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影響因素論文

時間:2022-12-23 02:02:00

導語: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影響因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影響因素論文

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優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根據有效需求理論,需求決定供給,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者應以農民的有效需求為依據,決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序。因此,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離不開對農民需求偏好及影響因素的考察與識別。

本文以農村非生產性公共產品為例,基于對河北省644個農戶的需求偏好調查,分析了影響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相關因素。結果表明,農戶收入水平、農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村干部或普通農民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需求產生一定影響,影響程度及方向則因具體的公共產品項目而異。基于調查結果,提出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政策著力點,以期為構建農民需求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有益啟示。

農村公共產品種類繁多,涉及面較廣,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選取關系農民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非生產性公共產品作為調查與研究的對象,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等。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假設

2006年7~9月暑假期間,筆者組織河北農業大學50名學生,對河北省農村展開了一次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需求為重點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648份,實際有效樣本644份,覆蓋了河北省11個市、42個縣(市區)、51個鄉鎮和54個行政村的644個農戶,調查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根據理性判斷和感性認識,本文認為村莊特征、家庭特征和個人特征等變量與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均存在相關性。本文主要對具有數據可得性并可能存在重要影響的典型變量進行驗證。

(一)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

根據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3236元),結合河北省(3481元)農民收入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到農民對收入問題調查的敏感性,本文將受訪農戶劃分為高、中、低三種收入水平:低收入(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2000~3500元)、高收入(3500元以上)。

(二)受訪者文化程度

調查問卷將文化程度細分為沒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及中專、大專及以上等5個等次。統計分析時將文化程度劃歸為三類:一是沒上過學,二是小學和初中,三是高中以上。

(三)受訪者身份

特指受訪者的普通農民和村干部身份。

二、影響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因素的實證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設置“您覺得農民在生活中最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一題,設定交通、飲水、教育、看病、環境、養老、治安及其它等8項公共產品作為選項。結果統計的排序方法是賦予各位次降序分值,以各位次被選頻次乘以其相應分值,依累加總分由大到小排列。為了更好地觀察上述假設因素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影響程度,本文設定需求強度(%)作為衡量農民需求程度大小的標準。需求強度的計量方法是單項需求分值與總需求分值之比。

(一)收入水平與農民需求的位序結構

通過賦值統計,得出三種收入水平農戶對非生產性公共產品的需求位序結構和需求強度(見表1)。

由表1可見:(1)三種收入水平的農戶均對教育和醫療表現出強烈需求,需求強度基本一致,且遠高于其它公共產品的需求強度。這一結果表明,教育和醫療因關系著農民的生存和發展而受到普遍關注,收入水平對此沒有顯著影響。(2)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對交通、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的需求強度,客觀上反映了此類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低收入農戶更注重交通,這意味著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鄉村道路的供給匱乏;三種收入水平農戶對飲水方面的需求強度較低且基本一致,表明飲水難問題在調查區域已基本得到解決。(3)公共安全是農民深層次的基本需求,收入水平對農民的安全需求影響較小。(4)收入水平對農民的環境需求產生一定影響。環境問題成為中、高收入農戶關注的重點,而低收入農戶對此反映相對淡漠,正如一些低收入受訪農民所言:“連飯都吃不好,還關心什么環境”。(5)收入水平對農民的養老需求具有正向影響。收入水平越高,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觀念的轉變也會較快,對養老問題的關注程度越高。

(二)文化程度對農民需求的影響

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偏好如下表所示:

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1)文化程度對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影響不明顯。不同文化程度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均位于前兩位,需求強度較高。其中沒接受過教育的受訪者對醫療的需求強度雖然高達32.2%,但這一群體多為50~70歲之間的老年人,求醫看病是其面臨較多的問題,可以認為醫療的需求差異并非文化程度所致。(2)根據理性判斷和感性認識,交通、飲水和治安等作為農民生活的基本條件,需求強度與文化程度不會存在相關性。但調查結果顯示,沒上過學的受訪者對交通和治安的需求強度相對較低。導致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一群體的年齡特征而非文化程度的差異。(3)文化程度與農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農民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生存環境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4)按照經驗判斷,文化程度可能導致農民對養老社會保障的需求差異,文化程度越高,由養兒防老向社會養老的觀念轉變越快,需求強度越大。但調查與預想結果相反,沒上過學的受訪者因年齡影響而對養老問題關注程度較高,小學和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訪者的需求強度反而相對較低。

(三)村干部和普通農民的需求偏好比較

在644份有效問卷中包括普通農民家庭540戶,村干部104名。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1)普通農民和村干部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強度較高,差異不顯著。(2)對于交通及飲水問題,村干部的需求略高于普通農民,這與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及工作著眼點有一定關系。(3)村干部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高出普通農民3.6個百分點,表明村干部不僅注重眼前利益,更著眼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4)村干部的公共安全需求低于普通農民,需求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筆者通過對農民和村干部的個別訪談,認為這種差異的存在與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和心理有一定關系。(5)從需求位次和需求強度的差異來看,除環境問題之外,普通農民和村干部的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需求強度差距均不顯著。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及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沒有顯著影響,農民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強度遠高于其它各項公共產品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應以農民需求強烈且具有普遍性的公共產品為供給重點,將政策的著力點放在發展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上,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積極推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進程。

(二)交通、飲水、治安是農民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公共產品,農民的需求差異客觀上反映了當地的供給水平、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雖然對農民的需求偏好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

因此,各級政府及村級組織應以農民的需求層次為導向,優先供給農民生存所必需的公共產品,尤其要加大欠發達地區的供給力度。

(三)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環境需求影響顯著

基于調查結果以及對現實狀況的觀察,我們認為農民的環境意識普遍較差,各級政府在將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富裕水平作為政策重點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及宣傳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其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四)村干部與普通農民的公共產品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除環境問題之外,各項公共產品需求強度差異較小

村干部和普通農民選擇的出發點不同,普通農民主要從家庭生計角度選擇,村干部則將家庭需要和工作需要相結合,兼顧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由于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主體具有零散性,只有將農民需求的個體決策轉化為集體意志,才能真正影響供給決策。目前,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普遍較低,村干部理應成為農民的合法“代言人”。同時,村干部作為特殊身份的農民,有著和普通農民基本一致的需求偏好,使其“代言人”的身份又具合理性。因此,從保障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意義上說,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提高村干部素質必然是農村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