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宋學發(fā)展的法律原因
時間:2022-12-19 11:31:04
導語:漫談宋學發(fā)展的法律原因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宋學形成的文化背景
眾所周知,自唐中期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削弱皇權,爭奪用人權,造成了動亂;五代紛爭,武將跋扈,文人默默,甚或文人斯文掃地,士鮮廉節(jié);佛教等宗教思想雖經(jīng)打擊,但在動亂中贏得了話語權,成為許多士大夫明哲保身的手段,在基層民眾中,影響非常光大,削弱了傳統(tǒng)儒教的統(tǒng)治地位。自唐天寶后“,歷肅、代,藩鎮(zhèn)遂不復制,以及五代之亂。太祖即位,罷藩權,擇文臣使治州郡,至今百余年,生民受賜。每一詔下,雖擁重兵,臨大眾,莫不實時聽命?!鼻逍训乃翁妗⑻诘热嗽诮梃b前代成敗經(jīng)驗的同時,需要在維持皇權和相權的平衡上重新恢復皇帝之權威,這就需要既要以法治國,又要通過“禮”來增強官僚的廉恥感和責任心。而且經(jīng)過五代十國八十余年的紛爭后,中國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傳統(tǒng)的儒教文化不僅受到了打擊,而且也隨著佛教的挑戰(zhàn),主流地位岌岌可危。商品經(jīng)濟觀念的增強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義利觀念,如何應對這一切變化,就需要尋找一個文化的主干,并借此得以生發(fā)。這應該是宋學形成的大背景??梢哉f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才引起了文化的反省和復興,正是在宋代統(tǒng)治者和開明官員以及一些具有敢當情懷的文人如石介、孫復等協(xié)和努力下,促成了宋學的形成和發(fā)展。而在這一過程中,法律不僅是主要內容,而且在促進其形成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宋學法制內容之管窺
宋學的法制內容不僅體現(xiàn)在文人的意識上,還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政實踐上。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證明。
1.重塑文官制度,培育官員廉恥之心,強化法律引導無疑就成為不二之選。宋太宗就重視對官員法律素養(yǎng)的選擇。如認為“當在精擇知州通判,庶清獄訟,若州縣得良吏一二,其下必無冤人”。而這種做法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皇權的穩(wěn)固和強大。歷史也證明了這種做法的有效。而宋代行政法律作用之大,也為時人所肯定“,朝廷興治之源,法制休明為大?!蓖瑫r成為我們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主題。
2.官員和文人的法律素養(yǎng)普遍很高,這是和朝廷的重視分不開的。如李覯就認為“憲令所加,寬猛或異,茍失權時之制,則致遠恐泥矣”。同時強調法律的公平適用“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王者不辨親疏。不異貴賤,一致于法”。之后王安石等人更是如此,雖被世人苛責,但可知官員在依照法制治理的同時,其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行政效績。
3.注重法律的嚴謹和連貫。宋代修法之頻,也被世人詬病,但之中也可見官府和官員對法律的重視,而這種不斷的修訂和完善,凝聚著官員的文化認識,之中帶有濃濃的文化跡。“夫圣王之法,欲其簡約而明白,使人易避而難犯。”南宋官員施師點甚而將之上升到國家治亂的高度?!胺樘煜滦牛聻樘煜鹿?,臣下爭欲變法,各求之事,不參核而遽從,已變遄復,暫立忽廢,此功信所以隳,國權所以去也?!边@里面也無疑透露出在變革中文化的競爭因素。
4.官員治理地方注重法律和教化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教化發(fā)揮著更為積極的作用。宋代官員處置地方事務,在注重法律的懲戒功能時,更加注重教化的作用。在這方面就形成了“吏畏民,不輕出令;民愛吏,思其遺化”的良好行政生態(tài)。而對于不注重教化,甚至適用法律錯誤的官員,采取不予重用的辦法。如宋仁宗“尤惡深文,獄官有失入人罪者,終身不復進用”。即使對于貪官贓吏,朝廷也給與警醒的機會,希圖自省。如宋寧宗嘉定十二年就認為“朕欲治贓吏,須檢舉祖宗舊法,先告諭,庶行之不暴”,這和宋初“祖宗治贓吏至棄市”情形完全相反,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宋學的影子和宋代培養(yǎng)官員廉恥的理念。
5.注重館閣儲才。宋代的館閣官員,不僅幫助皇帝提供執(zhí)政經(jīng)驗和文化普及,還是宋代重要的儲才來源。這是因為館閣體現(xiàn)了朝廷“聚天下賢才,長育成就之意”。一些經(jīng)過皇帝認可,且名聲顯著者,出任官職也必須經(jīng)過這種程序,“若果出圣意拔擢,即須是非常之人,名聲顯聞于時,然后厭伏群議,為朝廷美事。如近世張知白上書言事,論議卓越,真宗皇帝拔于河陽職官……知白詔還奏對稱旨,亦命試舍人院,然后授以正言?!?/p>
三、余論
在對宋學中法律因素考量時,我們從中看到許多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文化思想,如“吏治欲其無跡,吏術欲其無煩,天下之格言也。雖然,可以無跡于己,不可以無跡于民;可以無煩于人,不可以無煩于身”。如此種種,實屬繁多。在對宋學法律因素考量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其中的逆動。在宋學發(fā)展中,各種學派的此長彼消,有著深刻的行政背景因素。如漆俠等先生認為,宋學的時代烙印就是經(jīng)世致用。因此,從這個論題出發(fā),實用必然有先天的功利因素,這是其原罪形態(tài)。同時也應看到,宋人引以自豪的“與士大夫共天下”,只不過是被光環(huán)籠罩著的一種博弈。在行政體制運行較為合理的情形下,在雙方利益博弈均衡的情況下,任何一方破壞運行都會打破這一利益平衡。這在文官制度下,是一種常態(tài)。而對于經(jīng)歷五代以來輕視文人的情況下,文人自省的潛意識里面不能說沒有希望這一地位提高得以維持,甚至進一步提高。
而對于宋代皇帝在抑制武人、重用文人的情形下,也有著任用比例科學的問題。在抑制武人的戰(zhàn)略成功后,如何抑制文人的勢力蔓延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表現(xiàn)在用人上,就是皇帝既設立規(guī)則維持這一局面,又有意無意地打破這一規(guī)則,以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進而維持皇家的權威。這就是法律在宋學中的作用??偟闹v來,宋學的產生對之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是空前的,雖然帶有先天的不足,但其精華和積極的精神內涵是不容忽視的,其所給予今人的積極之功效遠大于消極性,其成績也是值得肯定的,其產生之時,所蘊含的文人之真誠情懷以及擔當情懷是至今不可忘卻的。如同康德所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象善良的意愿那樣,能沒有限制地良好保持。”在如今文化碰撞激烈、主流文化不彰的情形下,反思宋學有其積極的意義。這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宋學,重新認識宋學的原因所在。
作者:李奇儒單位:四川外語學院
- 上一篇:農經(jīng)處工作計劃
- 下一篇:工商監(jiān)管職能到位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