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過程中的成因和對策
時間:2022-09-24 03:32:00
導語:獨家原創: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過程中的成因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針對新舊稅法中納稅主體、稅率、稅收扣除項目、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從而把握新稅法的新意及亮點,對促進新稅法的實施推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并且討論了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現狀,當前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
關鍵詞:新舊稅法中納稅主體稅率、稅收扣除項目、稅收優惠新企業所得稅成因
目錄
摘要…………………………………………………………………………1
1、納稅主體及稅率的變化……………………………………………………2
2、明確了具體各項稅前扣除項目及標準………………………………………2
3、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現狀…………………………………………………2
4、當前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3
5、對上述問題成因的剖析…………………………………………………3
6.新稅法框架下強化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對策與建議………………………………4
結束語………………………………………………………………………5
參考文獻……………………………………………………………………5
企業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節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關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企業所得稅對稅收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使企業所得稅組織收入、調節經濟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并為全面完成稅收工作任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07年3月16日通過的《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稅法”)結束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不統一”的歷史。接著,2007年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出臺。《實施條例》共有8章133條,主要細化“新稅法”的有關規定。通讀“新稅法”及“條列”,筆者發現有以下幾大變化:
一、納稅主體及稅率的變化
以前稅法區分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內資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以內(含3萬元)18%稅率;在10萬元以內(含10萬元)27%稅率;超過10萬元的33%。優惠企業為15%;外資企業實行統一的優惠稅率:15%。
二、明確了具體各項稅前扣除項目及標準
(一)工資變“計稅扣除”為“據實扣除”
以前內資企業的工資、薪金按“計稅工資”標準扣除。超過“計稅工資”的部分,企業要交“企業所得稅”,個人要交“個人所得稅”,變相地出現重復征稅現象。而且,內資企業“計稅扣除”而外資企業“據實扣除”這一規定也是歷史條件下的特殊需求。
(二)業務招待費按發生額60%的比例扣除
以前的業務招待費實行銷售(營業)收入在1500萬元以下(含1500萬元)按銷售收入的0.5%扣除,超過1500萬元的部分,按銷售收入的0.3%扣除。根據這一規定,許多企業進行稅收策劃:將部分個人消費納入業務招待費之中而進行稅收抵扣。
(三)廣告費、宣傳費“合二為一”,按銷售收入的15%扣除
以前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廣告費支出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2%的,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后納稅年度結轉。
(四)、通過關聯方交易“避稅”行不通
以前企業常常利用關聯交易轉移利潤。如甲企業適用較高的33%企業所得稅稅率,關聯企業乙適用20%的所得稅率。為了降低甲企業的稅收負擔,乙企業將甲企業的產品采取低價銷售給乙企業的做法,減少了甲企業的利潤,增加乙企業的利潤。
(五)、折舊年限與折舊方法的差異
舊稅法規定最低折舊年限:
一是房屋、建筑物,為20年;二是專用設備、交通工具和陳列品,為10年;三是一般設備、圖書和其他固定資產為5年。
固定資產折舊采取年限法或工作量法。
新稅法規定,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是房屋、建筑物,為20年;二是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三是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四是電子設備,為3年。
(六)、鼓勵創業及發展中小高新技術企業
新稅法規定: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逐年延續抵扣。這一規定對鼓勵創業及調整產業結構有現實意義。
(七)、注重把握“合理”的尺度
新稅法實施細則中多次出現“合理”二字,如合理的工資薪金,合理的借款費用,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合理的商業目的,合理的期間費用等等,以前稅收策劃時通過多開辦公用品及勞保用品發票、多開餐票、通過多造人員費用等等實行所得稅避稅及逃稅等辦法將受到重大限制。
三、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現狀
近幾年來,我局的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呈“兩升一降”趨勢,一是管理戶數有所上升,2005年,我局共管轄就地納稅內資企業128戶,管轄外資企業8戶,2006年管轄就地納稅內資企業149戶,外資企業8戶,2007年管轄就地納稅內資企業181戶,外資企業10戶,相比2005年而言,管理戶數分別上升了41%和25%;二是企業所得稅收入總額和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我局入庫企業所得稅154萬元(其中煙草公司入庫144萬元),占我市全年稅收總量的1.2%,入庫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1089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量的8.5%,2006年入庫企業所得稅222萬元(其中煙草公司入庫193萬元),占我市全年稅收總量的1.3%,入庫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1101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量的6.6%,2007年入庫企業所得稅364萬元(其中煙草公司入庫305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量的1.5%,入庫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所得稅1877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量的7.6%,相比2005年而言,收入總額分別上升了136%和72%;三是企業虧損面有所下降,通過多年的管理,我局所管轄企業虧損面已由2005年的81%降至2007年的52%。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收入規模還是從管理力度來看,我局對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的強度都在逐年加大。
四、當前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比如企業長虧不倒,稅前扣除審核不嚴、不規范,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有些問題還很嚴重,影響了申報征收收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根據近幾年企業所得稅日常管理和匯算清繳掌握的情況來看,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同時這也是貫徹落實新企業所得稅法所面臨的問題。
(一)所得稅管理缺乏科學性。目前,國稅部門管理企業所得稅在方式上還存在一定不足,管理手段比較落后。
(二)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第一,財務制度執行不嚴,不能按照財務制度的規定處理有關會計事項。第二,對企業財務人員管理不規范。第三,一些企業對所得稅政策掌握不全,界限劃分不清,不能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正確核算各項收入和費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從根本上制約了所得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新辦企業管理難。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征收方式確定難。第二,應稅所得率核定難。在核定征收所得稅的方式下,雖然在應稅所得率的設置上,體現出稅負從高的原則。第三,新辦非增值稅納稅企業管理難。近年來我們國稅機關主要從事增值稅納稅人管理,而對由地稅部門管理的企業幾乎很少涉及。
(四)監管企業管理難度較大。對財務由上級企業統一核算、所得稅統一繳納的匯總納稅成員企業,稅法規定由成員企業所在地稅務機關實行監管,這樣的機制存在幾個問題難以解決。
(五)所得稅納稅評估應用質量不高。一是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還不完善。現行的納稅評估體系是確定行業內平均值,實際上是企業實納稅標準的一種假設,企業被測算的指標只要處于正常值的合理變動幅度內,就被認為已真實申報。
(六)部門協調機制不健全。這個問題在戶籍管理中表現尤為明顯,有些業戶在地稅辦理稅務登記后不在國稅辦證(如餐飲行業),有些業戶認為只在地稅交營業稅不需要在國稅辦證。國、地間缺乏應有的溝通,信息不能共享,或對政策理解不一,對于《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所得稅分享體制改革后稅收征管范圍的通知》理解不透,不能準確地劃分各自真正屬于自己的管轄范圍,從而形成征管“真空”。
(七)干部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國地稅機構分設后,只有少部分企業的所得稅屬于國稅部門管理,接觸企業所得稅的只有少數幾個人,大部分干部對此業務已有所生疏,干部業務水平的參差不齊,成了一個制約管理質量提高的瓶頸。
五、對上述問題成因的剖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體制和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也有思想和認識不高的問題,綜合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納稅意識淡薄。目前很多企業特別是新辦企業都屬于股份制、私有制企業,企業老板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第一目標,依法納稅的意識較差,法律觀念淡薄。
(二)依法治稅思想不強。由于企業所得稅政策性強、范圍大、工作涉及面廣、操作復雜,與納稅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很難統一人們的行為規范;加上傳統治稅理念一時還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權大于法的人治觀念仍有一定的市埸。
(三)查處打擊力度不夠。稅務機關對流轉稅的管理已經上了一個層次,對流轉稅特別是對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違法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十分強硬,而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由于受人員短缺、經費有限、精力不夠、專業知識不足等條件限制,使得企業所得稅稅務犯罪案件立案難、查處難、結案難、執行難的現狀難以克服,稅收管理員在管理中發現企業有違法違章行為、有偷逃稅嫌疑的情況,往往也只是提出整改意見,沒有進行查處,致使有的企業得寸進尺,沒有受到教育,從而嚴重地影響了稅收剛性發揮。另外,對非居民納稅人沒有建立完整的“情報交換機構”與專業性的“反避稅組織”,而使非居民納稅人游離于“法”外。
六、新稅法框架下強化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今年,新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的稅收政策,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兩法合并”對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存在較大影響,如何全面加強新形勢下企業所得稅的征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筆者認為:
(一)要通過政策宣傳和輔導提升企業辦稅能力。宣傳好稅收相關政策,使之正確地貫徹到每一個納稅人,是稅務機關的應盡之責。針對企業大多數會計核算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所得稅政策缺乏了解,嚴重制約著所得稅的規范管理的現狀,應通過多種形式,廣泛、深入的宣傳稅收法規,使納稅人了解企業所得稅政策法規的各項具體規定,特別是稅前扣除項目的范圍和標準、涉及納稅調整的稅收政策、稅法與會計制度存在差異時如何辦理納稅申報等。
(二)要通過做好日常工作來加強所得稅征管。針對企業所得稅政策執行不到位的問題,國稅機關必須從加強日常征管、搞好執法監督等方面入手。
(三)要通過強化納稅評估來提高所得稅申報質量。一是建議將所得稅評估與增值稅評估結合起來,提高評估對象的準確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是國稅機關征管的兩個主體稅種,作為兩個不同的稅種,當然各有自身的特點,但就對二者稅基的分析來看,兩者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銷售收入既是增值稅的征稅對象,也是所得稅的征稅對象;企業購進的貨物既是增值稅計算進項稅額的依據,也是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重要內容,增值稅的查補往往也意味著應納稅所得額的調增,這就要求我們把所得稅基與增值稅基的評估分析結合起來。(四)要通過加強戶籍管理來做好分類管理。首先,摸清納稅人底數是所得稅征管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如對房地產業、服務業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征管,由于營業稅由地稅部門征管,國稅部門對其所得稅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僅滿足于這些企業的按期申報,對其申報的準確性缺乏必要的監控,甚至有部分企業開業很久,依然沒有納入正常的稅務管理。對此,稅收管理員應進一步加強巡查和調查,核實所得稅納稅人稅務登記事項的真實性;及時掌握納稅人合并、分立、破產等信息,了解納稅人外出經營、注銷、停業等情況,掌握納稅人戶籍變化的其它情況;調查核實納稅人納稅申報事項和其它核定、認定事項的真實性;了解掌握納稅人生產經營、財務核算的基本情況,對當年或當期申報的涉稅信息重點進行分析、評價,并與同行業、同規模企業的納稅情況進行比對分析,以此提高企業所得稅征管質量和效率。其次,要根據掌握的情況及時調整征管手段,進一步做好所得稅納稅人分類管理工作。
(五)要通過加強所得稅匯繳改革來提高匯繳質量。匯算清繳工作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重要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搞好了,才有可能將所得稅管好。針對企業所得稅匯繳業務復雜、辦稅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的現狀,當前急需從改進匯繳方式入手,切實強化所得稅匯繳管理。
(六)要通過健全機制來加強對匯總納稅企業的監管。要搞好對監管企業的管理,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應加強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七)要通過培訓、自學等途徑提升稅務人員的業務水平。目前,隨著所得稅征管力度的加大,納稅人采取的偷逃稅手段越來越隱蔽,一些稅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已經跟不上所得稅稅收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稅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已是迫在眉睫。
(八)要依托信息化來加強所得稅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在現代技術條件背景下,企業所得稅的規范化管理已離不開信息化,將現代科學技術引入企業所得稅管理是加強規范化管理的必由之路。當前,各級稅務機關根據工作需要都相繼開發了一些所得稅管理軟件,這些軟件各有所長,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九)要通過建立征管協調組織來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針對工作中存在的交叉和不統一問題,國稅和地稅要建立征管協調例會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所得稅征管范圍界定、政策執行及稅基管理等問題,以溝通配合,交流有關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分歧。對按規定劃分的征管范圍,國、地稅不得爭搶或推諉。
結束語
企業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節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關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業所得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計算過程復雜,是一項管理難度較大的工作,加上今年又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的第一年,在貫徹落實新企業所得稅的過程中,正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所以,我們應該找出問題所在并想出對策來予以解決。
參考文獻
[1]解讀新稅法:高新企業不在開發區內也可享低稅率.中國稅務報,2007.03.21.
[2]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詳解.《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新意及亮點.中國2007.12.17
- 上一篇:公司職工競爭上崗制度
- 下一篇:公司物資采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