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更新稅收觀念

時間:2022-09-23 12:55:00

導語:論更新稅收觀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更新稅收觀念

所謂稅收觀念,指人們對于稅收的基本看法或態度。如果同稅收的實際工作聯系起來,也就是本著什么樣的思想,去規范與稅收有關的經濟主體的行為,去處理與稅收有關的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稅收觀念對稅收環境有重大影響,在目前,依法治稅社會環境的確立,有賴稅收觀念的更新

一、中國稅收環境面臨的挑戰

這些年來,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淡薄甚或沒有納稅意識,偷逃稅現象嚴重。作為現代稅種的個人所得稅從出臺的那一天起,便陷于“征的不如漏的多”的窘境。更進一步看,納稅人納稅意識薄弱,直接帶來了稅收的大面積流失;稅收渠道不暢以及“費大于稅”的政府收入格局的出現,又模糊了政府部門對于稅收的性質及其運行規律的認識,滋生了種種不規范的政府行為。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們的稅收法制觀念,甚至逆反了人們的納稅心理,從而加劇了各種偷逃稅現象的蔓延。

作為上述矛盾現象的綜合反映,我們看到,今天中國的稅收環境,盡管較之計劃經濟年代或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很大改善,但總體上仍不理想,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

——普通百姓,一旦被告知其有納稅的義務,須拿出本已裝入自己口袋中的一部分錢去交給政府時,出于觀念上的不適應,一個本能的反應便是“躲”——能躲就躲,能躲多少躲多少。進而發展到下意識的躲又擴展為有意識的躲。其結果,各種偷逃稅行為猶如“病毒”,由最初只發生在先富起來的個體經濟中的少部分人身上,到逐漸在個體戶中普遍蔓延,致使大量該征的稅不能如數征上來。

——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不管是稅還是費,都是其憑借政治權力而征收的錢,也都是其可用于履行職能的錢。只不過前者納入預算管理,不可隨意調整。后者游離于預算之外,可以自收自支、自由支配。既然征稅和收費被混同在一起,在管理上,收費對于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各級政府)又有著種種的便利之處,所以,稅費不分,不論什么錢,夾到碗里都是菜,重費輕稅,出于局部利益的考慮而以費擠稅,以犧牲中央稅收為代價擅定減免稅條款,甚至采用非法手段鼓勵企業偷逃稅等一系列不規范的政府行為,便由此產生并蔓延開來。

——對于企業和居民而言,不管是稅還是費,都是政府憑借政治權力而向其征收的錢,也都是其被告知有義務向政府繳納的錢。而且,由于后者的隨意性較大,數額一路上揚,不僅給本來較為規范、負擔相對穩定的稅收打下了不規范的印跡,也使稅費義務混淆,不論什么錢,只要是政府部門所收都是稅,納稅心理逆反,對不規范的費的反感連累于稅,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對偷逃稅行為的有效遏制。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觀念:權利義務對稱說

由以上分析可見,稅收觀念與經濟體制環境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經濟體制環境的變化,稅收觀念應當也必須加以更新。現行稅收收入機制運行中的困難,固然可歸之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在于:以“應盡義務說”為代表的稅收觀念同市場經濟的體制環境不相適應。

市場經濟的通行準則是權利與義務相對稱。講到某人負有什么義務,同時便意味著他擁有怎樣的權利。反之,講到某人擁有什么權利,同時便意味著他負有怎樣的義務。在稅收上當然也不例外。

三、出路在于更新稅收觀念

適時實現稅收觀念的更新,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觀念——權利與義務相對稱,分別規范納稅人、用稅人和征稅人的行為,將會對中國依法治稅社會環境的營造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對照一下西方國家納稅人的行為,便會發現,在那里,稅收也并不是令人喜歡的字眼。但是,喜歡不喜歡是一回事,是不是依法納稅則是另一回事。常見的情形是:人們一邊抱怨罵娘,一邊自行報稅,甚至不惜花錢雇傭專業人員代行報稅。其所以如此,同納稅人具有“等價交換”的市場經濟觀念、同時也具有一套威懾力的嚴管重罰的稅收征管機制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規范納稅人的行為,應該正面宣傳與嚴管重罰并舉。一方面,要向納稅人講清納稅并非是純盡義務之舉,而是一種可以獲得實質利益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稱統一。納稅為的是獲得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消費、受益權,偷逃稅則屬于坐享其成的“免費搭車”行為。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構建嚴管重罰的稅收征管機制。讓偷逃稅者在付出經濟代價的同時,更有名譽和社會地位的損失,從而在偷逃稅面前望而卻步,不敢挺而走險。

相對而言,在我國,規范作為用稅人的政府部門的行為,可能是一件既費氣力又不那么容易辦到的事情。原因在于,中國的封建歷史較長,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為代表的封建傳統觀念,直到今天,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著人們的思想。無論是政府部門本身,還是企業和居民,都尚不習慣于將政府擺到同納稅人平等的地位上去考慮。故而,規范政府部門的行為,不僅要以權利與義務相對稱的稅收觀念進行正面宣傳,讓各級政府部門懂得其根本的職能或其存在的根本意義,就是向納稅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納稅人所繳納的稅收則是其從事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活動的基本來源。而且,與此同時,要著手必要的制度建設,逐步形成納稅人對政府部門行為的監督制約機制,樹立政府部門對納稅人負責、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和風尚。

順便說一句,一旦政府部門的行為和納稅人繳納的稅款掛起鉤來,其積極的影響,很可能會超出稅收領域本身。因為,當納稅人清楚地知道政府部門的活動經費系由其繳納的稅款匯集起來,并且,這些錢應當用于提供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時候,肯定會產生將政府部門行為置于納稅人監督制約之下的強烈愿望。當政府官員清楚地知道其所花費的錢來源于納稅人繳納的稅款,并且,這些錢的本來去向是關系納稅人切身利益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時候,也會由此產生一種較強的自我約束力量。與此相聯系,在納稅人能夠確切地知道自己納稅的錢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并且,對這些錢的使用能夠加以監督制約的情況下、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才會真正得以強化。

作為征稅人的稅務部門,在依法治稅的過程中,其角色頗像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一方面,它要對納稅人(乘車人)依法征稅,把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所需的資金籌措上來。另一方面,它又要對偷逃稅者(逃票人)依法懲處,不允許“免費搭車”的行為存在下去。所以,規范稅務部門的行為,重心應當放在提高稅務部門自身素質,增強嚴格執法的自覺性上。以此為基礎,力爭把該征的稅盡可能如數征上來。

總之,稅收觀念的更新,將是改革以來我國稅收領域影響最大、涉及范圍最廣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其意義可能不亞于歷次稅收制度的改革。可以預見,權利與義務相對稱的稅收觀念得到確立之時,我國依法治稅的步伐將大大加快,并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