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農業發展模式的財稅政策探究

時間:2022-10-08 11:03:00

導語:轉變農業發展模式的財稅政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變農業發展模式的財稅政策探究

近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影響河北現代農業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急需政府增加投入,發揮財政的調控和引導作用,促進河北現代農業發展。

一、河北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取得的成效

2009年河北省財政支出繼續向農業傾斜,在促進河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省農林水事務支出264.8億元,增長74.3%。

(一)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財政整合資金7.3億元,集中用于80個縣農業節水設施改造建設;落實資金4.4億元,支持農村水電、測土配方施肥、農技推廣和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

(二)認真落實惠農政策。組織發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3.3%。省級投入4.54億元開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全省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達到80%。

(三)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發展。全省投入25.6億元,建設高標準節水農田156.6萬畝,完成生態綜合治理12.4萬畝,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199個,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落實資金2.3億元,支持發展設施農業和現代果業,促進奶業產業升級。

(四)擴大支農資金整合試點。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的省級試點縣達到34個,自主試點縣達到40個,落實補助資金1.2億,拉動社會投入11.7億元,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二、河北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稅政策的引導性未充分發揮。目前,河北對農民的四大補貼,只有農機具購置補貼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對于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等補貼,雖然政府動用了大量的財力,但是發放到農戶手中的補貼還是比較少,無法對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對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其他補貼項目,補貼的力度和覆蓋范圍還不夠大。例如: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在農村還未普及;溫室大棚地基、墻體等的設施農業的土建部分還未列入補貼范圍;農民專業合作社補貼覆蓋面窄、手續比較繁瑣,等等。

財政補貼對于生態循環農業考慮不多。目前,還缺乏專門針對于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補貼。另外,財稅對農膜、化肥和農藥在稅費上的減免,會鼓勵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的使用,造成土壤腐殖質和自然肥力越來越差,從而導致農作物農藥殘留的種類與殘留量越來越多,對居民健康的損害越來越大;而農膜的大量使用則會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

(二)財政支農資金仍然存在管理部門多、投向零星分散問題。以承德縣為例,2008~2010年上級累計下達到縣的財政支農資金總額達到28,570萬元(不含國家設立的各項涉農補貼),年均9,500多萬元,但項目管理涉及到農牧、林業、水務、農開、扶貧、財政六個部門,項目的類別在30個以上。由于財政支農資金參與管理多、設立的項目類別多、各有各的使用范圍,有些專項資金政策目標、扶持內容出現交叉重復,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三)財政資金對農業科研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很低,尤其是一部分鄉鎮等基層農技人員的工資收入要靠自己去創收,限制了農技人員的積極性,致使基層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從農業推廣支出結構看,人員經費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業務經費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據調查顯示,農業推廣機構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的比例,縣級平均為8∶2,鄉級平均為9∶1,業務經費不足限制了農業推廣活動的有效開展。

對農業科研人員的教育投入也不足,導致基層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服務水平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同時,河北還缺乏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專門人才,國內的大專院校尚沒有“有機生態循環農業”這方面的專業。

從設施農業技術角度看。設施農業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創新不夠,在溫室設計和制造等關鍵環節,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創新技術很少;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滯后,設備比較簡易,環境控制能力差,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形勢嚴峻,農藥、化肥超標使用導致果蔬品質下降,動物養殖防疫、消毒設施落后,嚴重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四)基層政府財政資金上的制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支持,但基層政府財政資金上的短缺將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嚴重制約因素。一是村級債務嚴重,化解難;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有限,資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壓力大。由于縣鄉財力有限,部分支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好政策,很多基層政府由于拿不出配套建設資金而不敢去爭取,進而影響河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進程。

配套資金的使用問題在“省直管縣”更加突出。由于“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弱化了地級市對縣的財政管理權,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地級市的積極性,有可能減少其對所轄縣(市)的支持和扶助力度,影響到其配套資金的到位;而省里又沒有直補的政策,這樣就給縣(市)發展帶來很大資金制約。

三、完善河北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各級財政支農政策應大力向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傾斜?,F代農業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有機生態農業是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力的有效途徑。根據蔣高明從事的有機生態循環農業規模生產的實驗數據表明:每頭牛每年可消耗2.1噸秸稈,產生約150公斤凈肉,相當于750公斤糧食的可食熱量??鄢B殖過程中消耗的300公斤糧食,即1頭??蓭砑s450公斤糧食,相當于直接增產45%。另外,每頭牛還產出了約5噸牛糞,這些牛糞施加到大田里,即使使用一半的化肥,還可帶來10~20%的糧食增產。在實驗村使用沼氣的130戶,年產沼氣9.2萬立方米,相當于65.9噸標準煤,減少因燃燒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177.9噸;有機肥還田還將農作物固定的大量二氧化碳埋葬在耕地中??梢钥闯觯l展有機生態循環農業,不但能夠使糧食增產、土地肥力增強,還能夠產生大量生物質能源,從而保證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各級財政支農政策應大力向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傾斜,減少用于化肥、農藥、農膜補貼的經費,增加對有機肥、生態治蟲等項目的扶持資金,通過財稅政策支持、引導農民走有機生態循環農業道路,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力。

(二)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自2006年以來,河北省先后在20個縣(市)開展了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同時,還有22個縣(市)自主開展了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通過資金整合,集中支持了試點縣(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為了進一步增強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河北省應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一是以縣為主抓支農資金整合,確定主導產業,明確支農資金投放重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申報、統一管理、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的要求,項目的實施由各部門、各單位負責,財政部門負責協調和資金監督管理;二是以農業發展規劃引領支農資金整合,要求試點地圍繞新農村建設和“十二五”農業規劃,制定年度性和階段性項目規劃,以規劃定項目,以項目定資金;三是圍繞農業主導產業搭建平臺促進支農資金整合,在試點過程中,主要是整合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支農資金,發展優勢產業;四是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的力度同步加大,要以存量帶增量整合,也即是在預算安排時,對有關涉農部門支出存量已經安排的項目,維持不變,對到期的、過時的或效益不高的項目資金進行壓減,對用途相近的進行合并、歸類。

(三)財稅政策要有選擇地對農業科技研究予以支持。財政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經費和教育投入,但是支持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的內容要有選擇。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事實證明,以美國農業為代表的“化學農業”、“轉基因農業”對環境、生態、生物多樣性、動物與人類健康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提高糧食產量大力發展(轉基因)生物技術,并不能讓農民受益,化學物質照樣污染環境,地力照樣得不到提高;配方施肥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化肥問題,徒增加了種地的麻煩。因此,河北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時,首先要確定要以世界什么樣的農業作為“現代農業”樣板,財政政策應該支持發展什么農業技術。比如,應該以良種培育、綠色肥料研制為重點,下大力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對于在中草藥基礎上開發的“生態農藥”及以益蟲治害蟲“生態治理”方式優先考慮、研究、試驗與應用。

同時,河北財政資金應支持發展基層科技服務,通過發展區域性(鄉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現代農業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等五大措施強化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建設。通過大力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待遇,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四)財稅政策要充分考慮縣鄉尤其是省直管縣的財政現狀。促進河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政政策出臺時,應充分考慮到縣鄉的財政現狀。目前,縣鄉財政減收增支嚴重。一是專項轉移支付需要配套資金。如國家和省級財政對基層的投資,一般都要求當地財政按比例配套資金,項目爭取得越多,配套的資金也越多,實際上剝奪了地方財政資金使用的自主權。而且越是困難的縣鄉,越難以保證配套資金,爭取專項資金的難度也越大;二是農業稅減免等政策的出臺使縣鄉財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卻大幅增加。中央在把財力集中的同時,職能和支出責任卻不斷下放。目前,縣鄉政府需要承擔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國防建設、行政管理等諸多責任,而且還要承擔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許多還是主要責任和“無限”責任。而且下放的職能和責任通常是剛性強、支出大、管理嚴、責任重,對并不寬裕的縣鄉財政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從而嚴重限制了縣鄉財政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的資金投放量。有鑒于此,省級財政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方面的投資可以根據縣鄉財力的實際情況,給予區別的財稅政策,對于貧困縣可以要求其少配套、甚至不配套;對于省直管縣也可以適當提高省級財政的支持力度。

(五)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的不同確定區別的財稅政策。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財稅補貼的重點是不同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財稅補貼的重點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財稅補貼的目標逐步轉向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河北的財政力量有限,加上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突出。因此,現階段應把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產性專項補貼作為財稅補貼的重點,隨著河北財力的提高,再逐步提高收入性補貼標準。

另外,對于不同地區也應制定不同的財稅政策。河北省地形地貌復雜,不同的自然條件導致各地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時的地位不同,如京山沿線和太行山山前平原是優質小麥集中種植區,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為優質蘋果種植帶,燕山中部是京東板栗集中種植帶;而張家口、承德等地區是省內退耕還林還草的主要地區等等。因此,應結合河北主體功能區劃分和農業產業布局,制定區別的財稅支農政策,以更好地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