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下行政體制論文
時間:2022-08-26 05:38:00
導語:法治化下行政體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行政體制改革法治化是科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行政體制改革主要包括行政權的重新界定,行政組織結構、規模變化,行政機關的調整和公務員制度的完善等。行政體制改革作為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其改革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中間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很可能影響其他環節的改革順利進行,最終影響改革效率及效果。法治化要求行政體制改革納入法治軌道:首先,改革之前要經過一系列科學的論證,確定改革方案;其次,改革推行的過程要通過法律規范確定有關原則指導,明確相關程序,規則;再次,改革過程中要進行階段性的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法治化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和要求,有助于在改革過程中做出預測,保持秩序,有效地處理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對程序的認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過程中的主觀偏向,使改革盡量客觀科學。另外,程序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可以將復雜龐大的工作工程分成不同的階段,明確責任。通過法治化可以使改革更具合理性、可行性,有效防止改革中的專斷和任性。
(二)行政體制改革法治化是及時確認鞏固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
我國自建國以來已經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由政府設計并且由政府推行,雖然政府的一部分改革方案須權力機關批準,但是,權力機關在改革過程中介入的非常有限,基本上改革都是政府策劃政府推行自我監督。這種方式有利于改革迅速推進,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效果,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內在的缺陷。由于改革過程中集權嚴重,改革者主觀隨意性大,改革方案也往往缺乏細致的論證,改革成功與否全依賴政府自身的智慧和魄力。改革的集權也導致了改革成果難以鞏固。法治化的過程就是將改革的權力、方案,推進模式,成果鞏固都通過法律規范予以規定,形成良好的改革秩序。權力的法治化,就是首先要對改革權進行合法授予,通過權力的授予相應的責任也就更加明晰,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改革的專斷和任性。方案推進模式的法治化,就是講改革方案,推進模式的大體步驟通過法律規范予以固定,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有助于減少改革過程中的主觀偏見,提高改革過程的科學性。成果鞏固的法治化,主要是將改革成果及時予以固定,這樣有助于防止改革的成效出現反彈。
二、行政體制改革法治化的路徑選擇
(一)實現行政體制改革法治化需要通過立法推進改革
1.對改革權的授予采取法律保留原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將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由外延式逐漸向內涵式推進。所謂內涵式行政體制改革,是指政府職能調整整合、政府機構再構和政府運行機制再造的統一。內涵式的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對政府職能、結構做出調整,對政府本身做出改革已經超越了行政權的范疇,屬于國家權力的范疇。國家權力的行使主體屬于全國人大,因此,改革權的設定主體當然地屬于全國人大,設定形式采取法律保留原則,通過憲法或者法律來設定。采取法律保留原則設定改革權有利于保證改革進程的穩定性,避免隨著領導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更換影響改革進度。為了適應社會轉型遇到的緊急情況和改革中的偶然性,賦予行政機關一定的改革設定、變更權是必要的,但是要由法律進行特別授權,對設定、變更的情形做出嚴格的規定,并且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沖突。2.制定統一的《行政體制改革程序法》。程序是可以反復適用的工作機制,通過程序性的規定,可以有效防止改革的任意性、隨意性。行政體制改革是法治在行政領域的深化,也是行政對法治的有力回應。為適應法治經濟帶來的社會轉型的行政體制改革,本身也應該走法治化道路。法治一方面要求行政體制改革要依據相應的實體法,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據法定程序理性推進。作為行使改革權的機關,全國人大應當制定統一的《行政體制改革程序法》,對行政體制改革基本方案的提出、方案論證與評估以及方案的實施與監督做出基本的框架性規定。我國的歷次改革都是政府內部提出,由人大進行審議通過,可以看出我國的行政改革動力基本靠政府自身的內在覺悟,人大的審議雖然能對改革的權力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但是目前政府絕大部分的改革都是由國務院內部文件決定。在《行政體制改革程序法》的制定中,要完善行政體制的決策制度,須加強人大的審議權。行政體制改革涉及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行政相對人的利益,行政體制改革方案制定后,應當賦予行政相對人聽證的權利,廣泛聽取社會民眾對改革的建議、意見,增強改革的合理性、可行性。3.完善《行政組織法》和制定《行政編制法》。目前,我國現行的兩部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組織法》都是施行于上世紀80年代,雖然《地方組織法》經過了多次修改,但從總體上來看,這兩部《組織法》規定都相對原則,在機構的權限規定上缺乏細致、可操作的規定,尤其是傳統行政組織法的理念,很少關注行政機構自身承擔的功能和行政任務。在行政體制改革中,政府機構的改革成為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政府機構改革的推進必然需要完善我國相關《行政組織法》,在逐步細化現有組織法的基礎上,立法理念的更新尤為重要。在今后的組織建構中,要充分考慮到行政功能所引發的對機構設置要求,對行政機構的設置采取一種多元的、開放的態度,對于符合實質法治的機構設置也應予以認可,在滿足法治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任務為機構設置要求。我國機構管理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機構繁雜,人員龐大,我國編制管理的困境主要表現為管理基本制度的缺乏,我國編制管理的法律依據多是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層面上的,缺乏統一的立法層面上的規范。要解決編制管理的困境,在立法模式的選擇上,應當采取由人大立法的模式,制定統一的《行政編制法》,仿效臺灣采取的總員定額制度,通過法律對行政編制人員進行嚴格的控制,使我國的行政編制逐步走上法治化道路。
(二)實現行政體制改革法治化需要轉變觀念
法治的完整意義在于市民社會公民按照既成的規則有序而自由地交往,公權力通過維護政治秩序,服務于市民社會的自由交往。無論是私法之治的形成還是公法之治的建立,權利意識、法治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中國市民社會的缺位造成了權利意識的淡薄,因此,在行政體制改革中,不僅要注重體制本身的優化,也要注重法治意識的啟蒙。
1.轉變政府行政觀念
行政體制改革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個人、政府與市場、政府之間的關系,核心就是確定政府的職能,解決政府權力的外圍界限和內部配置問題,變傳統的全能政府為有限、有為的政府。要實現政府職能轉變,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首先,政府要樹立服務觀念。傳統的行政體制是建立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之上的,突出人的作用,強調對社會的管制。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深化,傳統的行政管制觀念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需求,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政府成為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方面就是要優化政府結構,使之服務于經濟發展,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但是政府服務職能的發揮關鍵在于觀念的更新,只有從深層次轉變政府行政觀念,建立服務理念,政府結構優化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其次,樹立責任觀念。行政權力涉及公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缺乏審慎思考的改革舉措有可能造成全社會改革成本的增加,最終背離改革目的。權力與責任是對應發生的,責任的建立能夠有效遏制權力的任意,行政體制改革關涉國家的全局發展,政府樹立責任觀念,能夠從源頭上有效遏制改革的隨意性,使改革始終遵循行政體制改革目的。
2.轉變公民觀念
公民是政府行政的基礎,是政府行政的有力回應。建設法治國家單純制定法律規范是遠遠不夠的,改革國家機器是不全面的,公民的權利意識也是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法治的完整意義在于私法之治和公法之治,二者缺一不可。私法之治形成的基礎就是公民權利意識主體意識的提高。首先,要樹立公民權利意識。我國的法治化進程并不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推進,而是由政府作為主導積極推進。政府主導推進的法治化模式在法治化早期發揮了巨大作用,加速了法治化進程,實現了短期內取得較大的法治成果。改革的持續性動力除了依靠政府的自我覺醒之外,還需要發揮社會組織、公民監督作用。對權力的最佳監督模式不是權力制衡權力,而是權利監督權力。行政體制改革關涉公民的切身利益,法治社會的公民要有權利主體意識,積極參與改革,不僅能為改革發展提供長足的動力,也能給予改革成果足夠的尊重。其次,要樹立公民參與意識。現代法治社會公民是社會的主體,是權利的主體。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推行民主執政科學執政,政府推行改革不再是關起門來辦事,而是積極聽取各方意見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民意,參考民意。在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涉及到政府改革的重要內容時,可以采取設立聽證制度、網上信箱等渠道聽取公民意見,一方面可以增強改革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公民的參與意識,有助于改革的順利推進。公民作為對科學民主執政的回應,應當有參與意識,積極參與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
作者:楊妮單位:山東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