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精神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2 05:34:00
導語:圖書館精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圖書館史、圖書館學史、圖書館精神史出發,論述了21世紀當代圖書館精神。從而提出了建設我國當代圖書館精神的方向、標準和要求。
[關鍵詞]辦館精神;敬業精神;學習精神;創新精神
一
考古發現證明: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紀,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商、周王朝,已有擔任文化事務的史官和宗教事務的卜、貞人。他們把占卜時間、占卜者姓名、占卜的結果等卜辭刻于甲骨上,形成早期的文獻。《尚書》載“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這些記錄史事的典冊,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這些管理典冊的人,大概就可以稱為最早的“圖書館人”吧?我國的圖書館史,從最早的管理典冊,經過“藏書樓”,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圖書館”一詞。有了“圖書館”一詞,才有近現代的圖書館,直到今天數字化的網絡時代,“一鍵通天下”。有了圖書館,才有研究、論述圖書館功能、作用等的圖書館學。
“圖書館學”一詞,最早由德國圖書館學家馬丁·施萊廷格(MartinSchrettinger,1772—1851年)于1807年提出的。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圖書館學已產生了普通圖書館學、應用圖書館學、圖書館經濟學、讀者心理學、圖書館管理學等眾多的分支,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有了圖書館學,才產生了體現圖書館學理論精髓的圖書館精神。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出現了近代圖書館學理論精神最偉大的奠基人與實踐者——愛德華茲。出身貧困的愛德華茲畢生為近代公共圖書館的理想奮斗,他的一份報告為英國下院通過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公共圖書館法奠定了基礎,他也因此被譽為公共圖書館運動精神之父。到了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更把圖書館學的理論精髓一圖書館精神,加以立法條約化,成為各國各公共圖書館必須遵守的約法。圖書館精神從此有了舉世公認的世界標準。
二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自覺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意志、良心等等。唯物主義者常把精神當作和意識同一意義的概念來使用,認為它是物質的最高產物。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精神,有民族精神、科學精神、企業精神、行業精神等等。圖書館精神,是圖書館存在與發展的靈魂和支柱,是圖書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思想行為風尚,它是由圖書館領導決策層倡導,用形象生動、感召力強、催人奮進、簡練易記的文字概括起來的一個圖書館的群體意識。它是圖書館館員的政治態度、精神風貌、思想情操和職業道德等各種群體的表現,是將圖書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圖書館的管理和發展目標上去。其主要內容包括:辦館方向的辦館精神;提高工作效益的敬業精神;推動圖書館事業前進的學習精神;圖書館工作靈魂的創新精神等等,是圖書館價值準則、管理信條的集中體現。
圖書館精神作為一種群體共識的準則,對圖書館全體工作人員具有精神激勵功能、行為規范功能、思想熏染功能、人心凝聚功能、意志導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圖書館精神是圖書館人對圖書館事業的人文理想的一種認同。圖書館精神能指引圖書館人科學地發展圖書館事業,敢于維護自己的職業尊嚴、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權利和職業利益,激勵圖書館人為事業發展奉獻自己的專業才能和智慧,它是圖書館立身之本、職業之魂,是圖書館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21世紀,面對改革開放大潮,面對數字化的網絡時代,怎樣來建設我國的當代圖書館精神呢?筆者認為:應該以聯合國《公共圖書館宣言》為標準,因為我國是這個《宣言》的簽字國,有義務遵守《宣言》的各項規定條款。從辦館精神、敬業精神、學習精神、創新精神四個方面,來建設我國當代圖書館精神。這樣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稱為中國21世紀當代圖書館精神!
(一)辦館精神就是辦館方向
聯合國《公共圖書館宣言》說:“自由、繁榮以及社會與個人的發展是人類根本價值的體現。人類根本價值的實現取決于智者在社會中行使民主權利和發揮積極作用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社會以及民主發展的建設性參與,取決于人們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識、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開放程度。”“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用常規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院病人或監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館藏資料和圖書館服務不應受到任何意識形態、政治或宗教審查制度的影響,也不應屈服于商業壓力。”這就是“自由,民主,開放,共享”原則。這和圖書館的職能也是一致的。圖書館的傳統職能包括:傳遞文獻信息的職能,開發信息資源的職能,參與社會教育的職能,保存文化遺產的職能等,都貫穿著“自由,民主,開放,共享”理念。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和“自由,民主,開放,共享”理念也是一致的。這也證明:聯合國《公共圖書館宣言=》所規定的條款,反映了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因此,辦館精神就是要把公共圖書館辦成“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們尋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資源庫”。這是公共圖書館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追求的辦館方向。圖書館所有的功能布局,應以方便讀者為原則,所有的服務應在和諧中進行,在圖書館的硬軟件建設、資源管理、人員培訓、服務規范、制度立法、技術設施等等,都要堅守“自由,民主,開放,共享”的方向。和平和發展,是當前世界形勢的主流。市場競爭是當前世界的主要態勢。因此,辦館精神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占據競爭的主動權,在各項標準上,要力爭領先!轉(二)敬業精神就是提高效益
公共圖書館是政府舉辦的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公益性機構。上自領導,下至每個圖書館成員,都必須牢牢樹立敬業精神。我國施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競爭。敬業精神的高低,就集中表現在資源利用的效益上。我們慣常的思路是:一提到敬業精神,就滑到服務態度的好壞上。讀者表揚了,就是服務態度好;讀者批評了,就是服務態度壞。服務態度固然是敬業精神的重要內容,服務是一門科學,屬“功能科學”。但只停留在服務態度,是只看到表象,沒抓到本質;只抓到了皮毛,沒抓住要害。圖書館人的敬業精神,絕不止是服務態度一項。什么叫“競爭”?競爭的成敗只表現在成果上。圖書館人的敬業精神應表現在資源利用率上,也就是館藏資源的利用率上。據統計,我國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國外一般都是100%~200%。差距多么懸殊啊!圖書館人的敬業精神的好壞高低,只能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來衡量。要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除了服務態度外,還包括圖書館的硬軟件建設、制度建設、技術建設、思維創新等等。就是說,對“敬業精神”一詞,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感性思維上,而是應上升到理性思維。
(三)學習精神是圖書館事業前進的動力
在21世紀的當代,圖書館人的學習精神,就是要和世界接軌,集中表現在與時俱進,使圖書館事業達到世界公認的先進標準。和世界接軌,就是要和世界上的先進事物接軌。要和世界上的先進事物接軌,最根本、最集中的表現,就是我們的觀念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則集中表現在思維創新,跟上時代日新月異的前進步伐。《公共圖書館宣言》說:“公共圖書館,作為人們尋求知識的重要渠道,為個人和社會群體進行終身教育、自主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終身教育”就是終身學習。在學習上,圖書館人守著最豐富的知識資源庫。在這一點上,圖書館人可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有著最便利的條件。圖書館應該成為“生產”各種“自學成才”專家的最佳“生產基地”。21世紀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圖書館人的學習精神,首先必須進行知識更新,觀念更新。不僅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且要舊為新用、新為現用。誰守著舊思維、舊觀念,誰就必定落后。那就不是時代的“助力”,而是時代的“阻力”;不是圖書館前進的“火車頭”,而是圖書館的“拖車”。知識,經濟學叫“資本”,沒有資本哪兒來的利潤?還何從談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達到世界公認的標準?21世紀是網絡時代,“一鍵通天下”。到2003年底統計,我國有網絡用戶八千萬戶。八千萬戶,沒有任何一家圖書館,有這么多上門讀者。圖書館人的學習精神,必須要學習、熟練掌握數字技術。不僅要為上門讀者服務,更要為不見面、不上門的讀者服務;不僅用本館的館藏資源為讀者服務,而且要用世界上已有的所有館藏資源為讀者服務。《公共圖書館宣言》在“撥款、立法和網絡”大項中說:“為保證全國圖書館的協調和合作,必須立法并制定戰略計劃,來確定并建設同一服務標準的全國圖書館網絡。公共圖書館的網絡設計必須考慮到與國家圖書館、地方圖書館、研究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以及大中小學圖書館之間的關系。”網絡就是圖書館人在2l世紀,與時俱進,滿足各方讀者需要最好工具。也是圖書館人在21世紀學習精神的首要追求。
(四)創新精神是圖書館工作的靈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宣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堅信公共圖書館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們尋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資源。”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圖書館事業,作為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凝聚著時代的文化精華。發展圖書館事業必須要創新。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觀念,以創新促發展,這是公共圖書館生存價值的重要體現。從廣義上說,創新是對傳統觀念、理論、體制、技術進行革命性揚棄的過程,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指導新實踐、求得新發展的過程。從狹義上也可以這么理解,創新就是利用現有知識,對其進行發展,利用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而尋找人類精神家園的努力,同樣需要精神的創新,讓人盡力擺脫外在于自己的并對自己產生束縛的東西,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使人成為主體的人。對圖書館來說,創新意味著對自身控制的各種資源不斷地進行調整、設計、利用與發展。圖書館創新應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它應具有全過程、全員性和新穎性等特性。
圖書館存在著其他信息行業主要是IT行業對其發出的巨大沖擊,一不小心完全可能被取代。好在它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巨大的現實社會價值以及文獻信息的極大累積性,這是其他信息行業主要是數字化信息行業一下子還不大可能取而代之的原因。但今后會不會取代?不創新自己就有可能被取代。進化論認為: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圖書館要適應時展才能生存,要適應變化萬千的時代就必須創新。變化的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了數字化技術、有網絡環境和計算機技術。圖書館結合這些特點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沒有創新最多只有一些數量的變化,不會有圖書館的根本變革。因此,圖書館要做好新的工作,必須要有競爭意識。競爭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圖書館的競爭就是既要有效地發揮自己獨具的優勢,又要敢于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實現自我優化,做到超前、獨特、有針對性,這樣才能脫穎而出。通過競爭手段求得社會認可、關注、重視,贏得發展。圖書館必須以創新理論為指導,在觀念上創新、在體制上創新、在工作方式上創新、在服務手段上創新,使圖書館真正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只有這樣,圖書館才能適應2l世紀創新發展的需要。
三
回顧圖書館走過的歷程,從甲骨文時代的典冊,到19世紀出現的圖書館,直到今天的網絡化的當代圖書館;從馬丁·施萊廷格于1807年提出“圖書館學”一詞,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圖書館學已經發展到有了近20個分支;從19世紀中葉,圖書館學理論精神的奠基人愛德華茲——公共圖書館運動精神之父提出“圖書館精神”以來,“圖書館精神”也經過了近兩百年的建設;今天,我們更有了聯合國《公共圖書館宣言》這樣的國際公約,給世界各國發展公共圖書館創立了范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標準。《公共圖書館宣言》在“宣言的貫徹與落實”大項中說:“宣言特此敦促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方的決策者和整個圖書館界,應認真貫徹和落實宣言表述的各項原則。”21世紀的圖書館精神,就是所有圖書館人,要竭盡全力,為認真貫徹和落實這一《公共圖書館宣言》而奮斗。
我們生存在21世紀的今天,英語present,是現在,也是禮物、饋贈品。21世紀當代圖書館精神,就是“現在”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 上一篇:現代圖書館管理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圖書館改革與創新研討論文
精品范文
10圖書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