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意下公共政策論文
時間:2022-05-04 09:14:26
導語:網絡民意下公共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民意主要是指將網絡作為基礎,利用網絡論壇、微博等途徑,針對某一社會事務進行公開言論,從而體現出來的相似的態度、主張等。網絡民意的出現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公眾行使公眾權力和義務的具體表現。網絡民意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直接性。公眾利用網絡的虛擬性特點,民意表達更為直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民意訴求方式的限制,且網絡自身具有實時性,為民意表達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次,主體多元性。網絡民意的表達途徑很多,例如:虛擬社區、BBS論壇、博客、微博等,公眾可以結合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行使話語權;最后,話題利益性。網絡民意的話題一般與公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體現機會均等,而受到網絡民意監管力度不夠的影響,使得議題出現一定非理性傾向。
二、網絡民意在公共政策中的影響
1.積極影響。第一,網絡民意的出現,不僅能夠為公眾提供更為方便的表達途徑,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主體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在表達民意過程中,公眾自身利益不同,發表的建議也有所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政策制定的客觀性。另外,匿名表達使得公眾能夠發揮自身利益訴求積極性,避免尷尬,實現自由交流和溝通。與此同時,公民訴求擴散較快,且能夠獲得同一意見網民的支持,尤其是在得到反饋情況下,更能夠激發公眾主人翁意識。第二,網絡民意自身具有“原生態”特征,公共政策在制定等過程中,能夠及時獲取更具價值的建議和意見,另外,受到網絡普及程度的影響,更多普通的公眾也參與到公共政策評價中來,公民議政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愚民政策”逐漸減少,為公共政策最大程度發揮積極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公共政策出臺實施后,相關部門也能夠獲取公民的反饋建議,衡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第三,傳統民意收集渠道和方式對社會底層公眾表達民意存在一定約束,使得公眾社會參與性不強,而網絡民意卻恰恰為這部分群體暢通了表達渠道,使得每一個階層的利益訴求都能夠及時得到反饋。在表達民意的同時,公眾也能夠發揮自身監督權力,提高公共政策透明度。公共政策通過采納民意,代表的是大多數公民利益,使得政策也能夠得到很好地落實。
2.消極影響。第一,就我國網絡民意實際情況而言,雖然網絡民意數量大,但是整體占比并不高,不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公共政策制定等環節中,要對網絡民意進行討論。另外,整體結構層次不合理,年齡、學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難以確保網絡民意的平衡性和公平性。不僅如此,據相關調查表明,網絡民意與真實民意也存在一定差別,弱勢群體利益訴求表達難度較大,主要是受到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第二,我國現有法律不夠健全,難以有效規范網絡,致使網絡上謠言出現,網絡民意真實性大打折扣,具有相同建議的網民會聚集,并加強交流,使得群體極化現象日益突出,不可避免的存在虛假民意。因此,我們在獲取網絡民意的同時,也會看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例如:等。第三,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網絡民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群體思想,使得網絡個性化思想喪失,出現人云亦云現象,不利于我國公共政策的良性發展。個體在群體中會出現責任分散意識,如“人肉搜索”將他人信息公布就是具體表現。在出現這類問題時,責任追究難度較大,極大的增加了非理性行為的出現。群體集中在一起,會對某一事件進行想象,扭曲事實真相,嚴重情況下,一部分網民會認為事實真相是虛假的,從而產生相應的社會問題。因此,科學、合理的收集網絡民意顯得尤為重要。
三、實現網絡民意和公共政策互動的有效途徑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網絡民意質量。我國政府要加大電子政務的建設,為公眾提供良好的建議渠道,而硬件設施作為電子政務的核心,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公眾與政府互動平臺,并加強對公共政策過濾系統的建設,例如:專業化信息分析等,為公共政策科學、客觀性提供支持。網民作為民意的主體,其意見是否合理、客觀直接影響公共政策的科學性,面對日益壯大的網民隊伍,相關部門要發揮自身職責,采取多樣化措施,例如:板報宣傳、講座等,提高網民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引導網民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等,進而提升網絡民意整體質量,推動我國公共政策良性發展。
2.重視網絡信息管理,發揮網絡媒體引導作用。針對網絡民意存在的虛假、非理性等特征,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責,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健全管理體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互聯網管理規范和網絡民意管理規范;另一方面,將網絡信息管理納入到政府日常管理工作當中,加強對重要網站、搜索引擎等網絡媒體的監督和管理,及時制止不良信息的傳播,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大監管力度,試行網絡實名制,從而有效規范網絡輿論內容。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型信息傳播媒介,具有引導作用,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引導作用,杜絕負面、不健康言論,給予正確的言論鼓勵,引導網民樹立正確思想、觀念,避免人云亦云現象的出現。
3.實現網絡民意制度化,建立現代化信息網絡。針對網絡民意,政府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認真斟酌每一個建議,集中公眾指揮,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礎。要出臺針對性法律法規,實現網絡民意制度化建設,例如:安徽省下發的規定中,就針對性網民留言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如此,還需要加強網絡信息網絡建設,實現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良性溝通,進行動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從而促使公共政策能夠最大程度發揮積極作用。
四、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網絡民意作為一種重要民意表達形式,在公共政策發展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網絡問政”已經成為未來我國政務主流趨勢。因此,我國政府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要勇于面對挑戰,加強對網絡民意對公共政策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信息管理,實現網絡民意制度化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從而為公共政策民主性提供支持。
作者:蘇舒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