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2:40:00

導語:建設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摘要:和諧社會從社會學視角看就是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的社會。目前,我國社會運行中還存在各種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國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社會學社會運行和諧社會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確定了我國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明確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奮斗目標,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2oo6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詳細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及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等。至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作為一項莊嚴而緊迫的任務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也是黨和全國人民共同的行動方向和奮斗目標。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樹起了鮮明的旗幟,創造了有利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我國向著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一步步邁進。

二、和諧社會的內涵

那么,和諧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從“和諧”二字的造型上有人做通俗的理解,就是人人有飯吃,人人能說話。當然,這只是最表層的理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和”被看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諧”是所追求的一種融洽、協調的狀態,它應該是“和”產生的結果。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和諧社會的描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那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類似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人聯合體”。中共中央2o05年2月19日在中央黨校舉辦了省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同志出席研討會時,首度闡述了和諧社會的內涵,“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結合我國建國以來社會運行和發展的狀況,以及當前的具體國情,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和諧社會就是處于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中的社會,大的方面表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系統以及各系統內不同部分之間、不同層次之間相互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相互適應。這是任何社會發展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因

為什么我黨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并把它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第一要務和奮斗的最終目標呢?傳統學術觀點認為,一個社會的運行狀態非治即亂、非亂即治,但現代社會學研究表明,社會運行在治與亂之間,還有一種中間狀態。社會運行和發展有三種狀態或類型,即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綜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運行的實際狀況來看,我們經歷過建國初期短暫的、初步的良性運行,那時黨風優良、政治清明,社會風氣正,人民思想覺悟高,只是當時生產力總體水平較低,經濟落后,綜合國力弱。也有過“十年動亂”時期全面的惡性運行,但是大部分時間處在中性運行中。也就是說,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總體上是和諧的,但還存在著一些矛盾、障礙和不協調因素,社會發展還不很平衡。尤其是進入社會轉型加速期以來,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增多,各種新舊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銳。雖然這些障礙和不協調因素直被有效地加以控制和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但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新舊矛盾一齊惡化的話,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社會的正常運行。當前存在的問題從內部來看主要有: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適齡勞動人口的就業以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亟待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政治體制改革滯后而導致的腐敗問題;一部分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素質下滑,信仰虛無,意識形態危機的問題嚴重;還有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等等。

這些問題導致不同社會群體、不同豐十會階層及不同社會成員之問的利益矛盾錯綜復雜,有的社會群體或個人甚至用非理性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快速、有序、安全穩定地運行和發展。同時,外部壓力也很大,敵對勢力和少數國家一直以來都未放棄對我國的政治施壓、經濟制裁和軍事挑釁。所以,我們必須要看到我國還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尤其是當前我國已進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動,既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動力和活力,同時也帶來許多矛盾和問題。所以,目前是“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機遇與挑戰同在,動力和壓力共生。這樣,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公務員之家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中間狀態都有可能朝著兩個極端發展,當前我國社會處在中性運行中,如果聽任這些問題繼續存在下去,社會就有滑向惡性運行的危險。如果這些問題能逐步地很好的加以解決,社會就會由中性運行逐漸進入到良『生運行中。也就是說,控制好這些社會運行的障礙和不協調因素,就能構建和諧社會。同時,和諧社會只能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前提之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它在根本上、總體上不能實現良陛運行和協調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之一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正是表明了資本主義只能在微觀上而不能在宏觀上做到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具體表現,即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經濟危機時期是它的惡性運行時期。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而導致的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總是會周期性地處在惡性運行中。

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根本上全面進入和諧社會。但是社會主義社會從根本上、總體上是能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因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的,它與生產的社會化是一致的。這正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地方。但是,這只是說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但是和諧社會不會自動地、自然而然地到來,我們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繼續堅定不移改革開放,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上下一致,齊心協力,一定能夠把我國構建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