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財政政策的定位與選擇
時間:2022-10-24 05:12:00
導語:我國新財政政策的定位與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我國長期過度強調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經日益嚴峻,社會矛盾有激化趨勢,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協調。首先,我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谷,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投資結構主體呈多元化傾向,但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卻日益扭曲,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其次,我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貧富差距日益增大,而且教育、文化、醫療保障等基本公共品分布嚴重不均。國務院決定,從2005年開始實施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型為穩健的財政政策,本文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出發,探討新財政政策的目標定位和實現途徑。
一、我國財政政策的目標取向
實際上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處于交叉重疊的結構性失衡狀態,對此,中央提出了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統籌,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本文認為,按照可持續的發展觀,穩健的財政政策除了強調經濟穩定發展這一傳統目標之外,要向促進公平、增加就業、調整結構和健全體制這四個方面傾斜。
(一)促進公平
公平可以分為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經濟公平主要指收入、財富和資源的擁有和分布程度,社會公平主要指公共服務、公共設施、生活質量、自由權和發展機會的擁有程度和分布程度。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是相互影響的。科學的發展觀本質是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而評價協調和可持續的評價標準就是公平。忽視公平往往是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根本原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政府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以犧牲公平作為代價,比如非洲國家長期經濟停滯和社會動蕩的基本原因就是貧困和不公。因此當經濟社會發展偏離公平目標太遠時,政府就應該適當調節,促使其向這一標準靠近。
(二)增加就業
就業問題也是當前財政政策作用的重點,是和公平問題緊密聯系的。就業標準一直是經濟社會政策的目標之一,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關鍵階段,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中,很多企業變為民營和國有控股,必然會造成大量原國企人員急需再就業,還有高校擴招后的大批畢業生也面臨就業,勢必造成就業緊張。財政政策向就業傾斜,緩解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擴大消費需求,保持社會穩定,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調整結構
積極財政政策的負面效應是導致經濟社會結構性失衡的重要原因。長期實行的建設性財政使國家財政資源調配不均,重視工業,輕視第三產業,忽視科教文衛等基礎公共產品的提供。縱觀發達國家的發展史,文化教育等對國民素質有著最直接影響的公共服務一直是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在以后時期,財政必須以經濟社會結構調整為目標,注意合理發揮其資源調配功能,加快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服務和基礎設施改善,扶植第三產業,糾正財政“錯位”。
(四)健全體制
規則缺失是導致經濟社會無序發展的重要原因。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單靠領導人和集體的意志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的,特別是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重要階段的特殊性,健全社會主義市場基礎規則和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是最為主要的任務。從財政的角度來看,就是健全我國公共財政體制,以體現財政的公共性為核心,明確財政的功能,合理界定其覆蓋范圍,做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也只有科學的公共財政體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政“錯位”現象,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政策實施的途徑
以擴大支出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已實施了6年,其轉型必然也要以財政支出調整為重心,配合新一輪稅制改革,逐步縮減對經營性項目的支出,擴大對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品的提供,提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一)循序漸進,逐步轉型
(1)逐步縮小國債發行規模。積極性財政政策靠增發國債來籌集支出資金,其向穩健財政政策轉型必然要縮小與日俱增的國債余額,減少每年發行的國債量。減少國債發行不能搞一蹴而就,要瞻前顧后,考慮各方面情況。在盡量不增加新國債投資項目的情況下保障在建國債項目的后續資金,穩步縮減國債發行額。據測算:目前全國在建的國債工程項目所需的后續資金總額達6000億元以上。如果國債立即全盤退出會留下許多“半截子”工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穩步破除原政策下利益集團的阻力。任何改革都會受到阻力,長期的積極性財政政策形成了某些部門對財政政策的依賴,形成了某些地方利益集團對國債項目的依賴,減少財政支出資金會減少部門的權力,其次減少國債項目也會降低某些利益集團的收益,因此財政政策轉型必然受到某些阻礙。目前在國家稅收連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礎上,可以考慮稍微增加預算內支出,給各方利益集團一個緩沖期,化解轉型帶來的阻力。
(3)運用多種財政手段合理進行項目融資。在縮減財政支出的同時,注意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合理進行財政融資,誘導民間投資。在財政資金逐漸淡出投資領域的同時,要引導民間資金跟上,可以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貼息、財政擔保和財政參股等手段進行項目融資,既可以提高投資項目效益又可以保證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的動力。
(二)區別對待,調整支出結構
經濟社會結構失衡迫切要求財政以“三農”問題為中心,優化支出結構,重新配置資源,向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同時突出公共財政的職能,增強財政對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和科教文衛等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防止財政“缺位”現象。(1)加大對國民教育的扶持,重點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建設。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許多地區單靠地方政府的財力不能保證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政府有保障每個地區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因此財政教育資金應該由中央和地方一起分擔,由中央來解決地方政府不足的部分。同時要優化教育投資結構,加大對初級教育的支持,重點加強對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設施、教育設備配置和師資配置,提高農村學生的升學率。
(2)加快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重點提高農村醫療衛生保障水平。解決醫療衛生服務缺乏和城鄉醫療水平失衡問題,從財政的角度來看,首先明確各級政府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的財政出資比例,加強中央財政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傾斜。其次,合理確定中央政府在東、中、西部醫療衛生制度的補貼額,形成東、中、西部不同的醫療衛生轉移支付制度。再次,加快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合理進行醫療衛生投融資,多渠道籌措醫療基金,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適當降低報銷標準,切實提高農村的醫療保障水平。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也是公共財政體制職能的主要體現。應該逐步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當前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不能僅僅局限于預算內的財政資金,也要重視其他財政手段的運用。一是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障制度改革。二是對國企職工的社會保障基金問題,可以部分地通過出售國有企業部分產權來解決。三是可以考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開征社會保障稅,形成穩定規范的社會保障基金來源。
(4)進一步加快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幾年,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國經濟一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仍然對經濟發展造成了瓶頸性制約。特別是農村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不足嚴重壓制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式來看,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成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同時要注意運用財政手段和多種融資方法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引導民間資金對農村通信、電力等盈利性產業投資。
(三)制度創新,加快公共財政建設
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制度作保障,就是要進行公共財政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從根上解決財政“錯位”現象。
(1)建立均衡、可持續的新財政發展觀。要拋棄過去“大財政”的思維模式,強調公共性的財政思想觀。避免過分強調拉動經濟增長,轉向強調推動經濟增長;避免過分注重經濟增長速度,轉向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質量的提高;避免過多強調政府干預,轉向以市場自主調節和微觀經濟主體自我發展為主;避免過多的使用行政手段調配資源,轉向依賴經濟手段和法制手段。財政政策制定要注意提高市場的內生增長能力和經濟社會整體效率。
(2)提高效益,完善各項財政制度。提高財政對資源的配置效率,健全各項財政制度。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轉移支付制度、國庫集中收付制度、部門預算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和投資評審制度等,豐富公共財政體系。做到依靠科學的制度來調配財政資源。
(3)通過各項財政手段引導消費。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公共財政要注意通過各種手段刺激居民消費升級,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使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促進消費主要體現在提高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兩個方面,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品種類不齊全和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不強是導致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建設公共財政體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優化稅制結構、減免稅、退稅等稅制改革,降低企業和居民的稅收負擔,激發企業開發新技術、升級產品結構的積極性,提升居民收入增長預期,促進消費和投資的協調。
- 上一篇:旅游景區管理革新的思索
- 下一篇: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與企業合作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