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

時間:2022-10-25 10:30:07

導語:淺析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

行政管理方式為政府行政單位為履行自身的社會管理職能而采取的行政行政管理手段,其會隨著社會發展形勢以及國情的變化而隨之發生改變,社會、經濟以及政治都會成為其形成的影響因素。而在對其研究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社會背景也會對行政管理方式產生影響,使其發生變化,依法治國一直是我國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在法治視野背景下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其迎合時代的發展需求,創新管理形式,才能使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管理工作滿足當代社會民眾的根本需求,提升黨政公信形象,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法治視野下我國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需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事業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同時以人為本、依法治國等基本社會管理理念被不斷的推廣和深入,并加增加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諸多弊端日益凸顯,滯后的管理方式已經制約了政府社會職能的發揮,影響了其在現代社會的科學持續發展。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中,方式較為單一,很多政府行政單位在進行管理時普遍采用強制約束的工作方法,容易造成管理部門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矛盾,很多工作缺乏群眾的配合難以落實到位,難以實現良好的行政管理效果。同時單一的管理方式,使得工作人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沒有多樣的工作方法,潛在工作意識中的慣性心理和惰性心理普遍存在,行政管理的發展進程受到阻礙。另外,在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限制下,社會群眾的主觀想法難以有效表達,向政府進行意見反饋之時會遇到很多的阻礙,及時反饋了相關的個人意見,而由于人微言輕,其個人意見也難以得到重視,使得相關的制度完善受到限制,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滿意度難以得到提升。(二)行政管理方式難以滿足法治化的社會發展需求。法治化社會的主要標志為法律已經成為社會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社會的管理中已經體現了法律的管理職能,而且在其管制下的民眾能夠資源這種管理約束狀態,在法治化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行政管理,行政管理部門需要以法律最為工作開展的依據,相關工作人員的自身行為需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在工作形式、工作目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依據等多方面都必須為法律允許的行為,杜絕法律禁止的行為。而行政管理部門卻為了避免出現自身的違規行為,而采用規避行為,在行政管理方面便是不作為,難以發揮行政管理單位的管理職能,這些不合理的行政管理方式不能滿足法治化社會的需要。現代的行政管理方式需要結合實際的社會需求對其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革,以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

二、法治視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方法

(一)行政管理方式中管制約束方式向服務方式的轉化。在法治視野下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新改革已經成為必然的需求,而若要創新之后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落實并行之有效,便必須對管理對象加以明確,對管理方式加以思考,保證管理方式能夠迎合管理對象的需求。傳統行政管理方式中以政府行政單位為主導思想、以權力為管理手段的方式已經體現出諸多的弊端,政府職能單位已經逐漸向服務型轉變,而其行政管理方式向服務方式的轉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行政管理以“為人民服務”為開展工作的指導理念,在其行政管理進程中以服務性為工作方式改革和創新的引導方向,以管理對象即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工作開展的重點,拉近政府行政單位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行政管理工作獲得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便于相關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二)行政管理方式由單向管理途徑向管理雙方的協調管理方式轉化。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中,管理對象處于被動接受管理和約束的狀態,社會公眾的主觀意愿沒有被重視,公眾缺乏主動參與行政管理的意愿。而在法治化的視野下,社會公眾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行政管理過程的公開化和開放化管理模式逐漸得到推廣,社會公眾形成與行政管理單位之間溝通和協調的途徑,使得管理雙方在開展相關的工作時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關系,社會公眾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參與性逐漸增強,同時對于行政管理決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逐漸提升,減少行政管理雙方因行政管理內容而產生的矛盾。(三)行政管理方式由單一方式向多元管理方式轉化。以管理對象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的行政管理方式,會感受到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公眾對管理方式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工作方式也成為實際的需要。在法治化事業下將行政管理方式向多元化管理方式進行轉化,使得行政管理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靈活可操作性都大幅提升,將多元化的行政管理方式融入到行政管理活動中,形成了符合時代要求的行政管理手段,大幅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四)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性體現。行政管理方式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需要將其管理思想以及方式都進行創新和改革,需要逐漸在實際的工作中,將原有的強制性管理約束模式進行大膽突破,并創新發展滿足法治化進程需求的管理方式,使其管理方式的思路和內容都能夠發生創新性的改變,并能夠保證在實際的工作中能夠有效的落實,實現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作用。[2]

三、法治視野下行政管理方式創新的作用體現

(一)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能夠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社會是由民主和法治兩個部分構成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發展能夠使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完善,實現法治視野下進行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時將依法治國、為人民服務等基本的政府工作管理理念得到落實實際的政府管理工作中,強化了社會民眾的主體地位,同時避免了以權謀私、官僚主義等不良行政行為的發生,進而影響政府行政單位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黨政形象,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能夠使社會公眾的民主權力得到實現,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二)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能夠有效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設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的科學發展,目前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企業是進行市場經濟生產和經營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能夠改變傳統的強制管理狀態,將行政單位的服務性質發揮和體現出來,逐漸改變對市場機制和市場主體進行市場經濟經營活動的強制干預行為,行政管理方式創新理念下將行政管理方法進行創新改變,使得企業在進行市場經濟下有較為寬松的經營氛圍,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促進其實現經濟制度的完善。(三)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有利于實現我國未來社會的宏偉建設目標。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成為未來階段我國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基本戰略目標,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民眾被動的管理狀態被徹底改變,政府行政單位構建多樣的溝通渠道實現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和反饋,民眾對于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有效的被相關部門及時采納,并在工作中對相關薄弱環節加以完善,能夠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避免管理工作雙方出現溝通障礙,能夠有效的提高相關工作部門的工作效率,完善黨政形象,提高其社會公信力,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建設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3]

四、結語

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發展對于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將社會公眾的民主意識與切身利益置于政府行政單位開展工作的首位,樹立以人為本的根本服務宗旨,有助于相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相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增強簡化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將政府職能有效的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實現行政管理方式向服務方式、協調管理方式以及多元管理方式的轉化,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同時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完善,進而有助于我國在未來階段宏偉發展目標的實現。

作者:黃晶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林莉紅.法治國家視野下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機制論綱[J].湖北社會科學,2015(1):10-16,74.

[2]賈變.基于法治視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創新研究[J].管理觀察,2016(23):48-50,53.

[3]黃濤.研究法治視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創新[J].財經界,2015(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