本、推行服務承諾、提高服務質量、合同承包公共服務以及引入競爭機制等。
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的局限性
雖然政府管理仿企業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府管理工作,但是不能因此而指望用企業化模式解決政府管理中的所有問題。比如,越往高層,特別是中央政府仿企業化的有效范圍變得越窄,但是中央政府卻同樣面臨機構改革的任務,這顯然并非單靠仿企業化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不能完全像企業一樣來運作,政府管理仿企業化模式必然會造成一系列問題。
政府是公利性的組織,而企業是自利性的組織。政府的公利性表明,它的行動過程是一利益集團博弈的過程,而且利益集團之間利益不一致程度較高,博弈的過程緩慢。企業的自利性表明,雖然也有利益集團的博弈,但利益差別很大的利益集團一般難得在一個企業里共事,所以企業內部的利益集團之間利益一致程度很高,博弈過程較快,經理的自由度也大得多。
政府與企業有著完全不同的激勵動因。從現實的行為動機來看,企業領導人的行為動機是獲取利潤,政府領導人的行為動機卻是在既有官僚體制中的晉升。企業的大部份收入直接來自自己的服務對象,而政府的大部份收入卻直接來自納稅人。企業的動力往往來自相互之間的競爭,而政府的動力卻來自種種壟斷。
政府與企業在激勵機制上產生了重大的差別。企業管理者的考核標準是利潤如何,而政府管理者的考核標準往往是他能否討好政治家。由于政治家傾向與受利益集團的駕馭,政府管理者不得不更為經常地考慮到有關方面的利益因素,而企業卻往往會為了利潤而放棄既有的利益承諾,也會輕易地改變利益格局。另外,政府與企業的監督機制也產生了重大的差別。企業管理的收入來自顧客的自愿購買,企業管理的績效由顧客通過購買或不購買來監督,這使得企業管理者即使沒有復雜的監督機制,也能夠提高績效。而政府管理的收入卻強制性地來自納稅人,因此公眾的注意力會強烈地集中在政府開支上,對政府財政活動的控制就會越來越嚴格,監督制度也會越來越復雜。而且,一旦監督不力,就會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甚至產生腐敗行為。
我國政府管理仿企業化的對策
(一)以顧客為導向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在傳統體制下,政府更多地扮演了監督者、控制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為社會和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從而導致政府受到質疑和詰難。而現代政府扮演的是“社會服務人”的角色,是以“民眾至上”為核心導向的,并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為根本目的。因此,在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中,要引入企業經營中“顧客至上”的理念,改變以往政府與公眾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以顧客(公眾)的滿意度作為價值取向,以人民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政府服務質量的衡量標準,一切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二)重新定位政府職能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我國政府的職能定位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因此,政府不應該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近年來,英、德、荷蘭等國政府采取的簡化服務手續,制訂并公布服務標準,在某一級行政區域和某些部門或行業開辦“一站商店”服務等,就是在這種新的政府社會關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體措施。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構建“預見型”政府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在傳統體制下,政府是“事后補救型的政府”,往往習慣于被動地處理問題,缺乏長遠規劃,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出現,比如礦難事故、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因此,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當務之急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一套完整的制度化、法制化、科學化的政府危機管理體系,尤其是建立常設的危機預警防范體系,降低政府危機事后治療與恢復的成本,變“治療型”政府為“預見型”政府。
(四)適度借鑒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運行機制
與政府相比較而言,企業面對競爭激烈的外部市場環境,基于謀求生存和追求經濟效益的動因,形成了一套合理、靈活、適應性強的運作模式,并在經營管理實踐中顯示出更高的績效,因而值得政府在行政改革中所借鑒。
一方面,決策體制上授權基層機構及行政主管并鼓勵公務員參與決策,按照職、責、權統一的原則,授予基層機構及行政主管一定的決定權,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通過集體參與,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行政方式上簡化履行公務的規章制度及行政程序,充分發揮政府機構及公務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他們辦事時更注重實際效果,而不是拘泥于死的規章及程序,從而能為公眾提供快捷的優質服務。再者,在行政方式上改進服務機制。可以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適當引入競爭等市場機制。其主要途徑包括:以競爭性合同承包方式把某些公共事務社會化或市場化;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部門推行公共服務社會承諾制度;運用征稅、罰款、收費等經濟手段來管理某些公共事務或提供某些公共服務。
(五)加強公務員人事制度改革
與傳統政府管理下僵硬刻板的人事管理體制不同,新公共管理更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提高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合理性和靈活性。比如,打破文官常任,采用合同雇傭和臨時雇傭,增強政府官員的危機意識;在工資制度方面,破除等級工資和年功序列制,代之以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改變以往對投入和過程的控制,關注產出和結果,根據科學設計的績效指標對組織和個人的工作進行考評,并將之與個人晉升、工資和福利待遇聯系起來;以人為本,注重通過學習小組的的建立和就業培訓來加強人才的開發培養。
(六)強化政府管理人員的行政倫理意識
企業化模式內生的自利性追求,一旦進入政府管理領域,既可以用來激勵政府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又有可能成為政府管理人員以公權謀私利的重要心理誘因。只有強化政府管理人員的行政倫理意識,才有可能抵御濫用公權的各種誘惑。主體化、內在化的行政倫理意識,使政府管理人員能夠自覺地把公權的使用限定在實現公利的范圍內,拒絕任何以公權謀私利的行為。所謂與公利方向一致、有利于實現公利目標的自利,也就是在完成服務公眾的任務、在實現公利最大化的過程中,政府管理人員所獲得的報酬、獎勵等等。這種報酬、獎勵的多少,直接與服務質量、工作效率聯系起來。這樣,就可以既充分發揮企業化模式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又符合行政倫理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2.戴維•奧斯本.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周志忍.當代國外行政改革比較研究[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9
4.吳志華.行政改革與政府適度仿企業化[J].探索,2001(6)
5.國家行政學院國際交流部編.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
6.呂耀懷.政府管理企業化模式的局限與對策[J].學習與探索,2004(4)
- 上一篇:安監局長安全生產演講稿
- 下一篇:國土局土管員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