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思考

時間:2022-02-05 03:04:57

導語:《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思考

[摘要]管理學原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管理思維和實踐能力。文章遵循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分析了《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教育理念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強調以能力為本位。學習《管理學原理》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管理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用管理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構建培養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素質為本位,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相對而言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手段滯后,不能突出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現代企業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片面的考慮相關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關注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而要求管理學課程教學必須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1.2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社會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顧客需求的快速變化,對傳統管理科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的管理理論必須創新。因此管理學原理必須確定一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式,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結構,構建“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以能力為中心對課程進行多元整合,必須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以多元化的課堂與實踐模式,使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滿足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要。

2《管理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目標定位不當

《管理學原理》傳授的應是管理能力、管理素質,而不應僅限于單純的管理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突出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沒有充分體現培養知識實用、夠用、實踐能力強的要求,重視對理論知識教學,輕視職業綜合素質特別是專業技能的培養。

2.2教學方法手段滯后

管理學原理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管理理論知識,提高管理應用能力,即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專業應用能力,適應企業的理性思維能力和適應市場的創新發展能力。傳統的教學觀念過于注重管理理論的詮釋,缺乏能力本位的引導,教學中缺乏互動,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師生關系表現為二元對立。課堂教學充滿了“灌輸”,基本上是以理論講授為主,案例教學所占的比重較小,教學變成了一種存儲行為,學生是保管員,教師是儲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

2.3實踐教學力度不夠

《管理學原理》的教學是一種心智模式的訓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過程,這種訓練和培養必須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真情實景的體驗,在獲取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融會貫通,提高升華。由于受種種條件的制約,實踐教學顯得十分薄弱,教學與實踐脫節,實訓力度不夠,實訓基地建設滯后,從而導致學生缺少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不能從更深層次領會管理的本質。

3《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的思路

3.1樹立能力本位理念

本著培養具有管理理論和專業技能的管理者的培養目標,《管理學原理》的教學內容應該以培養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構建理論與實踐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即把教學內容從傳統管理的四大基本職能轉變為四種主要管理能力的學習,即計劃與決策能力、組織設計能力、激勵與溝通能力和控制能力。在這一理念的牽引下,通過構建以能力為主線的培養方式,實現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的統一,達到理論與技能的深度融合。

3.2創新教學方法

積極探索與創新教學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實施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角色扮演、開放式教學以及情景模擬教學、項目實訓等方式方法,形成“導學—自學—助學”三維互動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參與式學習”,實現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

3.3注重實踐教學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在實踐中延伸課程教學。一方面,選擇一些知名企業作為學生的校外教學實踐實訓基地,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企業和社會,零距離接觸企業實踐,增強學生對企業管理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定期邀請校外專家和企業家走進校園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企業管理的熱點和前沿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校內綜合實訓室,讓學生在模擬的企業管理工作情境下,學會決策以解決遇到的各種管理問題,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4完善考核方式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管理的基礎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要建立開放式的考核機制,建立起與教學配套的多環節、全方位、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體系,要由考核理論基礎知識為主轉變為理論基礎知識考核和專業技能考核為主,重點考核專業基本技能,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3.5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的互惠互利的模式,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實踐基地和實踐指導教師。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運作和管理活動,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得到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管理者的現場指導,教師也可以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通過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校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及時了解或獲取管理學科前沿的理論知識和變化趨勢,促進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業績的提升,同時也可以從在本企業實踐的學生中留下部分優秀學生作為企業員工或者從合作學校挑選優秀教師擔任企業管理顧問、技術顧問等,這樣既為企業招聘人才提供了便利,又降低了招聘成本。

參考文獻:

[1]蘇嫻.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學原理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2]陳小鋒.高校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理念反思研究[J].陜西高教,2013(9).

[3]魯雅琴.關于高校開設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幾點思考[J].成功教育,2012(12)

作者:黃華俊 單位:湖南常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