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到日本投降前宣化財稅狀態
時間:2022-02-11 06:06:00
導語:晚清到日本投降前宣化財稅狀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編寫新的宣化縣志,筆者翻檢了事涉宣化縣的舊志書和地方史料,接觸到一些舊中國時代宣化縣財政稅收方面的材料,茲據以整理成文,以見當時該縣財政稅收情況的概貌。
一、財政機構與財政管理體制
宣化自康熙年間改衛為縣,迄于清末,知縣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處理諸般公務,財政稅收歸戶房主辦。民國建元,改縣衙門為縣公署,于縣知事下設一、二、三、四科,分掌內務、司法、教育、實業諸務。民國二年,又并為一、二兩科,第二科掌理財政、教育、實業等事,設有科長1人,科員2人。另有財政所,設所長1人,會計、文牘、事務各1人。到民國十七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設有財務局(民國二十年改稱財政局),局長之下設文牘、會計、庶務各1人。民國二十二年裁局并科,將財政局改為第二科,設科長1人、科員1人、事務員2人。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據宣化,以偽“治安維持會”委員長縣長,至1938年1月正式開設偽縣公署,內設三科一局,財政科為其中之一,設有稅務股、理財股,定員十三,科長一,股長二,雇員實有20余人。各鎮、村公所則設有“財務系”(后歸“經濟系”)主任及事務員,主管鎮村稅及其他財務。
至于財政管理體制,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之前為“實銀征收,悉數留為養廉、辦公”,自嘉慶十六年始,“改解司庫兌收,留支養廉辦公銀兩,全數赴司請領”。民初時期未見明確記載。日偽統治時期,先后于“成紀七三五年”(公元1940年)和“成紀七三六年”(公元1941年)公布“會計法令”和“地方稅法”,實行預算制度。“縣預算之編造,于每年十二月中旬遵令辦理,呈準政廳核準后,來年之預算即行確定,并每年五月及十二月,前后兩期追加更正,以備支出之不敷。”①
二、財政收入———田賦與稅捐
舊中國時代該縣財政收入,不外丁口(人頭稅)、田賦(耕地稅)、稅捐三種。據舊志,清初曾頒定“五年編審之令”,將百姓分為“三等九則”———上等戶(上上戶、上中戶、上下戶)、中等戶(中上戶、中中戶、中下戶)、下等戶(下上戶、下中戶、下下戶),每年向上上戶征銀9錢,上中戶征銀8錢,依次遞減,至下下戶為1錢。又有“優免則例”,規定“自進士以至舉貢生員”可“免本身一丁”,但“止免雜辦,不得濫免正賦”。順治末年在本縣“興屯田”,“刊易知由單給民”。康熙初又以“各項錢糧名色皆為地丁”,“頒以賦役全書及易知由單”,“一切雜項歸并地丁”,以免卻完納時頭緒龐雜。到雍正朝,“編審停止,丁歸于地,并奉詔永不加賦,以后人丁原額,仍是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數”。此后,人丁攤入地畝,一并征收,“人民負擔,除田糧外,其他雜項亦屬無幾,而國家并無財政之虞”,大體反映了康乾盛世的情形。進入晚清(同治、光緒年間),政繁賦重,民不堪命。民國以后,有加無已,“一切稅捐,名目既多,為數亦鉅”,百姓負擔更重,而連年軍閥混戰和政治腐敗,使得政府財政狀況也日趨惡化。
田賦為舊中國時代本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征收辦法有過幾次改變。據舊志,明代萬歷年間屯田等地共有1201732畝,年征收本色糧18389石有奇,折色銀4576兩有奇。清沿明制,不過隨著“兵需漸減”,往往“以銀解司,每石收糴價銀七錢”。至道光年間,“糧米折色之事興”,“征收時遂照市米糴價加數折收,強民納錢,由是征糧、征錢二法并行”。據《宣化縣新志·賦役志》所引“縣署奏銷底冊”,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后,“實征銀糧地”為1361321畝有奇,共征銀4330兩有奇,因“每兩均攤丁匠銀二錢七厘”,共攤896兩有奇,故“以上共額征地糧、正攤丁匠”銀5226兩有奇,糧13886石有奇(除去乾隆年間“兩次共減額糧”1274石有奇,實額征地糧為12638石有奇)。須說明的是,屯糧一項,“除被發旗、綠各營兵米,征收本色外,并折價收錢”,反映出征收貨幣處于不斷擴大的趨勢,逐步取代著征收糧米。
雖然自道光至宣統年間,本縣每年額征銀、糧的數目迄未改變,但由于吏治敗壞,還是弊端百出。以征糧言,“應征一石,有浮收至二石以上者”;以征錢言,“則任意高抬市價,每石折為制錢,多至十余吊,少亦三四吊不等,其實仍以七錢解司”。浮收、抬價的結果,百姓負擔成倍加重,國庫收入卻無絲毫增加,盡為貪官污吏中飽私囊。鑒于這種情況,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直隸布政使廷杰“飭令各縣改征實銀,每米一石折征銀一兩四錢,每豆一石折征銀一兩二錢,每谷一石折征銀七錢,核實解司,以除中飽,而體民艱”。但“不數年而各縣官廳不征實銀,易價收錢,其折征價目,每兩增至合津錢十八九吊不等,人民更不堪其苦”。
民國元年,經順直臨時省議會討論擬定,并經直隸省都督核準,于八月文告,規定自當年秋開始,“宣屬屯糧、地糧,均照前清廷藩司所定米豆折銀之數,以庫平實銀征收,外加火耗經費每兩八分,不得沿向例征米,或折價收錢,從中取巧,亦不得于解司正耗額外加數取民”。十二月,知府倉永黔又“將從前代米代豆加收耗銀自本年起免除,以示大公,并公布周知”。但到了民國二年十月,時局逆轉,省議會中斷,“一班官吏貪心復熾,聯絡各縣”,以綠營、旗兵尚未裁盡為由,恢復舊章征收本色糧、折色銀的辦法。民國三年三月,縣知事張繼善遵奉直隸省公署電飭,通告,將額征地糧每征正銀一兩,折征銀元二元,隨征銀數一律定為三角,歸入正款,解交國庫。這一辦法自該年四月實行。通告并指出,“歷年隨糧帶征警款及行政經費,為巡警薪餉要需暨縣公署辦公正用”,“自應仍照舊章,隨糧交納”。9月,又按直隸省財政廳所訂改征折色辦法,將本縣應征屯糧自本年起一律改征折色,“每米一石改征銀二兩一錢,豆一石改征銀一兩八錢,谷一石改征銀一兩五錢,并照糧租改征銀元”。新章規定“每銀一兩,折征銀洋二元三角”。米、豆、谷定價銀兩較前各加了1/3。全縣以每年實征數目計算,折合銀元為50651元有奇。到了民國六年,直隸省財政廳發出訓令,內稱“今者共和再造,率皆恢復舊章,而口北各縣之違法加征,亦在取消之列,自當歸復元年臨時省議會議決公布原案,照舊征收,以輕負擔”。這樣,伴隨袁世凱洪憲帝制的破產和舊國會的恢復,本縣田賦征收辦法又基本恢復到了民國元年的規定。10月,縣知事張繼善發出布告,將應征屯米、豆、谷改折銀及隨糧帶征警學各款、行政經費分條規定,計有:屯米,每石改征銀一兩四錢,每兩折征銀元二元三角,計折征銀元三元二角二分,并帶征行政經費宣錢二吊,警款宣錢六吊,學款宣錢三吊;屯豆,每石改征銀一兩二錢,每兩折征銀元二元三角,計折征銀元二元七角六分,并帶征行政經費宣錢一吊七百文,警款宣錢五吊,學款宣錢二吊五百文;屯谷,每石改征銀七錢,每兩折征銀元二元三角,計折征銀元一元六角一分,并帶征行政費宣錢一吊二百文,警款宣錢三吊六百文,學款宣錢一吊八百文。此外,“火耗、運費名目”也“一概刪除”。此后,除日本投降后國民黨統治宣化期間一度征糧外,田賦征收基本上采用征收貨幣的辦法。限于存留下來的材料甚少,20世紀20年代以后本縣田賦征收情況,只有1937年和1941年的幾個數字,茲不詳述。
清代本縣稅捐,見于《宣化縣志》(康熙五十一年成書)者有鹽稅、門稅、缸稅、牙稅、雜稅諸種,見于《宣化府志》(乾隆二十二年成書)者有鹽課、當稅、牙帖、燒缸稅、田產稅、牛驢騾稅、馬稅諸種,因系康雍乾三朝時數額,故不一一詳述。見于《宣化縣新志》(民國十一年成書)者,因系晚清與民初情況,故移敘如下。
田房契稅。定額征銀10240兩有奇,每年應征洋25955元有奇,溢征無定數。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以前,田房買契稅九分,田房典契稅六分。民國以后,買契正稅六分,典契正稅三分三厘,契紙每張五角。
屠宰稅。無定額,每年約征洋6917元有奇。民國五年四月創始征收,又自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起附加警捐。屠宰稅附加捐。每年約收洋3400元。
當稅。舊章每年每家額征銀50兩,三家當鋪共征銀150兩。民國四年遵奉省財政廳令,改為每家征洋150元,秋后催收,一俟催齊,即行呈解省庫。
牙稅。無定額,每年約收洋2000元。舊章額設官牙紀5名,每名年交牙稅銀一兩三錢四分,全年共征銀六兩七錢,秋后催收,催齊即行解省。自民國四年起,凡充牙紀者,一律領六等牙帖,每帖一張,帖費12元,新充之人,并隨交帖捐80元,年額無定,全年共收洋2000元左右。
牙行盈余。無定額,每年約收銀1550兩,制錢6456吊。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奉省令整頓牙稅時,諭令牙紀認繳盈余,并成立牙紀公司,每年所收盈余,除批解外,其余辦理地方公益事項。民國十年財政所成立,此款劃歸該所管理。
牲畜稅。無定額,每年約收洋3100元。從前牲畜稅全年實收洋619元有奇,悉數津貼典史。自典史被裁后,此稅歸縣署行政經費。自民國四年起,奉令解省,準各商包辦,收入逐年增多。
煤窯稅。每年額征銀12兩。從前煤窯四處,每處年納稅銀3兩。自民國三年,奉令停收,改歸礦稅局直接辦理。糧捐底子。每年約收洋5000元。宣化糧商慣例,買糧付錢時,每價宣錢一吊,向有補底制錢一文,歸糴戶自得。光緒三十年將此項錢文抽充學款,由勸學所派員查收。民國后改為招商包辦,近年間承包商人認交宣錢25700吊,分充勸學所及城區國民學校經費。
隨糧帶征警款。每年約收洋16657元。民國元年十一月臨時自治會議決警款隨糧帶征,每米一石征宣錢六吊,豆一石征宣錢五吊,谷一石征宣錢三吊六百,每地丁銀一兩征宣錢七百,全年約收宣錢78000吊。歷年不敷應用,民國八年改為地丁銀一兩征宣錢二吊。
隨糧帶征行政費。每年應收宣錢28051吊有奇,約合洋5610元有奇。民國二年八月臨時自治會擬將從前各項差徭統入抽收行政經費以內,實行隨糧帶征,按帶征警款三分之一為標準,以米、豆、谷、銀四項,全年應收宣錢28051吊有奇,隨即呈省民政長批準。
隨糧帶征學款。每年應收宣錢36000吊,約合洋7200元。民國六年,城鄉紳董以小學教育亟待振興,隨糧帶征學款自不容緩,擬定每米一石征宣錢三吊,每豆一石征宣錢二吊,每軍谷一石征宣錢一吊八百,按宣化額征地米、地豆、軍谷數,每年可收宣錢30000余吊,呈省核準后于當年10月公布實行。
田房契六分費用。每年應收洋24596元有奇,契稅溢征,隨之加多。舊章,田房買契正稅外收牙用二分,充自治經費。自民國二年,遵奉省令提2/3充行政經費,其1/3仍歸自治。至民國八年七月,依新章收費用六分,以一分五厘解交省庫,以一分歸自治經費,一分歸巡警經費,一分歸學費,一分三厘歸行政經費,二厘作監證人酬勞及補助丈量不敷之川資。
另外,《宣化縣新志》尚載有“學田”收入情形,計分勸學
所學田、第一高等小學校學田和第三高等小學校學田3項,
所收以租米為多,間或有宣錢、銀洋。
又據民國二十四年成書的《察冶爾省通志·政事編》載,其時稅捐有買契稅、典契稅、契稅附加教育費、營業稅、牙紀稅、牙紀附加省教育費、屠宰稅、牲畜稅附加教育費、斗捐、斗捐附加治河費、車牌捐、差徭、礦產稅、煙酒牌照稅、煙酒稅附加地方捐等名目。又言及“各縣、局因舉辦警、學、自治各項要政,往往就地籌款,不免多立名目,跡近苛雜”。宣化當時為察哈爾省的一個縣,故該志所載也大體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前幾年本縣的稅捐情況。
又,1940年日偽“察南政廳官房資料科”印行的《察哈爾省各縣實況調查報告(民國二十六年實況)》載有宣化縣財政收支情況,“率多取材于前冀察政務委員會所刊行之《冀察調查統計叢刊》”。據之,作為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宣化縣財政收入的稅種和數額,“省款”部分計有田賦正款、田賦加省教育費、田賦附加省款差徭、田房契稅、田房契稅附加省教育費、田房契稅附加學費6種,合計79000元;“縣款”部分計有田賦附加、契稅附加、屠宰附加、糧捐等21種,合計108048元;“省款”、“縣款”下的各種稅捐總計為187048元。
日偽統治時期,于1941年公布“地方稅法”,大力整頓稅捐,從而“歲入頓增”。其時稅捐計分國稅、政廳稅、縣稅、鎮村稅四部分。“代征國稅”部分計有契稅、契稅附加教育費、契稅附加學費、契紙價、契稅注冊費5種,合計16988元;“代征政廳稅”部分計有田賦、禁煙特稅、禁煙特稅政廳附加費3種,合計165803·90元;“縣稅”部分計有地租、房租、地捐、房捐等27種,合計665680·85元;“鎮村稅”部分計有地捐附加費、房捐附加費、門戶費3種,系依據“地方稅法”從“成紀七三六年”(1941年)起實施,由各鎮、村征收,當年負擔為每畝0·721元,每戶21·551元,每人3·717元。
又,日偽統治時期,于“成紀七三五年”(1940年)公布“會計法令”,并制定市、縣會計暫行規則,預算制度隨之建立。據《宣化縣匯覽》所列,“歲入經常部”計1941年度預算額為669068元,比上年度增加280260元,“歲入臨時部”計1941年度預算額為333406元,比上年度增加313405元。
三、財政支出
舊中國時代本縣財政支出情況,材料既少,又零星而不連綴,僅就所見,錄其片斷。
據《宣化縣志·俸廩志》所載康熙年間俸給,與本縣有關者:分守口北道,先是掛銜山西,俸銀坐支晉省,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后改為在本縣存留俸工銀兩內支給,但未載數額,若按清初頒定經費,當為歲支銀230兩;參政,俸銀130兩,如系副使、參議、僉事等銜,照品支給;外役快手120名,工食銀72兩;轎傘扇夫7名,工食銀42兩;聽事吏2名,工食銀12兩;鋪兵2名,工食銀12兩。以上均坐支宣化縣,共計白銀498兩。
又載知縣以下俸銀、工食銀等項開支:總計148人,俸銀139兩5錢6分,工食銀935兩9錢;其中,知縣俸銀45兩,典史、雞鳴驛丞、儒學教諭俸銀各31兩5錢2分,門子、皂隸、馬快人等,則各領幾兩工食銀。
又有其他開支,計:縣廩生,廩銀64兩,膳夫銀13兩有奇;龍亭修理銀5錢;文廟修理銀10兩;春秋二季丁銀40兩;社稷山川等春秋二季祭銀30兩;無祀鬼神等祭銀10兩;望朔行香銀1兩;鄉飲酒禮銀10兩;歷日銀3兩;孤貧冬衣花布銀28兩有奇;貢生花紅旗扁銀5兩(2年一辦);會試舉人盤費銀15兩(3年一辦);新中文舉人每人坊價銀80兩(3年一辦);新中文進士每人坊價銀100兩(3年一辦);新中武舉人每人花紅旗扁銀5兩(3年一辦);新中武進士每人花紅旗扁銀10兩(3年一辦);順天府科武晏賞杯盤銀56兩有奇;驛站工折光銀4320兩,遇閏加銀360兩。
又載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宣化駐軍軍需,“歲共該銀22024兩8錢,共該米5421石6斗”,“銀在道庫給,米在本縣倉給”。
《宣化縣新志》載民國六年公布實行的“隨糧帶征學款支配辦法”規定:每年提取該款1/10充作出洋留學經費,如當年無留學生則另案存儲,不得挪用;其余9/10劃為20份,全縣20萬人,每萬人支配1份,供本城擴充女學和各鄉設立高等小學、國民學校之用。其余,“糧捐底子”以充學款,“隨糧帶征警款”以充警款,“隨糧帶征行政費”以充縣行政經費,已詳述于上文財政收入部分,惟警款、學款、行政經費等項每年各需支出多少,并無明文載出。
支出中尚有賑恤兩種。一為孤貧口糧,清代額設87名,年領米3石6斗,共領313石2斗,若以每石折銀一兩4錢計,合銀438兩有奇。按四季由征收屯糧項下留支發放。民國三年四月省公署通令各縣停支,準由縣署活支項下開報,即遵照辦理。之后又改為就地籌給,在牙紀盈余項下支放,列入預算。一為貧民冬衣花布,始于道光年間,定額銀24兩有奇,隨同俸工赴司請領。民國初奉文停止。之后又在牙行盈余項下支放,列入預算。
《察哈爾省各縣實況調查報告》載有本縣1937年財政支出情況,《宣化縣匯覽》載有縣1941年財政支出情況(分為“歲出經常部”和“歲出臨時部”,科目甚詳),本人已據以整理成詳表,因為這對于社會史和經濟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惟因篇幅過大,姑且割愛。
- 上一篇:落實氣象為農業服務的方案
- 下一篇:中國財政稅收管理制度革新方針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