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農業財政支出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4 09:33:00
導語:農業與農業財政支出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財政支出相關概念界定和數據說明
財政支出是通過財政手段將籌集起來的資金進行分配使用,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需要。從國家層面的統計口徑上講,農業財政支出通常有大、中、小口徑之分。其中小口徑的財政支農支出只計算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即通常所說的“兩類資金”;在小口徑的基礎上加上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以及農村救濟費,就構成了按中口徑計算的財政支農支出;在中口徑的基礎上加上財政通過其它間接渠道對農業實施的種種支援與補助,如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采用財政補貼辦法優惠供應農用生產資料和大型農業機械、對種糧農民進行補貼等等,就構成了按大口徑計算的財政支農支出。
由于陜西省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數據不全,本文具體使用的數據:1996年以前,農業財政支出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業綜合開發支出,農林水利氣象部門的事業費三項之和;1996年~1999年,農業財政支出為支援農業生產類財政支出和農村水利氣象部門事業費兩項之和;1999年~2005年,農業財政支出為農業支出,林業支出,水利氣象部門事業費三項之和。由于統計口徑的調整,難免數據局部跳躍性比較大。
農業人口指的是鄉村從業人員之中的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鄉村從業人員按行業分類,以主行業劃分,如以農業為主、兼營商業的,仍作為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農業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按產業分第一產業的增加值。
二、農業財政支出與財政總支出的關系
數據來源:歷年陜西統計年鑒
由圖1可以看出:陜西農業財政支出的絕對數量緩慢增加,由1978年的2.90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81.17億元,年平均增長率才3.31%,并且不穩定,其中從1980年到1985年連續六年增長率均為負值,增長率最高為2004年高達35.7%,最低為2005年-26.4%,2006年又回到16.1%。農業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1985年以前持續減少,由1979年的18.1%減少到1987年的9.7%,可能是由于改革開放初期重點發展城市工業,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的投資在城市工業化建設,擠占了部分農業財政支出;1986年到2002年,農業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先增大后減小,1991年最高達到12.99%,以后幾年開始減小1999年達到歷史最低點7.68%。而后又開始增加,呈現不斷波動。中共中央總書記于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由于一號文件的,農業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又開始上升,一號文件是一個綜合解決三農問題的指導綱領,重點在農民增收,為了減少農業面臨的市場風險需要加大農業財政支持,因此在農業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升高的同時,伴隨著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業財政支出絕對數量大幅增加。
三、陜西省農業GDP與農業財政支出的變化關系
數據來源:歷年陜西統計年鑒
由圖2可見農業財政支出增長率與農業GDP增長率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農業財政支出增長率減小農業GDP的增長率也同時跟著減小,基本上是同步減小和增大,并且農業GDP增長率總是大于農業財政支出的增長率,可能農業財政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存在某種杠桿作用,使得農業財政支出的很小變動引起農業經濟較大幅度的變動。農業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3.9%,而農業財政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才3.31%,兩者的差值高達10.6%。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業GDP增長較快,由1978年的24.7億元增長到1996年的250.58億元,其中1996年到2000年農業GDP出現了停滯,增長緩慢并于199年首次出現下滑,2001年以后農業GDP增長加快,由263.63億元增加到488.48億元。陜西省農業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不斷增加,由1978年的2.90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81.17億元。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06年,我們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到1986年,伴隨著農業財政支出比例的下降農業財政支出下降階段;第二階段是1986年到1999年農業財政支出比例和農業財支出波動階段,農業財政支出比例波動較大,先增加后減小,農業財政支出緩慢增加;第三階段是1999年到2006年,農業財政支出比例呈現波動,先下降后上升,農業財政支出大幅增加。
- 上一篇:鎮財農業增收問題探討
- 下一篇:基層財政國庫改革探討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