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府公共危機的思考論文
時間:2022-09-08 04:14:00
導語:完善政府公共危機的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07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正式實施,明確我國要建立統(tǒng)一領導、綜合協(xié)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而2008年春節(jié)的雪災卻成了這部法律運行的“試金石”。筆者通過對此次突發(fā)性公共危機事件及其應急管理的分析,就當前進一步完善政府公共危機治理作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政府;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公共危機治理
【Abstract】OnNovember1,2007,PRCunexpectedeventanswerslawbeingputintoeffectformally,makesclearthatourcountryneedstobuildcentralizedleadership,isinharmonysynthetically,classifiesandmanaging,classifiesconscientiously,dependencyadministrationgivefirstplaceto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Butin2008thesnowtheSpringFestivaldisasterhasbecometheworking“touchstone”ofthislawbut.Theauthorpassestheanalysismanagingtothisunexpectedcommoncrisisofnatureeventandtheiremergency,commonrightawaycurrentlyfurtherperfectgovernmentcrisisgovernstheexplorationdoingafirststep.
【Keywords】Government;Unexpectedevent;Theemergencyismanaged;Commoncrisisgoverns
1背景介紹
一場近年來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使剛進入2008年的中國各級政府面臨了嚴峻的挑戰(zhàn)。根據(jù)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消息,截至2月12日,雨雪冰凍災害災情波及21個省(區(qū)、市、兵團),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192.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7億畝,絕收2530萬畝;森林受損面積近2.6億畝;倒塌房屋35.4萬間;因災直接經(jīng)濟損失1111億元。最后我們取得了抗災的勝利。但這并不是抗擊這次災害本身的帶給我的偉大意義,而真正的意義更在于全社會對這次雪災的深刻反思,特別是作為公共危機治理和公共產(chǎn)品提供的主角的各級政府,更應當從這次災害中獲得經(jīng)驗,體會教訓。華東師范大學危機管理研究所所長陳潔華教授在《2008年雪災連鎖危機對中國的十大考驗》一文中指出我國危機管理的十大不足。主要包括:①國民普遍缺乏對“非傳統(tǒng)危險”的警惕;②氣象預報預警的時間太短,同時基層也未能有效地利用預警時間;③預警信息未能有效;④生活方式有待調整;⑤地方“兩會”恰逢危機高發(fā)期;⑥國民素質有待提高;⑦救災的力量和資金單一;⑧環(huán)境污染嚴重;⑨危機管理設備嚴重缺乏;⑩缺少危機后的問責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王昂生指出:“從這次應對突發(fā)災難的情況看,南方城市的預案考慮不夠充分、細致,在抗災能力建設的成本與應對突發(fā)災難的措施之間需要平衡考慮,對那些多年難得一遇,災害后果又會太嚴重的自然災害應該以周密的應急預案來對付”。
2綜合上述,筆者認為從這次冰雪災害中暴露當前政府在社會公共危機應急管理中的不足主要有
2.1部分黨政領導干部對突發(fā)性社會公共危機的認識不足、處理公共危機的應急管理知識和應變能力的缺失。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國以來的一段時期內,我們一度經(jīng)歷了“1957年的反右傾擴大化”、“十年”、“89政治風波”等一系列帶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社會危機,而今天我們是在相對穩(wěn)定和繁榮的歷史時期所經(jīng)歷的諸如:洪澇、海嘯、SARS、禽流感、雪災等一系列的突發(fā)性的社會公共危機,也有學者稱其為“非傳統(tǒng)危險或非傳統(tǒng)危機”。特別是在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積累了豐富的“和平、繁榮環(huán)境下的建設發(fā)展經(jīng)驗”,而缺乏關注社會公共危機的意識,實質是“習慣性地維護既有權威與慣常政府形式相關的公共事業(yè)感的結果”①。
2.2部門條塊分割,職責不明,協(xié)調不足。
從現(xiàn)狀來看,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垂直的行政管理體系,但是部門、地區(qū)橫向之間的職責分工并不明確;從危機應急管理體系上看,部分地區(qū)政府部門都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的應急管理機制及其信息系統(tǒng),有的已經(jīng)相當先進和完善,但是一旦危機爆發(fā)需要跨部門,跨地區(qū)合作時卻顯得“事倍功半”,始終沒有形成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應急機制;從現(xiàn)實的應急處理過程來看,部分主管應急管理的地區(qū)和部門時常感覺救災資源短缺,而部分主管應急管理的地區(qū)和部門的救災資源卻沒有“用武之地”,因而建立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應急管理機制已成為政府加強應急管理和完善公共危機治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3信息溝通不暢。
2.3.1政府內部各地區(qū),各部門之間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欠缺。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災害信息報告的標準、程序、責任不明、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要求,而在實踐中,部分地方政府瞞報、緩報、漏報現(xiàn)象十分嚴重;另一方面,缺乏綜合性的信息平臺,各地區(qū)、各部門的應急信息系統(tǒng)相互分割,無論在信息收集匯總,還是在綜合評估和預測預警方面,都有所欠缺。
2.3.2缺乏與公眾的有效溝通,以至公眾了解災情的信息嚴重滯后。
“當時衡陽和株洲已經(jīng)完全停電,并且不知道何時可以修復電路,已經(jīng)可以預見未來幾天開不了車了,鐵道部門卻還在賣票。本來農民工到火車站上不了車就回去了,可鐵道部一聲恢復運力,害得農民工又涌到廣州火車站。”
2.4救災力量單一,社會抗災力量缺乏與政府對接平臺。
發(fā)達國家應對社會公共危機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NGO在社會公共危機事件中比政府反應更靈活,更迅速,更易反映公眾的利益訴求。而長期以來我們習慣地依賴于以政府牽頭的軍隊、武警、公安、消防為主力隊伍的救災力量;在此次的抗災的主戰(zhàn)場之一的廣州火車站,雖有諸如“獅子會”、“廣州青年自愿者”、“基督教青年會”、“麥田計劃”等社會組織的參與,但其正在的作用也顯得十分有限。以至出現(xiàn)了這樣的尷尬:“有1000多萬人口的廣州并不缺乏義工,不缺乏熱心的志愿者,缺的是政府對義工有針對性的管理,這是中山大學社工教研中心主任羅觀翠教授的觀點。”“另一種爭議存在于義工組織之間。由于包括廣州青年志愿者、獅子會、基督教青年會、麥田計劃等在內的各種民間組織常常在同一區(qū)域工作,隸屬不同團體的義工很容易互相觀察。既有動員人數(shù)多、但管理松散,缺乏凝聚力的團體,也有理性沉穩(wěn)、具備一定應急專業(yè)性的組織。②”公務員之家:
3當前完善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建議
3.1轉變觀念——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及其工作人員要徹底轉變觀念,加強對社會危機意識的培養(yǎng)和應急應變知識與能力的學習。“思想路線決定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功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只有領導干部樹立了公共危機意識和具備了處理危機的應變能力,才能在第一時間把握主動權,減少災害擴大所帶來的損失;同時也才能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公共危機背后隱藏的“機遇”:2003年5月23日至25日,南京大學社會學系與南京輿情調查分析中心對北京等5大城市進行了“非典”輿情調查的結果顯示:74.1%的受訪者表示,非典危機的背后也隱藏著機遇。68%的受訪者認為,非典流行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56%的受訪問者認為,非典流行將迫使人們對以往所推行的公共政策進行必要的檢討,研究對付這種疾病的方法與措施,從而有助于推動公共政策,包括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完善和醫(yī)學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此外,在回答“非典雖然是災難性事件,但還存在積極一面”的受訪者中,分別有24%、22%、9.8%的人認為,非典事件有利于公民意識的提高、政府形象的改善、新聞媒體改革步伐的加快等。
3.2制度安排——完善危機管理離不開制度性和法制性的保障,積極推進“領導坐陣指揮型公共危機應急模式”向“制度型、法制型模式”轉化。“制度型、法制型模式”應急管理體制的建設并不是否認“領導坐陣指揮型公共危機應急模式”的“歷史合理性與歷史必要性”,而是完善我國公共危機治理法制化和當前應急管理制度化的現(xiàn)實需求。加強中央政府對重大突發(fā)事件預防處置的統(tǒng)一領導,總體上協(xié)調職能并在組織上加以落實,是學術界比較一致的意見③。另外逐步完善和落實突發(fā)事件應對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促使突發(fā)事件管理進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為突發(fā)事件應對和公共危機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3.3加強社會控制。社會公突發(fā)事件本身是具有“非常態(tài)”性質的事件,因而一定的社會控制也是必要的,此時社會控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規(guī)范的體系和方式約束人們的行為,并保障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或最低限度的少受侵害,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采用政治高壓的手段對民意的壓制和信息的封鎖。社會控制手段的運用必須要以合法性和合理性為前提,以政府緊急狀態(tài)下的政策的可行性為載體。
3.4信息溝通。
首先,政府應急治理應當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應急管理專業(yè)術語和相關定義,為應急信息的傳輸提供專業(yè)的信息支持;其次,各政府與各部門之間徹底轉換政府管理職能,建立信息共享的、互助協(xié)調的信息平臺和聯(lián)動機制;第三,完善政府與公眾的交流平臺,建立及時、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滿足公眾知情權,如“非典”期間的“一日一報的信息披露制度”;另外,防止國外媒體蓄意借公共危機事件大肆渲染,避免媒體新聞大戰(zhàn),而加劇社會恐慌和危機蔓延。
4社會能力的發(fā)揮
此處社會能力泛指除政府公共部門以外的其它社會力量,主要包括NGO,社會公眾,企業(yè),新聞媒體。發(fā)揮社會能力的重要意義在于——社會力量更具有信息優(yōu)勢。社會力量能夠在現(xiàn)實的、頻繁的交往中最易甄別出現(xiàn)實中最需要幫助的對象,反映其利益訴求并與之形成較為緊密的關系;而政府公共部門多是采用宏觀調控的手段難以滿足公共危機狀態(tài)下公眾的微觀需求,且公共資源是有限的,而在實踐的操作中信息搜集的成本過高。
當前社會力量中應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NGO積極加強自身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在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不斷尋求與各政府合作的對接平臺;第二、社會公眾應當加深對公共安全知識的了解,以便在公共危機事件中增強自救能力;第三、新聞媒體積極做到:有效地溝通信息、客觀地傳播真相、積極的社會動員等。
總之,政府危機治理不僅需要轉變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傳統(tǒng)觀念,推進公共危機治理制度建設還需要社員力量的廣泛參與和社會能力的充分發(fā)揮。
注釋:
①[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百科全書》,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54頁
②寧二《南風窗》2008年第2期——2008,廣州春運義工啟示錄
③郭濟主編.《中央和大城市政府應急機制建設》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新發(fā)展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郭濟主編.中央和大城市政府應急機制建設.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蔡志強.社會危機治理:價值變遷與治理成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4]謝岳.當代中國政治溝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5]肖鵬軍主編.公共危機導論.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6]陳慶云主編.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
[8]廖衛(wèi)民.論突發(fā)事件中的輿論動員——以南方雪災為例[J].新聞記者,2008(4)
[9]壽光武.雪災報道凸顯媒體力量——兼議《風雪回家路》的意義[J].新聞記者2008(4)
[10]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評選表彰抗災救災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通知[Z].2008-2-15
[11]馬東輝.大城市突發(fā)自然災害應急機制建立情況分析及對策[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7(2)
[12]王合興.中國大城市危機管理協(xié)調體系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博士論文,2006(7)
[13]魯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博弈分析及對策研究[J].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3(12)
[14]周君莉.論中國危機管理法律體系的構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5)
[15]王麗華.社會轉型期的公共危機及政府應對[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7(5)
[16]白雪.生態(tài)危機與政府行為[J].內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03(5)
[17]馬晶.提高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7(4)
[18]公共災害處置的思考[J].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
[19]蘇紅.提升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探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5)
[20]耿婕.社會性危機事件處理新模式——危機干預與危機管理的結合[J].山東大學學報,2005(4)
- 上一篇:國土局保資源促發(fā)展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市政工程各階段投資控制論文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