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環境污染應對措施論文
時間:2022-03-26 10:37:00
導語:紡織環境污染應對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紡織行業的環境污染主要來自于其生產過程中的污水、廢氣和噪聲。從這三個方面介紹了近幾年紡織業對環境的污染。在進行的基礎上,對行業的污染治理現狀作了簡單介紹。最后結合中國入世后紡織業遇到的新情況,針對其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從政府管理和經營決策兩個層次提出了相應措施。
關鍵詞:紡織行業環境問題綠色壁壘環境標志環境認證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國際市場對優質紡織和服裝產品需求增加的趨勢,我國紡織和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不斷擴大我國紡織和服裝產品的生產與出口具有很大的商機,但由于我國紡織業早期受各種因素的,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后、高能耗低產出的現象極其嚴重,而且,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也相當突出。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紡織行業所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文章對紡織行業污染現狀進行了介紹,并提出相應的解決。
1紡織行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
1.1廢水
紡織行業的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廢水、廢氣和噪聲三個方面。廢水是紡織行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紡織部門是一個用水量和排水量較大的部門之一,近年來紡織工業廢水排放的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紡織行業廢水排放總量一般都在11億t以上,在國內各類工業廢水排放量中約占6.5%,位于各行業廢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約為30萬t,占全國工業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廢水相當一部分還是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排放達標率除2001和2002年有所提高外,在此之前一直很低。
表11998-2002年中國紡織業廢水排放情況
年份
工業廢水排放量
COD排放量
直排入海量/萬t
排放達標率/%
紡織業/萬t
占全國比例/%
紡織業/萬t
占全國比例/%
****
紡織廢水主要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和化纖漿粕廢水五種。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印染企業每天排放廢水量約300~400萬t,印染廠每加工100m織物,將產生廢水量3~5t。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纖維原料本身的夾帶物,以及加工過程中所用的漿料、油劑、染料和化學助劑等,具有以下特點:(1)COD變化大,高時可達2000~3000mg/L,BOD也高達2000~3000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還原染料廢水pH可達10以上。(3)色度大,有機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劑及漿料,廢水粘性大。(4)水溫水量變化大,由于加工品種、產量的變化,可導致水溫一般在40℃以上,從而影響了廢水的處理效果。
另外,傳統的印染加工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污水,加工后廢水中一些有毒染料或加工助劑附著在織物上,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影響。如偶氮染料、甲醛、熒光增白劑和柔軟劑具致敏性;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類漿料不易生物降解;含氯漂白劑污染嚴重;一些芳香胺染料具有致癌性;染料中具有害重金屬;含甲醛的各類整理劑和印染助劑對人體具有毒害作用等。這樣的廢水如果不經處理或經處理后未達到規定排放標準就直接排放,不僅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破壞水體、土壤及其生態系統。
1.2廢氣
紡織行業的廢氣主要來自行業內的約兩萬臺鍋爐,這些鍋爐總蒸汽容量約為6萬t,其中煙塵排放達標的鍋爐約占總數的85%。這些鍋爐絕大多數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為燃料,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燒廢氣、二氧化硫和煙塵,嚴重污染了環境。表2是近幾年紡織工業規模(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以上工業企業的廢氣排放情況。
表21998-2002年部分紡織企業的廢氣排放情況
年份
企業數/個
廢氣排放量/億m3
SO2排放量/t
工業煙塵排放量/t
工業粉塵排放量/t
年耗煤量/104t
年燃油量/104t
燃料燃燒
生產工藝
燃料燃燒
生產工藝
原煤
總計
****
從表2中不難發現,1998年全國5477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共耗煤1265萬t,燃料燃燒廢氣排放量1367億Nm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28.53萬t,煙塵14.86萬t。到2002年,全國6622家紡織行業內企業共耗煤1690萬t,燃料燃燒廢氣排放量2059億Nm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23.92萬t,煙塵10.74萬t。不難算出,由于燃料燃燒排放的廢氣約占紡織工業廢氣排放量的9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99%以上。這與我國目前的大氣污染為煤煙型污染相一致。
紡織廢氣的另一主要排放源來自紡織生產工藝過程。紡織工業生產工藝排放的廢氣主要來自于化學纖維尤其是粘膠纖維的生產過程。化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氫為合成原料,由于工藝原因和過程控制的不徹底,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廢氣的排放。
1.3噪聲
噪聲污染是紡織行業尤其是棉紡織行業目前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之一,棉紡織廠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織機,廠內噪聲達90~106dB(A),而人耳對噪聲的最大允許值僅為85dB(A)。表3是我國部分地區棉紡織廠車間噪聲實際檢測情況。
表3我國棉紡廠車間噪聲級實測值
序號
省(市)
實測廠家(車間數)
實測噪聲值/dB(A)
最大值
最小值
***
從表3可以看出,紡織車間的環境噪聲平均在100~105dB(A),超過了人耳對噪聲的容許極限,故對工人聽力損害特別嚴重,聽力損傷可由聽力下降逐漸為噪聲性耳聾。此外噪聲還可引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等多種癥狀。有報告顯示,噪聲對紡織工人健康影響主要臨床表現為耳鳴、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衰退、聽力下降、心電圖異常等癥狀,嚴重威脅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強噪聲環境下還會出現行為功能損害、視覺反應時間延長、閱讀能力下降、思維受影響等癥狀,這些癥狀將隨時間變化愈加明顯。
目前全國約有80多萬臺織機還在投入使用,其中絕大多數還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設備,由于資金和技術原因,相當一部分小企業還在利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機械進行生產。設備的落后,加上很多生產過程中噪聲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每天約有近百萬名織布工人被暴露在這種強噪聲污染的環境中。
1.4其他
在紡織原料尤其是天然纖維原料的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原料產量防止病蟲害,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和農藥。以棉花為例,美國某機構曾做過一項,如果在棉花的生長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美國的棉花產量將下降70%,可見,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十分重要。但是,這也使得化肥和農藥的殘留物存在于棉花纖維中,如棉花生長時施用的人造肥料,棉花種植時噴灑的農藥,如DDTLindane(高丙體六六六)、六氯環已烷(六六六);棉纖維上殘留的殺蟲劑、防腐劑和防霉劑等,如五氯苯酚。一些具有相當毒性和難降解的化學物質也殘存于最終產品中,通過與人體皮膚的接觸而在人體內富集,從而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
2紡織業環境的應對對策
自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大會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被列入國際與貿易領域。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問題,綠色產品和消費已開始主導國際紡織品貿易的新潮流,綠色壁壘(環境壁壘)構成了國際市場新的保護網。一些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先進的環保技術,紛紛提高環保標準,阻礙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而且,綠色標志已成為紡織和服裝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推行ISO14000的熱潮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面對機遇和挑戰,各級政府和應轉變觀念,采取積極的入世應對策略。
2.1政府管理層次上應采取的對策
(1)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環境意識。隨著加入WTO以及國際市場對優質紡織產品和服裝的需求增加的趨勢,中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仍將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中國紡織業要想保持并擴大這種領先優勢,這就要求廣大主管部門和公眾提高認識,樹立環保理念,積極推行環保。如在天然纖維的生產方面推行生態農業,在生產環節中積極推行清潔生產,開展一系列的環境質量認證,在產品的銷售環節推行環境標志等。
(2)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法規體系,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中國加入WTO,紡織和服裝產品的環境質量標準與國外相差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了紡織和服裝產品的出口。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建立綠色通道。同時,還應加強政府管理職能,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紡織企業的偷排超排行為依法進行處罰,對污染問題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對小型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的措施,對一味發展經濟不顧環境的地方保護行為進行打擊,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和企業大力扶持,鼓勵和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綠色消費。
(3)采取多種措施推進環保。國家應發揮自己的政策指導、宏觀調控職能,運用經濟手段對推行環保產品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持,對弱勢環保企業予以扶持,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運用政策手段來調整紡織產業的布局,對存在污染問題的“三資企業”和生產設備與技術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環境影響評價,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堅決不能引進。合理征收環境污染治理費用,加大環境治理資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藝和落后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開發高效低耗的節能環保設備,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燃煤鍋爐的比重。在稅收方面對環境產品和企業進行適當的減稅甚至免稅。
2.2企業經營決策上應采取的對策
(1)優化產品結構,關注消費者健康。隨著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環境污染產品的市場前景越來越不被看好。面對挑戰,紡織企業應迎難而上,用國際先進標準和技術來規范自己的生產行為,自覺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生產的非綠色產品。加快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積極開發高附加值少污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關注生產者勞動安全的同時,更加重視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減少對人體和環境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和使用。例如在紡織和服裝產品的印染過程中更多地使用環保染料和加工助劑以及開發天然可降解的植物染料,在原材料上考慮引入天然彩色纖維材料、天然植物漿料,在紡織和服裝產品的后處理過程中采用綠色整理劑和生物處理技術,在紡織機械上考慮淘汰有梭設備,引進和開發無梭織機及其他能除塵降噪的環保機械。
(2)進行產品生產鏈全過程控制,實行清潔生產。面對國際國內競爭形勢,我國紡織印染和服裝企業必須提高認識,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的決策要素之中,從紡織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原材料的選用、生產過程,到最終產品的包裝、使用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都要考慮并符合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的要求,重視產品的全過程控制,以高質量的環保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企業中應積極推行清潔生產,開展產品生命周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對污染物質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些,對企業和開發安全無害的的綠色生產技術,生產出綠色安全的產品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積極申請綠色標志,爭取一系列的環境認證。我國紡織企業應清醒地意識到入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產品和外包裝上積極申請綠色標志,爭取綠色認證。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發達國家借環保之名行貿易壁壘之事實,盡快與國際通行的環境標準和法規相適應,從而有利于企業打開國際市場。各企業應注意到ISO14000認證包含有環境表現評價、生命周期分析、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環境管理體系、產品標準、環境設計、資源管理、廢物管理等多方面的,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走集約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樹立企業良好的國際國內形象,從而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因此,結合自身情況爭取包括ISO14000等在內的一系列環境質量認證就成為必要。
(4)轉變經營思想,確立綠色營銷觀念。各企業應積極收集綠色信息,加強對環保標準和法規特別是國際環境標準和法規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和制定對策。積極轉變企業經營觀念,更多地從消費者的健康安全角度和生態環保的理念出發來設計產品,開發綠色環保可降解的外包裝材料,建立綠色銷售渠道,實施綠色營銷理念,積極參與各種與環保有關的活動,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充分認識到環保將是企業未來提高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葉汝求,曹鳳中,夏友富,等.環境與貿易.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1
2施禹之.WTO與中國紡織工業.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3宋惠景.二十一世紀我國紡織服裝業不容忽視的環保質量.惠州大學學報(科學版),2001,21(2):35~40
4傅純恒,胡丹婷.增強我國紡織品環境競爭力的幾點思考.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0,17(2):123~127
5陳真.實施ISO14000系列標準推動紡織工業發展.上海紡織,2001,29(1):60~61
- 上一篇:麥苗長勢分析工作意見
- 下一篇:水庫水系環境污染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