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入WTO對官本位思想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10-21 04:35:00
導語:我國加入WTO對官本位思想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平等”對“等級”的沖擊
在《政府論》的作者洛克看來,一切具有同樣的天性、能力和力量的人從本性說都是生而平等的,都應該享有共同的權利和特權。按照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政府與社會是平等的契約關系。在他看來,“在真正的民主制之下,抽簽選舉并不存在什么不便之處,因為在那里,不論是在道德、才能方面,還是在品行、財富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無論選擇什么人幾乎都是無所謂的。”(注:州長治主編.西方四大政治名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557.)但是自古以來,政府作為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國家機器,歷來是“治人”而不是“治于人”,高居于社會各階層之上,成為主宰社會各方面的統治者。各種社會組織及黎民百姓對政府只能俯首稱臣,政府可以憑借國家機器的強制力任意發揮自己的意志以實現對社會的統治。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之間幾乎無平等可言。這正是專制社會的思想基礎,不僅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原則格格不入,而且與整個社會的民主化、法治化的進步潮流背道而馳。
如果嚴格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也是平等的市場行為主體;按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格面前人人平等”的時代精神,政府與各種組織乃至每個公民也都是平等的;按照社會分工的不同,政府與社會各方面都有各自的定位,彼此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也是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經濟全球化,實質上就是世界經濟市場化。作為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又是自由經濟;既是規范經濟,又是平等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國與國之間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是強國還是弱國,是富國還是窮國一律平等;企業與企業之間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是國有還是私營,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一律平等;社會組織與社會組織之間無論是公共還是非公共,是官方還是民間,是社團還是中介一律平等。不可否認,在中國的傳統“官”文化中,等級特征是極為明顯的。社會以“官”為軸心,離軸心越遠,等級越低,價值越低,社會地位越低,是最易被人遺忘的角落;離軸心越近,等級越高,價值越高,社會地位越高,也成為最受他人關注的位置。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把人分為“十等”就不足為怪了。這種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好似楚河漢界晉魏分明,演變至現在,不僅官員與百姓不平等,而且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企業也不平等。長期以來,政府凌駕于社會之上,位高而權重。一方面,它反映的是政府對自身定位的不準確,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府;另一方面,它說明政府官員“公民意識”、“公仆意識”和“平等意識”的淡薄,以及現實生活中官員與百姓人格、地位的懸殊。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嚴格意義上講,不存在誰輸誰贏和誰總吃虧誰光占便宜的問題,因為它是對等經濟,提倡的是“雙贏”或“三贏”,這是世貿組織的宗旨與存在的意義,是世貿組織的最大特點。那種習慣于居高臨下進行不平等競爭,那種企圖憑借“關系”走“門子”,那種以強凌弱的思維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是注定行不通的。平等意識或平等觀念,說到底,是政府“官本位”意識向“民本位”觀念的轉化,是政府本來涵義的回歸。
2、“民主”對“專制”的沖擊
我們歷來缺乏民主的意識,相反卻具有“唯上”的傳統。究其原因,是“官”的作用和專制制度的影響。“集中表現在下級官吏的提拔和上級官吏有關;徒弟的提拔和師傅有關;傭人的地位和主人有關;鄉民的地位和官府有關。”(注:史仲文.中國人走出死胡同[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04.)正是這種與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相連的專制制度,才使中國的封建社會賴以延續幾千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文明與它的煩惱》中認為:“當多數人結合起來時,人類共同的生活才得以實現,這是因為團體的力量勝過孤立的個人力量,并且為了反對一切孤立的個人而保持聯合。于是,集體的力量被作為‘權利’確定下來,以反對被譴責為‘酷力殘暴’的個人力量。這種集體力量對個人力量的代替是邁向文明的決定性的一步。”(注:康紹邦.政治名言錄[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01.)在這里,他把民主的力量代替專制的力量看作是邁向文明的標志,應該說,追求民主是近現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國共產黨從她誕生那天起,就承擔起“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就把自己領導的革命定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并領導人民為爭取民主而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共產黨人夏明翰在借用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詩句時,正是一種為人民爭民主、為百姓要自由而舍生忘死的真實寫照。其實質就在于剝奪“剝奪者”,把本應屬于人民的權力回歸人民,即“主權在民”思想的再現。很顯然,民主始終作為反對封建獨裁、反對封建專制和各種特權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領域中取得了相當的成效。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民主建設的進程在我國還十分緩慢,許多地方還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專制意識的根深蒂固和竭力阻撓,另一方面整個國家和社會大環境尚缺乏民主觀念的支撐以及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意味著中國必須義無返顧地實行市場經濟,這為我國的民主建設無疑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為,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它既不是強權經濟,更不是專制經濟,它是完全意義上的自由經濟和民主經濟。自由貿易、自由往來、民主協商、平等交易是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的那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深刻地揭示了民主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實踐證明,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必然為民主的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經濟條件。除此以外,理念的轉變則成為關鍵。在中國,理念的變遷源于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民主理論研究的超前,包括民主價值內涵和社會功能的研究、公民民主權利體系的研究、民主制度結構體系的研究、民主發展條件問題的研究、公民民主素質提高問題的研究、民主的法律體系研究、中國民主化進程與道路問題研究、國外民主制度的研究與借鑒、與民主建設相關的文化問題研究等等;二是民主觀念的宣傳普及和對專制意識的抨擊。正如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我們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
3、“權利”對“權力”的沖擊
我們最容易混淆的恐怕就是“權利”與“權力”了。不僅表現在一般老百姓,而且不少為官者也不一定能把握住它的真實含義。從表面看,“權力”與“權利”只一字之差,但內涵卻大不一樣。在法治社會和規范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的,享有權利的任何人都必須同時承擔社會義務,即使作為國家公務員,他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職權時,必須同時承擔相應的即法定的義務。權利和義務二者的密不可分,它們應始終保持協調、統一,而且現代意義上的官員——國家公務員,其首要的就是義務。這種義務是基于國家公務員這一特定職務身份及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社會發展、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確定的,它是國家公務員法規規定的必須作為和不作為的強制性約束。嚴格意義上講它是國家公民義務的延伸和個性化。而國家公務員的“權利”與“權力”的明顯差異性,就在于“權力”單指職權,而“權利”既有職權又有利益,即在社會經濟關系的影響和制約下,由國家根據需要和可能,通過立法形式對國家公務員在履行職責、執行公務過程中行使某些權力和享有某些利益的許可和保障。這個“權利”是一種法律意識,維護的是法人地位。如果從法律規范的角度講,實際上就是權利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我們講憲法、法律最基本的是對公民權利的認可,法治的重點、核心是維護公民的權利,限制政府權力,尤其是要反對被人為異化了權力——特權。在中國,社會的運作尤其是政府的運作,從一定程度上講主要靠權力,因而助長了權力欲和官本位。一些人看重“權力”而輕視“權利”,其要害就在于他們缺乏“義務”或“責任”意識,或者他們本身就不愿履行與權利相應的義務和承擔與職權相應的責任。在行政法上,行政主體的權利一般稱為行政職權,而義務一般稱為行政職責。行政職責的核心內容是行政主體必須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使行政權力,依法進行行政管理活動。行政主體的職權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定,而且要在法定職責權限范圍內履行職務,不得失職、越權或濫用權力。同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的行政程序,行使職權時的程序不得違法,并且在合法行使職權的前提下,遵守行政合理性原則,盡量做到合理和適當,不得行政失當。可見,法治社會本身就是義務社會,就是責任社會,任何機關、任何社會團體、任何個人都必須承擔社會義務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加入wto,對由“官”文化派生出來的“權力”意識的挑戰是明顯的。WTO的所有成員方必須在承擔應盡義務的前提下享受各自的權利。這種權利和義務不僅表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制訂規則、開放市場、解決爭端等諸多基本職能上。
4、“規則”對“人治”的沖擊
法治化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大趨勢。中國加入WTO必須面對作為當今世界覆蓋范圍最廣、協調對象最多、對各成員約束力最強、對國際經濟貿易影響最深刻的國際經濟貿易法律體制,即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任何游戲,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游戲規則。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國際游戲場。既然參與世界游戲,就必須遵守由世界各國共同制定的游戲規則。事實上,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之一,就在于缺乏規則意識和法治傳統。就西方國家而言,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孕育了近代主要法律制度和政治民主的萌芽,法治精神較早成為社會共同崇尚的品格。公元前的386年柏拉圖就在《理想國》中提出:最好訂立契約和法律,這樣既不得不正義之惠,也不吃不正義之虧。(注:俞可平.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5.133.)而且他始終把守法踐約看作是合法的和正義的。
孟德斯鳩1748年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探討了各種政體的性質、原則、腐化的原因以及法和政體的關系。在他看來,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一切存在物都有它們的法。就像上帝有他的法,物質世界有它的法一樣,人類也有他們的法。我們所見到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本理性,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哲學家是通過道德規律來勸告他,讓他忘記他自己,立法者則通過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使他們盡到責任。(注:俞可平.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5.133.)當然,在后來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柏克的《法國革命論》、潘恩的《人權論》、托克維爾的《論美國民主》、密爾的《代議制政府》等著作中,都對政治民主和法律制度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但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形成的“皇權至上”,法自君出,“朕即法律”的觀念意識,總是把皇帝本人置于法律之上。由此而“上行下效”,演變出不同等級的人進入游戲場對游戲規則的理解發生完全的差異。政府說了算,因為政府制定法律或規則;誰官大誰說了算,因為官有等級之分和大小之別。隨之而演化出的是無規則,憑個人經驗、意圖辦事,按首長的指示辦事,看上級的臉色辦事。任何人都可以蔑視市場,蔑視法律,蔑視規則。因為,在他們那里權大于法,權大于規則,“領導”和“上頭”的言論或指示才是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行為的準則。事實上,作為世界經濟,卻不因國家的大小或強弱來決定哪一個國家政府說了算,其準繩是依靠世界各國共同制定的游戲規則。遵守游戲規則并在游戲規則范圍內活動,這是經濟全球化和建立正常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首要條件,任何人和任何國家都不例外。一個政府,尤其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如果沒有遵守規則的價值觀念,不僅無法認識和理解規則,更重要的是無法執行這些規則,甚至發展到踐踏這些規則。公務員之家
5、“透明”對“暗箱”的沖擊
直到目前,政府的許多行政行為仍然是暗箱操作。最典型的莫過于中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及其官員的部分行政行為。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可以說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基本是按計劃經濟模式延續,審批項目多,審批范圍廣,審批時間長,審批內容、條件、程序不公開。與此相連的是無休止的官僚主義、欺上瞞下的形式主義和數不勝數的權力尋租、造租。這種體制,不僅制約著行政管理組織機構的規模與合理程度,而且制約著行政決策乃至整個行政過程。加之集權、專斷,聽不進不同意見和害怕失去地位、權力的心態,根本不可能使公共行政行為完全公開化。所以,公開化,從深層意義上就是對政府權力運作的不合法性、合理性的挑戰,是對國家公務員長期固守的“優越”地位和“無形”利益的挑戰。一句話,是對整個國家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挑戰。公開化,意味著脫胎換骨,一種從政府動因——政府行為——政府績效的全新變革,以及從萬能政府——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的根本轉換。應該說,公共行政就是公開行政。沒有公開,無所謂公正,沒有公開,也無所謂公平。經濟全球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行為成為一切問題的焦點,而政府行政行為的公開性、透明度作為一種趨勢為社會認同。有人說,中國過去的管理是“黑頭不如紅頭,紅頭不如白頭,白頭不如口頭”,反映的是行政活動的神秘性、不公開性和隨意性,一種從公開(黑頭、紅頭)到隱蔽(白頭、口頭)的行政行為倒退。暗箱操作本身,如“審項目”、“批條子”往往能給當事者帶來若干利益或好處,而公開化則意味著權力受阻或利益受損。嚴格意義上講,缺乏公開性、透明度是當今中國腐敗產生和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入和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面對的將是政府行為的透明和政治信息的公開化。就世界范圍而言,公開的主體,既有中央政府,也有地方政府,既有企業、事業單位,也有社會團體和各種行業協會;公開的內容,除了世貿組織所要求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行政決定、司法判決外,還有各種條例、規范性文件、雙邊和多邊協定;公開的產業,既有傳統的第一、二產業,還有第三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新興產業;公開的領域,不僅有貨物貿易領域、服務貿易領域,還有與貿易相連的知識產權領域、投資領域等。就某國范圍而言,政府及其官員必須一改過去的暗箱操作模式為“陽光行為”或“金魚缸里的活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務公開。20世紀90年代以后席卷全球的政府上網工程、電子化政府或電子政務,不僅在世界范圍推進政府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全面的信息共享,體現了政治的透明度和政府民主化的程度。政府不再神秘,政府就在老百姓的身邊。每一個公民都有權獲得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動、政策制定、法律條款、政策實施、行政預算、公共開支以及其他有關的政治信息。而且,透明度要求上述這些信息能夠及時通過各種傳媒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夠有效地參與公共決策的過程,并且對公共管理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現代意義上的公開行政、透明行政,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活動為老百姓所知曉,包括政府對重大問題的決策、與公共利益相關的政府行為及其過程、政府官員的財產和收入狀況等;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對老百姓意見的回應,即對政府服務意識、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服務水平方面評估意見的回應。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正是基于這種考慮的治本之策。
- 上一篇:我國推行服務行政的管理研究論文
- 下一篇:政府部門管理的規范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